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省县(市)名简考

陈桥释等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浙江省县(市)名简考

文 / 陈桥释 俞康辛 傅国通


      自从秦建郡县制以后,今浙江省境内开始有了县的建置。当时,由于人口稀少,生产落后,县的数量很少,在会稽郡的二十六县之中,位于省境以内的仅十八县(今钱塘江以南十二县、以北六县)。以后历代,由于户口繁衍,生产发展,县的建置不断增加。到了清代,全省共有十一府七十二县。解放以后,在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间,曾一度增加到七市八十一县。目前,浙江省共有八市(其中省辖市三,地区辖市五)六十五县。根据统计,浙江省自秦建县至今,先后设置的县共达九十余,秦代所建各县中,只有余杭、海盐、诸暨、上虞、余姚、鄞六县,县名至今尚未改易(县境与治所有移动)。秦以后历代增设的县,至今仍然沿用原名的,也只有安吉、平湖、桐乡、桐庐、秦化、新昌、兰溪、云和等十余县。其余绝大部分县名,历史上都经过多次更改,总计全省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县名(不包括王莽所改的县名)共达一百八十余之多。因此,尽管浙江在全国是个仅次于台湾的小省,但其郡县建置的历史和县名渊源的变化,还是相当复杂的。



      县名的来源总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在自然因素方面,举凡山岳、河湖、海洋、气候等等,都能作为地名的来源;而人文因素方面,则历史、 语言、风俗、物产等等,也都可以成为地方命名的依据。本文主要对浙江省内现有的县(市)名称,包括解放后曾经使用过的若干旧县名,就其来源,作简要的考证。根据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区别,把这些县市,分成八类,分别论述如下。


一、山岳地名


      在各种自然因素方面,地貌的差异对地方的命名有很大影响。浙江省在地貌区划上是东南丘陵的一部分,山地和丘陵分布甚广,而平原却很狭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山、一水、二分田。”既然省内多山,山岳就常常成为县名的来源。 省内最早以山岳命名的县,是秦会稽郡的山阴县(今绍兴市),由于位处会稽山以北,根据山南水北称阳的命名原则,这里就名为山阴县。山阴县虽然已不存在,但在目前存在的县名中,山岳地名仍有很大的数量。在这类地名中,有的因为附近的名山巨岳而得名,例如金华市得名的金华山(今称北山),天台县得名的天台山,都是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山,也都是至今闻名的旅游胜地,而普陀县得名的普陀山,更是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但另外也有一些县名,却得名于附近的培小山,例如萧山县因城西一里的萧山而得名,奉化县因县东五里的奉化山而得名,这些都是无名的小山。全省以山岳命名的县名见下页表



二、河湖地名


      河湖地名和山岳地名一样,它也是一种以自然地理事物命名的地名。浙江境内以河流命名的最早县名可能是秦会稽郡的富春县。据明郭子章《郡县释名》 浙江卷上所说:“富春江在邑南,即浙江之上游,邑以江名”。《郡县释名》的解释未必正确,因为富春江一名在秦代是否已经存在,现在已无法考证。所以究竟是 “邑以江名”或江以邑名,现在已不可查究。但目前这个县名称为富阳,这是东晋太元十九年(公元三九四年)因避简文帝母郑太后讳而改易的,当时富春江一名己经存在。按“山南水北”的命名原则,位于富春江以北而名为富阳,就符合实际了。所以富春县是否河湖地名虽无法肯定,但富阳县作为河湖地名却是毋庸置疑的。钱塘江(古称浙江)是省内第一大河,流域面积超过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因此,省内以河流命名的县,多数都在钱塘江干支流沿岸。

      此外,浙江省也有一些县名是以湖泊而命名的,平湖县即是其例。因为这一带位置濒海,古代多有泻湖存在。平湖县建置于明宣德五年(公元一四三〇年), 即以县东的一个称为当湖的泻湖而命名。这些沿海泻湖,后来都在湖泊沼泽化的过程中陆续湮废,但以湖泊命名的县名却依然存在。兹将全省目前存在的以河湖命名的县名列表如下:



三、 沿海地名


      浙江是一个沿海省份,所以有一些县名常常和沿海的自然环境有关。我国的沿海省份,在夏秋季节往往受到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的侵袭,浙江的沿海地带经常遭受这种灾害,即历代方志中记载的所谓“海溢”。因此,浙江的沿海地名,除了表示海的自然特征外,还常常包含了海域平安的愿望。在现存的县(市)名中,以沿海而命名的计有宁波市以及海宁、镇海、宁海、三门、临海六县市。这些县市,有的至今仍然濒海,有的则由于县治的迁移或海岸的变化,现在己经远离海岸了。


      以海宁县为例,现在的海宁县治,是解放后迁移的新治,设在沪杭铁路沿线的硖石镇,其地理位置并不濒海。但解放前的海宁,即是现在的盐官镇,确实是滨临杭州湾的,这是三国吴所建置的县,当时称为盐官县,是一个著名的盐场。 在此县建置之时,县城也并不滨海,县城以南,尚有大片盐滩地,一直要到今萧山县北的赭山, 山与今航坞山之间,才是钱塘江河道,这就是钱塘江的古代出海道,即所谓南大门。直到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一二一九年),据《宋史·五行志》所载:“盐官县海失故道,潮汐冲平野三十余里,至是侵县治。”说明钱塘江河道开始有了变化。到了元天历二年(公元一三二九年),才把盐官县改为海宁州,从盐官到海宁的县名改变,实际上是自然环境变迁的反映。由于江道移动,盐场沈沦,制盐业不复存在,所以县名随着改变。因为大片盐场的丧失,是海水侵袭而造成,海宁之名,实在是对海域安宁的一种祈求和希望。当然,自然环境的变迁,不是以一个县名的改变可以阻止的,到了明末清初,钱塘江河道整个北移,从此稳定在北大门,即今日的河道,江水从海宁城下(今盐官镇)东流,这里正当著名的钱塘江涌潮直薄之处,要不是后来建筑了坚固的石塘以捍卫,连海宁城恐怕也早已沉沦江底了。


四、气候地名


      浙江现有县市中以气候命名的仅有温州市一处。温州的建置始于唐上元元年 (公元七五九年),据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八引 《图经》 说:“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温州市的这种气候特点至今仍无变化。



五、 历史地名


      在浙江省的县市地名中,除了上述以自然因素命名的以外,另外还有许多是以人文因素命名的,历史地名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所谓历史地名,是指地名的来源由于某一历史事件。但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内容复杂多样,历史地名是这类地名的总称,按照作为地名来源的历史事件的性质,浙江省的历史地名,可以约略分成下列四类:


(一)以旧乡镇命名


     前面已经提到,浙江省境内在秦建郡县之初,不过十八县,以后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郡县数量也随着增加。后汉出现了吴会分治,三国吴又增置了临海郡、东阳郡、吴兴郡和新都郡等,南北朝又在临海、东阳二郡以南析置永嘉郡。唐朝改郡为州,在今省境内设置了苏、湖、杭、睦、越、明、台、婺、衢、括、温十一州,除了苏州地跨今苏浙二省外,已经形成了明清十一府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县的数量也随着不断增加。后来新置的县,大概都是从原有的县中析置 出来的,其中有些县名,就以被析置的乡镇命名。以云和县为例,据雍正《浙江通志》 卷八说:“景泰三年,析丽水之浮云、元和二乡置,县名曰云和”。所以云和这个县名即由析置成县的这两个乡名拼合而成。又如开化县,它原是宋初所置的一个开化场,到太平兴国八年七(公元九八三年),升场为县,仍以开化为名,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兹将这一类县名的简况表列如下:



(二)以帝王年号或姓氏命名


      历代地名,常常有以当时的帝王年号或姓氏命名的。这样的地名,在现有县市仍有若干保留。以绍兴市为例,南宋以前,绍兴原为会稽郡治和越州州治,南宋初,宋高宗赵构为了逃避金兵的进攻,曾于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到四年(公元一一三〇年)两度把越州作为他的临时首都。建炎四年后,他改元绍兴 元年(公元一一三一年),并且仿“唐幸梁州故事,州为府,冠以纪元”。从此,越州就改称绍兴府,民国初年废府,县名就改称绍兴。这类地名的简况如下表所列:



(三)以历史上的人事命名


      以历史上某一人物或某一史绩而命名的地名十分常见,在浙江省现有县名 中,还留下建德、乐清与文成三处。据《郡县释名》浙江卷上说:“吴孙权析置建德,封其子为建德侯”。故建德县名的来源,乃是孙权封子的这一历史事实。乐清县是晋代建置的,初名乐成,据民国《乐清县志》 卷一说:“邑取大乐正造士,小成七年,大成九年之义,因名乐成”。到五代后梁开平年间,由于避讳,才改名乐清。文成县是民国以后建置的新县,因为它是明文成公刘基(伯温)的故乡,因此名为文成县。




(四)以吉祥的字义命名


     古人命名地名,十分重视字义,常常选用吉祥兴隆的字汇,因而替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美好雅致的地名。在浙江省的县名中,有人把“龙游丽水”和“仙居天台”作为一副地名对联,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中间也不免有许多封建、迷信、嫌讳等情事。例如现存县名中,嘉兴、富阳、长兴等,都是历代避讳改易的结果。 又如今嵊县原是秦会稽郡剡县,五代吴越时,认为“剡”字由“两火一刀”组成,事涉兵火,视为不祥,因而改易。从现在看来,这些当然都是荒诞无稽的。但由于改易以后的地名,仍然讲究字义,因而也就沿用下来了。



      在上面以帝王年号命名的县名中,如景宁、泰顺等,已经属于年号和吉祥字义两者结合的名称。前述由自然因素命名的地名中的沿海地名,如海宁、宁海等县,其实也是古人在命名中使用了吉样的字义。上述地名,都因它们命名的主要属性而归入其他类别。这里专门另立一类,是指在命名中除了讲究字义的吉祥美好外,没有其他原因的县名。例如安吉县,据雍正《浙江通志》卷六说:“东汉光和末,荆扬乱,此乡守险助国,汉朝嘉之,立县,名安吉”。此外如吴兴、长兴、淳安、 武康、新登(已于一九五八年并入富阳)、昌化(已于一九六〇年并入临安)、磐安(已于一九五八年并入东阳县)、遂安(已为新安江水库淹没)等县,也都属于这一类。


六、传说地名


     传说地名与历史地名不同。历史地名不管其内容如何,都是有史可据的;但传统地名却只是历代相传的一种传说,并无可靠的历史根据。其中有些据以命名的传说,还可能是绝无依据的传奇和神话。浙江从秦起属于会稽郡,会稽郡名系从会稽山而来,而这个会稽山,就是典型的传说地名。根据《史记·夏本纪》和《越绝书》 等的记载,相传夏禹主苗山(或作茅山、防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更名苗山为会稽山,会稽就是会计之意。在目前尚存的县名中,象义乌、仙居、汤溪(已于一九五八年并入金华、兰溪二县)等,都属于这一类县名。其中义乌得名于一个生动的神话。义乌即秦会稽郡乌伤县,《水经· 渐江水注》说:“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乌鸦帮助孝子衔土为坟,这当然是一个神话。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改乌伤为义乌,其根据也仍然是这个神话。此外,仙居县得名于“列仙所居”,汤溪县则相传明太祖曾在县西南一池塘中洗手,因池塘水热而得名。


七、方言地名


     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于越部族聚居的地方,其北部则是句吴部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在地名上显然受着这两个部族的语言的影响。这类地名,在字义上无法解释,是浙江境内很特殊的方言地名。

