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茂名县得名解释的历史演变研究



茂名县得名解释的历史演变研究

[提要]历史上地名解释存在因时而异的现象与特点。隋唐时期,茂名县得名解释是以境内河流为主,到宋代以后演变为与晋代道士潘茂相关联,而且后者神化的解释愈益成为主流。文章通过梳理唐宋以来“潘仙”传说的演变,指出潘仙名为“潘茂”而非“潘茂名”,进而揭示茂名县是因河流命名,并非因神仙命名。地方社会在地名解释中附会神仙的倾向,是借此表达地方开化已久,谋求与国家整合的正统性诉求。


[关键词]地名解释;茂名县;潘州;潘茂名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最早开创沿革地理的体例,是中国地名沿革学的源流。自此以后,着重于中国地名沿革的研究历久不衰,至今仍在延续。国内学界已经对中国地名的时代特征、命名方式、命名规律、地名渊源解释、地名学理论等各方面均有较好的归纳与总结。然而学界容易忽略的是,历史上部分地名的命名来源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说法,相应的也有不同的地名解释。如广东历史上的茂名县命名在隋唐时期侧重于山水命名解释,宋代以后又侧重于附会神仙的神化解释,且后者逐渐占据主流。本文即以茂名县的地名解释为中心,试图讨论在地名被附会与神仙发生关联后,使地名解释更加神化的倾向。

1茂名县的设置与命名

中国未有行政建置时,已经产生地名。春秋时期,随着郡县制的推行,政区地名开始增加。岭南地区在秦统一后,正式出现政区地名,后世陆续设置新县。其中茂名县设置时间至少有晋代、南朝梁陈、隋代三说。唐修《隋书》记载高凉郡下辖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石龙、吴川、茂名9县。这是茂名县在正史中的最早出处。宋代《舆地广记》记载“茂名县:西瓯之地,后置茂名县,属高兴郡。隋属高州。”这里仅说茂名属隋代之前的高兴郡,并未说始置时间。有的文献则认为茂名县设于晋代,如《明一统志》载:“晋始置茂名县,隋初属高州,后属高凉郡”。万历、康熙《高州府志》以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持此说。但是查《晋书·地理志》,可知高兴郡辖广化、海安、化平、黄阳、西平五县,并无茂名县。因此道光《广东通志》评论曰:“《方舆纪要》云晋南渡后置茂名县,属高兴郡。考茂名乃隋置,非江左所立,顾氏盖沿旧志之讹耳。”指出茂名县并非“江左”即东晋时期所设,顾氏即顾祖禹是沿袭前人的错误说法。


还有的意见认为茂名县设于南朝梁陈或隋代。嘉庆《茂名县志》云:“宋齐高凉、合浦二郡地未有茂名县。梁大通中置高、罗二州,属县无考。陈高、罗二州属县无考。《隋书·地理志》始有茂名县,系于旧置罗州高兴郡石龙、吴川二县之下,当属罗州。而不注置立,亦非隋县,大抵梁陈所置。”道光《高州府志》转引此说。方志编者推测《隋书》始有的茂名县“大抵”设于南朝梁陈时期。由于《梁书》《陈书》《南史》均无《地理志》,这已无从考证。今人胡阿祥曾对陈朝政区设置进行考论,认为高凉郡统高凉、务德、茂名三县。其依据可能是民国臧励龢编著《补陈疆域志》。不过后来臧励龢已将茂名设县修正为隋代,“汉高凉县地,隋置茂名县。”此外,认同隋代说者还有清代徐文范,他认为开皇九年“置吴川、茂名二县”。光绪《茂名县志》也载:“隋置茂名县,属高凉郡”。综观以上三种说法,晋代说并不可信,这可能是将茂名设县与晋代道士“潘茂名”进行附会的结果(详后)。由于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茂名设县时间究竟为南朝梁陈还是隋代未有定论,但是显然隋代已有茂名县。


