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甘肃图地名校误三则

何沛东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加关注

《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甘肃图地名校误三则

文/何沛东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代甘肃省图中(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9页),有三处地名标注或有误,试分析如下:



其一,兰州府靖远县以北,黄河与长城交汇处附近标注有五卡寺,误,应改为五方寺。道光《靖远县志》卷之二《寺观》有载:“五佛洞,在五方寺。”五方寺地因五佛洞(沿寺石窟)有五座大佛而得名。杨岳斌《兰州秦州盐税请暂行缓征折》(同治六年二月十ー日)载:“窃查宁夏阿拉善蒙古地方向产土盐,从前只准贩至皋兰、靖远县属之一条山、五方寺等处,与沿边居民易换口粮,迨后产盐日旺,兴贩渐广。”陈梦雷《松鹤山房诗文集》卷十七亦曰:“靖远有地名五方寺,番彝接壤,黄流为限,寒冰既合,中外一家。”五方寺地处蒙古与甘肃兰州府、宁夏府的交界地带,明清时期为蒙古与内地贸易的重要场所。“五方寺”之地名流传已久,明清文献中多有记载,至民国始改五方寺为五佛寺,即今景泰县五佛乡,并无“五卡寺”之说。




其二,甘州府山丹县东南的长城附近标注有丰乐铺,误,应改为丰城铺。乾隆《甘州府志》卷五《营建・村堡》言:“(山丹县)丰城堡城,东七十里。”道光《山丹县志》卷四《营建・村堡》亦曰:“丰城铺城,城东七十里。”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四和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卷十,均有他们从永昌县西行进人山丹县境,过定羌庙,经丰城铺、新河驿至山丹县城的记载。宣统元年《甘肃新通志》卷三《舆地志・图考・甘州府山丹县图》中作“丰城堡”。丰城铺(丰城堡)即今山丹县老军乡驻地丰城村。




其三,西宁府大通县北,大通营东之大通河北岸标注有汉台,误,应改为旱台。宣统元年《甘肃新通志》卷三《舆地志・图考・西宁府大通县图》中,北大通营东有ー山曰旱台山,山右有旱台庄。民国《大通县志》第一部《地理志・山脉》载:“旱台山,去县城之北一百四十里,三峰平列,恍若台星,然其土皆枯槁,焦然一片,草木不生,故人呼之曰旱台。”又如陶模《官军会攻北大通营城并连克十大回庄折》(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四)曰:“查北大通营城在大通河北岸。城以西,沙碛荒滩,向无庄村。城以东,河北有八大回庄,曰小沙沟庄,曰大沙沟庄,曰牙豁庄,曰大庄,曰旱台庄,曰黄田庄,曰金沟台庄,曰俄博庄。”可知,旱台山因气候干旱、形状如台而得名,旱台庄或以在旱台山下而得名。“汉台”一说仅载于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四中:“(北大通营)营东四里大沙沟,又ー里小沙沟,均南流入大通河;五里那楞庄;三里牙壑;七里汉台。”或为“旱”、“汉”同音而误。文献中记载的一些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地名是音译而来,若这些地名无特殊含义,则用同音汉字均可。而此处旱台之”旱”代表干旱贫瘠之义,虽与”汉”音同却不能混用,因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其标注为”汉台”似有不妥。



往期精彩推送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简牍

《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安徽图地名校误二则

《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时期》正误一则

填补空白的《中国文化地名学》专著出版

民间故事:进贤门来历的传说


文章来源:《历史地理》第三十四辑

文章作者:何沛东

文章转化:张星

本期编辑:张星

终校:李露萍

审订:代停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