    《越绝书》卷六说:“吴越为邻,同俗并土。”又卷七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由此可以推知,吴越两个部族的语言可能也比较近似。这从现在可以看到的吴越二国在人名和地名上共同的常用字如“无”、“夫”、“余”、“句”、“虞”、“语” 等之中可以窥及。吴、 越方言在浙江地名中保留甚多,在县名中也不罕见。秦所置会稽郡县名中如句章、 上虞、鄞、鄮、诸暨、余姚、余暨、钱唐、余杭等,大概都属于这一类地名。由于吴越方言的无法解释,因此,这一类地名究竟在当时有何意义,现在就无从知道。在于越部族的语言中,现在只有两个词汇,其意义通过《越绝书》尚可得到解释,即“须虑”(意为船)和“余”(意为盐)。”“须虑”不见于于越地名,可以勿论,但“余”见于地名者甚多,在目前尚存的县名中有余姚和余杭,过去的县名中有余暨(今萧山),此即《水经·渐江水注》中所说的“三余”。这三余,在古代都是地滨沿海,或许都和当时的制盐业有关。至于其他许多方言地名,必须对古代吴、越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得到解释。

      对于上述受古代吴、越语言影响的地名,历来曾有不少人作过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这是必须澄清的。 晋《太康地记》 对上虞县名的解释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太康地记》 说:“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顾野王《舆地志》解释余姚县名的来源也是如此:“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暂且不论尧舜等人物是否存在,在那个时代,对中原来说,浙江远在荒外,把中原的传说搬到浙江,这本身就是十分荒谬的。

      对于浙江省的第一大城,即长期来的省城杭州的地名来源,这里也有加以说明的必要。杭州一名,通常用《诗·卫 风·河广》:“一苇杭之”来解释,因为“杭”古与“航”通,杭州乃是通航之地。所以 《郡县释名》 浙江卷上说:“禹巡会稽至此,舍航登陆,杭、航古字通用,故名杭”。《郡县释名》的解释当然是十分无稽的。因为从历史上郡县建置的过程来看,杭州这个州名,实在是从余杭这个县名而来的。隋开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废钱唐郡置杭州,这是杭州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其所以以“杭”名州,正是因为当时州治设在余杭县的缘故。因此,要解释“杭”字的意义,首先必须解释余杭的意义。余杭是秦会稽郡县名,秦代的余杭县,位置约在今余杭旧城附近,是子越之地。但是根据 《越绝书》 的记载,当时在句吴境内,也有以余杭为名的地名。例如卷二记载的余杭城,在今苏州附近;卷二、卷五、卷十、卷十二等记载的余杭山(或称秦余杭山),在今太湖附近。说明余杭在句吴和于越是一个常见地名,分明是个吴语和越语地名而绝非汉语地名。因此,从余杭一名中裂取出来的“杭”字,用汉语“航”来作解释,显然是不妥当的。

       如上所述,与古代吴、越语言有关的方言地名,是浙江地名中很特殊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在今日尚存的县市名中,杭州、余杭、诸暨、上虞、余姚、鄞县、杭县(已于一九五八年撤销)等处,都属于这一类地名。


八、物产地名


     各地的方物土产,不仅是当地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果实,并且也反映了地方 的生产特色和富庶情况。因此,古人也常有用物产来为本地命名的。在浙江现存的县市中,嘉兴市(嘉兴县同)和海盐县二处,都是这类地名的例子。

      嘉兴原是秦会稽郡由拳县,《郡县释名》浙江卷上说:“吴黄龙三年,嘉禾生于由拳,因改元为嘉禾,改县名为禾兴”。说明这个县名是由于当地的水稻生产而得名的后因避太子讳而改为嘉兴,但顾名思义,仍然是嘉禾兴旺的意思,以嘉兴这样的名称说明太湖平原上农业生产的兴旺发达,这是十分符合实际的。

      另外一个以物产命名的海盐县是秦会稽郡保留至今的县名。按《汉书·地理志》:“海盐,故武原乡,有盐官”。说明此处产盐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


      以上对浙江省现有县(市)名来源的简要考证是很初步的。因为县名较多,历史上改易频繁,而县名来源,历来说法又很纷纭,我们虽然经过了对不少资料的比较核对,但因限于水平,考证容或有讹,分类也未必妥当,敬希各方批评指正。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5年01期  

文章作者:陈桥释 俞康辛 傅国通

本期编辑:黄卿

文章转化:黄卿

终校:常宏宇

 审订:曾依婷


城市化进程中地名文化价值的量化分析

保护老地名功在当代,开发老地名惠及千载

西城宣南地名分级保护名录研究

北京地名工作中的历史地名工作保护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