茂名县在唐代一度归潘州管辖,唐代《通典》记载潘州领茂名、南巴、潘水三县,以茂名县为治所。但两《唐书》对潘州沿革记载较混乱,《旧唐书》云:“潘州下,隋合浦郡之定川县。武德四年,置南宕州,领南昌、定川、陆川、思城、温水、宕川六县,治南昌县。贞观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为潘州,仍废思城县。天宝元年,改为南潘郡。乾元元年,复为潘州也。”《新唐书》云:“潘州南潘郡,下。本南宕州南巴郡,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南昌、定川置。本治南昌,贞观元年徙治定川,八年更名,后徙治茂名。后废,地入高州。永徽元年复以茂名、南巴、毛山三县置。”郭声波认为,《两唐书》的潘州沿革“误插入南宕州沿革,混乱之甚”,但他认同“永徽元年割高州茂名、南巴、毛山三县置后潘州,治茂名县”。因此之故,唐代岭南至少有两个潘州,一是唐贞观八年由南宕州改名而来的前潘州,地域相当于当时白州附近的禺州、牢州,即今广西玉林至陆川一带;另一是唐永徽元年新置的后潘州(南潘郡),即今广东高州一带。前后两个潘州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管辖领域有所改变。潘州弃地徙治的原因与当地罗、窦“獠叛”有关。从上述讨论可知,唐代永徽元年茂名县开始归潘州管辖,并成为潘州治所所在地。茂名县与潘州的得名也因此产生了历史关联。


茂名县的命名依据何在?《旧唐书》记载说:“茂名,州所治。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隋置定川县,武德四年平岭表,于县置南宕州,改为潘州,仍改县茂名也。”实际并没有交代茂名县设立时间及得名由来。《新唐书》则指出茂名县是据“茂名水”得名,“本隶高州,以茂名水名,贞观元年来属。”清代沈炳震《唐书合钞》、道光《广东通志》也同意此说,即茂名县“以茂名水名”。


茂名水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宋代《舆地纪胜》引《元和郡县志》,指出茂名水在“石龙县北二十步”。石龙县治在今茂名市化州。明代对茂名水的位置与流向也有记录,《明一统志》载:“茂名水在化州北二十里。”《续文献通考》也云:“茂名水,化州北二十里,其九十里为陵水,东南流与罗江合”。清修《明史》认为茂名水是“窦江之下流”,与从广西北流县流入的陵水、罗水合流,“至吴川县为吴川水,南入于海”。故嘉庆《大清一统志》称茂名水“在化州东北,自茂名县流入,与陵、罗水合,其上流即窦江也”。窦江发源于今茂名市信宜,茂名水、吴川水是窦江下流。到《清史稿》就径称茂名水即窦江,泛称茂名水和窦江为一条河流,只是在不同区域有不同名称。窦江流经的曹江镇、石鼓镇正是古代茂名县中心地带,以窦江下游即茂名水命名茂名县较为合理。


以茂名县为治所的潘州也可能得名于潘水。两《唐书》对潘州命名解释没有交代,但可以从潘州管辖的“潘水县”命名进行推测。《旧唐书》记载“潘水,以县水为名”。《新唐书》亦记录潘水县“以潘水名”。潘水县命名根据即是“潘水”这条河流。郭声波认为潘水即今茂名市东江—梅江。东江,又称小东江、梅江,流经今茂名市区、吴川市,是鉴江支流。《说文解字》解释“潘”字云:“淅米汁也。一曰水名,在河南荥阳。从水,番声。”周振鹤专门论述“潘”是“米泔水”即“淘米水”,指出“中国凡水旁之字,多半是河流的名字”,“潘水”不止一条。如是,则合理推测潘州亦以潘水命名。


“因水命名”、“因山命名”是古代地名命名的主要原则。史学前辈史念海在对陕西省古今县名的研究中指出,“如果仅就有关地理方面命名这一类而论,则以山与水为名的命名方式应该是最具有普遍性的。加上由山与水为名的派生的命名,普遍性就更为明显。”茂名水(今窦江下游)和潘水(今小东江)两条鉴江支流的客观存在,使两《唐书》关于潘水、茂名“因水命名”的记载具有可信度。

2唐宋潘茂传说与茂名县得名的关联 

检阅文献可以发现,茂名县、潘州的命名还与传说中的“潘仙”存在关联。潘仙最早名为潘茂,唐代《北户录》作者段公路于咸通十年“往高凉,程次青山镇。……后一岁自潘州回路,历仙虚。”唐末崔龟图注“仙虚”云:“潘茂真人烧丹之处,南人呼巿为虚,今三日一虚。”所谓“虚”(墟)即是岭南对集市的称谓。潘州的仙虚因潘茂真人烧丹得名。


最早将潘茂与潘州得名联系,可能是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今通行版本为鲁迅校勘, “潘州,昔有方士潘茂于此升仙,遂以名郡。”这是鲁迅从《太平御览》中辑录的。查《太平御览》卷172 《州郡部十八·岭南道·潘州》记载:“《岭表记》曰:潘州,昔有方士潘茂于此升仙,遂以名郡。”《岭表记》即《岭表录异》,作者刘恂曾在唐昭宗年间任广州司马。但此时距设潘州至少200年,刘恂的说法应是继承了前人,或根据时人对潘州与潘茂所作的联想。故此《两唐书》编辑“潘州”条目时并没收录此说。


而宋代《太平寰宇记》援引《岭表录异》云:“按《岭表记》:潘州因道士潘茂升仙,遂以姓名为郡县之称。”这与《太平御览》援引《岭表录异》有两点差别。一是《御览》称潘茂为方士,《寰宇记》称其为道士。当然,方士与道士含义差别不大。二是《御览》称用潘茂“以名郡”,《寰宇记》称“以姓名为郡县之称”。“郡”当指潘州,“县”指茂名县。《太平寰宇记》明确说茂名县命名来自潘茂名:“唐武德四年平岭表,于县置南宕州,后改为潘州,仍改县为茂名,以道士潘茂名姓名为县名也。”


值得注意者,《太平寰宇记》既称潘茂,又称潘茂名,并说茂名县得名于“潘茂名”,此与前引《北户录》《岭表录异》《太平御览》均记载为“潘茂”不同。宋代地理总志不下二三十种,但目前仅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五种存世。尽管《太平寰宇记》很大程度上是抄录前人的记载,仍是目前所见最早将潘茂写为潘茂名的文献。尽管有学者称“《太平寰宇记》成为《元和郡县图志》之后,人们追溯地方命名之源的又一重要依据。”但具体到本文讨论的潘茂与茂名县地名解释上难免存在牵强附会的嫌疑。


由此不难看出,唐代《北户录》注仅是简单提及潘茂炼丹事迹,而《岭表录异》则开始将潘州得名与潘茂联系起来。《太平寰宇记》继承《岭表录异》之说,又将茂名县与潘茂名联系起来。宋代《舆地纪胜》在“仙释”类甚至将潘茂误为潘茂古,故事也更完整:


潘茂古,潘州人。永嘉中入山,遇二道士奕棋,立观久之。道士顾谓:子亦识此否?答曰:入犹蛇窦,出似雁行。道士笑可其说。……授以服黄精不死之法,于东山采药炼丹,于西山百日上升。今有潘山、石船、丹灶遗迹。


潘茂古实即潘茂名,这里所引是1992年中华书局影印原道光二十九年据宋代钞本的重刻本。其他版本也多写为“潘茂古”。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时注意到:“潘茂,按《舆地纪胜》高州作‘潘茂古’,未知是否。”直到清咸丰五年粤雅堂刻本《舆地纪胜》通写为潘茂名。更有甚者,明嘉靖时黄佐指出宋代潘自牧《记纂渊海》将潘茂写为潘希古。


不过,从《舆地纪胜》的潘茂名传记中又获得新信息,即潘茂名是西晋永嘉时人,偶遇道士而被授予道法,后在东山(潘山)炼丹,在西山(观山)升仙。这些信息与晋代以来岭南道教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东晋咸和初,葛洪听闻交趾产丹砂,自请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后被广州刺史邓岳挽留,遂前往罗浮山炼丹。勾漏与茂名毗邻,因此,潘茂名在潘州炼丹或为真实。潘茂名与葛洪都在岭南留下“丹灶”遗迹,前者在茂名县东,后者则在英德的罗浮山。晋至南朝岭南道教发达,陈寅恪曾考证说: “交广二州之区域不但丹沙灵药可为修炼之资,且因邻近海滨,为道教徒众所居之地。”岭南既是丹沙(砂)灵药的重要供应地,也是早期神仙思想和道教发展的重要地区,炼丹在潘茂名之前已经存在。


潘茂名的传说始于晋代,如此则南朝或隋代,以潘茂名命名地名,也就能说得通了。故宋代《舆地纪胜》记载茂名县得名时说:


茂名县:在州西南十五里。《图经》云:县本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属合浦郡。晋道士潘茂古于东山采药炼丹,于西山升仙,镇南大将军冯游请于二山间筑城,遂以道士姓名建潘州、茂名县。


《图经》是隋唐时期方志类书。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引《图经》认为镇南大将军冯游是晋代人。然而光绪《高州府志》认为冯游是唐代“冯盎族子冯子猷”。后者应更可信。冯子猷(游)是冯宝与冼夫人四代孙,即冯盎的侄子,曾任潘州刺史。考虑到隋至唐前期冯氏在粤西地区势力较大,因此冯子猷被认为建立了茂名县和潘州,并以“道士姓名”命名。这是不可信的,毕竟茂名县至晚在隋代已经设立。


宋代关于潘茂名与地方文化的传说开始增多。《太平寰宇记》记载高州思乾井为“潘真人炼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试之,与诸水异。高力士奏取其水归朝”。潘真人传说为晋代,而唐代高力士从思乾井取水运至长安。此说真实性无从考。此外,宋代已在潘茂名升仙处修造了升真观,并且“咸平元年降到太宗皇帝御书藏于此”。无论是高力士取水还是宋太宗御书的收藏,其背后都说明国家对该区域控制加强,因此士人在书写地方历史时总是将其与朝廷联系起来,让人在记忆历史遗迹时又总能想到国家,其中的教化意义不言而喻。


南宋庆元年间,时任广西转运使朱希颜(字子渊)将两屏茂名县产的玉石馈赠当朝副宰相洪迈。洪迈将其称为“潘仙人丹”,并云:“高州茂名县,本唐潘州也。县界有黄尖岭,父老言昔有仙人姓潘居此炼丹。近十数年来,工人入山凿石,乃得树木屏于石中,盖仙所遗丹剂堕地融结者,一层复一层,殆可揭取,但枝叶端正者百无一二。……朱子渊为桂帅,致两屏遗予,老干扶疏,上挟云气,下临广漠,混然天成。”按洪迈的说法,茂名“树木屏”是由潘仙人炼丹时遗下的丹剂凝结而成。《方舆胜览》称之为树石屏。洪迈之文被刻在桂林漓江龙隐岩,名曰《高州石屏记》,并附刻朱希颜跋。可见,宋代潘仙传说流传范围不断扩大。


通过上述梳理可知,唐宋时期,潘茂的信息不断被丰富起来,以致有潘茂、潘茂名、潘茂古、潘希古等不同说法。故事定型主要在宋代,并将茂名县、潘州命名与潘茂名联系起来。宋代不断书写潘茂名,与这一时期社会变迁有关,宋代道教世俗化色彩愈益浓厚,道教融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形成为诸多传说与神话”。但使用潘茂名解释茂名县、潘州的地名渊源仍值得怀疑。一方面是茂名县、潘州符合“因水命名”原则,并有史料可征;另一方面则是从宋代开始,潘茂的形象不断被型塑,为了解释茂名县、潘州的命名,甚至不惜将潘茂演变为潘茂名,以符合使用潘茂名命名茂名、潘州的说法。此后随着潘茂名信仰的传播,茂名县、潘州“因人命名”的说法占据主流,使两地地名解释的神化倾向更为突出。

3明清茂名县地名解释神化倾向的加强

明代广东各地出现寻找仙迹的现象,“广之蒲涧,惠之罗浮,韶之芙蓉,高之潘山,一石一卉之异,好事群目为仙迹”。高州潘山即是传说中的潘茂名炼丹之处。此外,高州地区与潘茂名相关的潘仙亭等建筑,仙井岭和茂岭等遗迹陆续出现。成化时高州知府孔镛还曾修整“潘仙坡”,并作《潘仙坡记》。其实,孔镛任职高州时协助韩雍平定两广交界处的“瑶乱”,是重整高州秩序的重要人物。随着两广“瑶乱”的平定,成化四年高州府城从电白迁至茂名,无疑提升了茂名的政治地位。这些记载使茂名县、潘州“因人命名”的说法愈加流行。


万历间郭子章著《郡县释名》,被学者评为“传统地名学集大成之作”。《郡县释名》对于地名渊源解释的附会现象有所揭露,如高州“郡有高凉山,本名高梁,以群峰高耸,盛暑如秋,故更名。高凉郡名本此。俗谓唐高力士是高州人士,以力士名,非也。唐之前已名高州矣。子陵擅严、袁京重袁,力士何人,得擅此名耶?”指出南朝所设高州不可能以唐代高力士姓名来命名。实际上,郭子章对于以佛道中人命名地名颇有微词,“宇内郡县以贤人名者,如严属子陵,袁归袁京,程乡以旼,霍叔名霍,任丘、清丰皆数数见,而潘茂名邑、全真名州,释玄二氏亦擅名土地,岂其教亦有必不可磨灭耶?”他从儒家正统观出发,认为用以命名郡县的人物须是有益乡邦教化的贤人。因此《郡县释名》虽然载茂名县为“晋名邑人潘茂得仙,因以名县”。但是郭子章注意到“潘茂”名字的变化,“郡省志皆作潘茂,惟《一统志》云潘茂名,晋永嘉时人,岂因县名而增名耶?”敏锐地发现从潘茂到潘茂名,是先有县名再演化出“潘茂名”。郭子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以潘茂命名茂名县应属附会之说。


明末清初,地方仕宦对潘茂名纪念物的修建有增无减。除了扩建潘仙亭、潘仙坡,还新建仙迹亭、潘仙祠等,与冼夫人庙等形成潘山的宗教景观。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了潘茂名的金井、玉井、石船、金龙等遗迹遗物。南明永历三年高州知府郁文初撰文记述他在梦中与潘茂名论《易》。屈大均为郁文初弟子郭清霞(号青霞子)著作《参同契证易解》作序时提及此事,“吾闻其在高凉梦有潘茂名真人者为讲益卦,……因建仙易亭于鉴江之上,以识所得。”清代潘茂名曾附祀在观山吕祖殿,后来建立了专门的潘仙殿。


随着潘茂名故事流行,至迟在清初潘茂名已被列入中国神仙系统。当时刊刻的道教神仙传记小说《历代神仙演义》中对潘茂名的记载就完全神化了。


韵人奕客,偶遇道流潘茂名,少耽游嬉,不治家业,常以濒居越海为嫌,欲瞻中国之盛。永嘉中,束装起行,路由东北直上。经新都石室,见二道士对弈,顾谓茂名曰:子亦识此否?答曰:入由蛇窦,出似雁行。道士笑可其说,……授以服食之法,使之习静。居山二十年,犹未示其丹旨,……茂名复兴云游之志,……至建康,闻茅山张道士善谈虚无,广怀道法,乃造谒问其本末。道士不讳,云是定襄张玄宾,少读儒书兵法,曾举茂才。……茂名更问虚无之说。……宾谓曰:子乡水潦无患,遭旱奈何?我职司雨水,更为子导之。吾知桂林一处,群峰环翠,盛夏如秋,故汉名其地高凉。傍一山,泉出岩下,此龙湫也,旱时可祷于窟中,立应。此湫与苍梧龙山相通故耳。茂名回乡,爱东山峰峦起伏,隐以炼丹自养。后屡大旱,教土人往祷,果验。民感之,因名东山曰潘山。有司奏闻,累征不起,赐改高兴地曰茂名,以彰功德。


上述记载既有旧说法,也有新元素。其中永嘉偶遇道士弈棋情节在宋代《舆地纪胜》已出现,并被后来志书所传抄。而潘茂名外出求道经历在此前文献中未曾出现,其所遇张玄宾在北宋《云笈七签》有记。至于说朝廷为了表彰潘茂名而将“高兴”改名为“茂名”,这种说法是颇值得怀疑的。前述可知,茂名县应始设于隋代或南朝梁陈时期,自然不可能将晋代的高兴郡直接改为茂名县。显然,这只能是神仙故事中的虚构情节。“潘山故里”浮山最高峰龙湫岩早在宋代已建有龙湫庙。直到清代仕宦仍热衷前往该庙求雨,使用的法器为潘茂名遗留的金龙。笔者于2017年7月20日赴茂名市浮山考察,山上冼夫人庙内有光绪十二年93位沐恩弟子(何姓90人,陈、彭、吴姓各1人)所立木质牌匾“浮山慈云”。庙右为超世寺,主祀潘茂名,悬挂有一幅潘仙画像。


据学者研究,明中叶以后庙会带动游观热潮,也刺激了士大夫对地方古迹的考证。在此潮流中,“高凉八景”中与潘茂名相关的“茂岭晴风”“石船苍藓”“潘坡丹灶” “观山玉井”等景点受到推崇。其中不乏从肇庆而来“访潘仙之遗迹”。他们留下的诗词歌赋作品多涉潘仙故事,强化了茂名县以潘仙命名的印象。这既是地名解释神化倾向的体现,又反过来加剧了这种倾向。


之所以说用潘茂名解释茂名地名渊源是错误的,还可从高州府境内茂岭、博茂村等处地名均附会潘茂名中得到启示。嘉靖《广东通志》称茂岭“世传潘茂炼丹其上,故名”。《大明一统名胜志》、万历《广东通志》以及《郡县释名》皆沿其说。《岭海见闻》也称:“邑名茂名始于晋,唐改潘州,又置潘水县,盖取潘仙之名与姓而名之也。…… 或曰邑有茂岭,以是得名。”实际上,茂岭得名自树木茂盛,“茂岭岗在茂名县南六里, 《旧经》云草木郁茂,四时不凋,因名。”康熙时杜臻则称:“博茂村以钱博、潘茂名二人合取之。先是有道士潘茂名者……县南二里有茂岭亦以此名。”不难看出,高州地区地名中含“潘”、“茂”字者,多与潘茂名进行附会。


地方社会出现地名解释神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是仕宦和民众主动将地名与神仙进行附会,以彰显人文,企求神佑。故而因神仙命名地名而自豪,如万历《高州府志》称“天下郡邑之名,未必皆有所因,惟此郡以高凉山得名。而晋时潘茂于此宾仙,遂以名县”。崇祯时高州府同知宋应升曰:“高凉从古有异人二焉,其一闺中,其一方外也。……茂也,葆真炼性,而坡以名坡,岭以名岭,邑以名邑,州以名州,此其人有,则不恒有矣”。“方外”潘茂与“闺中”冼夫人并列成为高州“异人”,而以潘茂命名多地则是“不恒有”的现象。对于民众而言,往往寄希望于获得潘仙庇佑,正所谓“由仙风道范深感人心,乃至以姓名置州县,历数千百年不废,如我邑潘仙茂名者,民享其福”,以及“县以仙名,长受仙庇,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者祀之,当与冼庙永镇兹土矣”。这里明显体现出当地将茂名县得名解释附会到神仙的内在情感。

4结      语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茂名县得名的渊源解释研究,发现因水命名、因人命名的两条线都存在过。谭其骧先生认为,县是历代行政区划中最为稳定的单位,一地到了创建县治的程度,大致即可以表示该地开发已臻成熟。也就是说,南朝、隋代茂名地区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初设县时,以境内茂名水命名该县为茂名县,这符合古代地名命名常见的以山水命名的原则。宋代以后,士大夫有意将地方传说与名人命名关联在一起,附会出茂名县得名于晋代道士潘茂的故事,使茂名县命名源于神仙人物的说法得到推行,并在明清时期这种附会成为茂名县地名渊源解释的主流,至今仍有影响。


通过史料辨析可以看出,所谓潘仙最早名为潘茂,后又演绎为潘茂名,并与茂名县、潘州得名联系起来。附会神仙,对地名解释进行神化的背后,与地方社会历史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因为粤西自晋代以来具有浓郁的道教风气,是潘仙故事得以衍生的前提,因此后世文献多突出潘茂为晋人。唐宋时期,国家对这一带地区的控制加强,人们将茂名县设置的时间上溯到晋代,并极力标榜茂名县与当地大族冯家的关系。明清时期修造众多的纪念建筑,举行纪念活动,官民均信仰潘茂名,使茂名县因人命名的说法得以广泛传播,并衍生出茂岭、博茂村等地名渊源解释也开始具有神化倾向的现象。这个过程体现了地名解释中的神化因得到仕宦的支持和民众的接受而掩盖了原来茂名县以水命名的真相。茂名县得名解释的神化倾向说明,在研究历史地名时,应尽可能做全面的文献梳理,将地名解释与当地历史文化进行综合考虑,以求得更加合理的解释,切忌因循旧籍而过分给予主观联想。

END




往期精彩推送

“赣县”、“虔州”、“赣州”地名考

甘肃“庄浪”地名的历史人类学分析

地名文化与边疆移民社会形态

《唐两京城坊考》记载 “通济渠”命名及方位质疑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年第2期

文章作者:钱源初、刘正刚

文章转化:常宏宇

本期编辑:常宏宇

终校:白琳蔓

审订:李露萍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