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名资讯 | 广西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一、地名普查新闻


广西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广西发展变化有多大,从地名就可见一斑。12月5日,记者从全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总结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此次全区共普查地名11大类54万余条,是30多年前首次全国地名普查数量的2倍。

本次普查摸清了我区地名基本情况。全区共普查地名11大类54万余条,累计采集多媒体信息(包括照片、录音、视频等)数量154万件,新设或更新地名标志共3.3万块。同时,对普查中发现的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含义不健康等一批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更名,全区累计命名更名地名4.8万余条;普查并上报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1344条,普查并审定区内跨设区市界地理实体地名23194条。

目前,我区建设完成1个自治区级、14个市级、110个县级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管理系统,同步建成各级区划地名数据库及地名标志、地名语音、历史地名专题数据库,基本形成全区“一库一图”。此外,还转化形成了一批地名普查成果,完成全国标准地名“图、录、典、志”广西部分的编纂工作,各地累计完成或正在组织开展100多份行政区划图、标准地名图、主城区图等各类图件和200多种地名志、地名词典、地名故事、地名录等各类地名图书的编纂工作。区内一些地方还建立了普查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地名档案的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为地名档案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政策保障。

▲ 建设发展中的广西百色市,麦瑛渲摄

来源:广西日报

时间:2019-12-06  10:14

链接: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9-12/06/c_1125314842.htm



二、地名浅析


浅析重庆特色地名地理文化特征

摘要:重庆,古为巴国都邑,称江州。宋光宗年间取双重喜庆之意,重庆得名于此。作为一个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城市,重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出独特的山城文化,大街小巷、平地山岭的命名都一一反映出了重庆丰富的地理背景。重庆地名,就像一本精炼的史书,记载了这座城市的山山水水、建筑街道的地理变迁。

关键词:地名;重庆;地理;特征

重庆又称山城、江城,西临四川盆地,地势沿河流山脉起伏,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论是其人文民俗,还是天文地理,都同山水有关。这是一座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桥为脉的魔幻之都。

与山的不解之缘

重庆平原较少,山约占其总面积的3/4,因此重庆产生了不少直接以山为名的地理位置。重庆的众多区县,因境内有山,便直接以山为名或因山得名,例如:巫山县以巫山为名,酉阳县因位于大酉山之阳得名,长寿县因东有长寿山而得名。另外,重庆主城区的众多地名,也与山石离不开联系,如“岩”、“坎”、“坡”、“岭”、“堡”、“岗”、“垭口”等,就这样有了曾家岩、马家岩、袁家岗、石井坡等。山坪相间,层层叠叠。地势稍平之处就成为了“坪”,“坪”在重庆的地名中也不少见;如:“南坪”、“大坪”。地势起伏大,就一定会有坡,坡衔接了山与坪,例如“九龙坡”,据《巴山志》记载:“境内王坪山岩上镌有九龙滩古迹,有九石翘首若龙”,又因呈斜坡地势,遂演化为今名。

然而仅仅以这么几个字就展现出重庆地名的地理特点是远远不够的。重庆地形的复杂衍生出了众多有趣又有特色的地名,其中以形象物为名最为典型。例如:“马王坪”早年称“蚂蝗坪”,因其地形狭长似蚂蝗而得名;“猫儿石”因位于嘉陵江左岸,怪石耸立,若猫扑鼠状,故名;“小龙坎”曾名小门坎,因背靠平顶山,山势似龙,明末改称“小龙坎”。

起伏的山岭让江河更加曲折,曲折的水流也将山脉冲刷的更加多样。山水的共同作用也影响了重庆的部分地名,如:“道角”,因江边有一石梁,江水至此受阻倒流,习称“倒角”,船工避讳倒,改称“道角”;“三花石”,因江心三石品列,平水期水随石转,浪花翻涌,故名;“九坑子”,因早年路旁溪沟石滩上因流水常年冲击形成九个小坑,故名。

与江河相依为生

重庆古称江州。作为两江交汇处的城市,重庆为典型的河谷城市,江河支流交错纵横。重庆的区县名与江河与河流位置也有断不开的联系,如:綦江区因綦江穿城而过得名;合川区因三江相汇而得名;还有如今主城的南岸区江北区,也是因为位于长江南岸、嘉陵江之北而得名。另外重庆的独特多山地型,更直接导致了河流的蜿蜒曲折和变幻多端,形态各异。正因如此,重庆地名也展现出了各类不同的河流形态。江水曲折形成了回水区域,这个区域就叫“沱”,如:“李家沱”,相传早年有李氏兄弟在江边沱湾设渡口,故名;“牛角沱”,因此地有一石坡形如牛角伸入嘉陵江,江流与此形成回水沱,故名。河流弯折之处,便形成了“湾”,例如:“金家湾”、“陈家湾”、“学田湾”等。河里中水流浅,泥沙堆积就形成了“滩”,如:“寸滩”、“狮子滩”、“大磨滩”、“小磨滩”等。大江大河会有细小的支流,这就是“溪”,如:“海棠溪”、“野猫溪”等。还有与溪类似的“沟”,如:“红旗河沟”;“大溪沟”。

与桥相通相守

重庆的别称有很多,有一个无论如何都值得一提的名字——桥都。因为江河错综复杂,沟壑纵横,桥梁就像血肉之间的筋脉,把被分割的重庆连为一体。重庆的桥梁也是数不胜数,闻名遐迩。除了各种长江大桥、嘉陵江大桥,和桥相关的地名还有很多,例如:“观音桥”,原本的观音桥就是横跨一条小河沟的石板桥,桥边供奉着一尊土地菩萨,因此得名;“天星桥”,清代桥梁竣工时请来了被誉为天上寿星的老翁踩桥,故名;此外还有“杨公桥”、“响水桥”等。

重庆地名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它们能反映出重庆的地理山河变迁,地名成为了反映重庆地形特色的重要载体。如果一座城市的地名文化能流传人间,为人所熟知,这就是城市最大的自豪。

▲ 重庆解放碑,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19-12-06  15:22

链接:

http://ent.chinadaily.com.cn/a/201912/06/WS5dea01a3a31099ab995f0106.html



三、地名故事


1. 《含山地名印记》一书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

由县民政局和县文化研究会联合编纂的《含山地名印记》,日前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编纂历时三年。

含山历史悠久,地名文化底蕴深厚,散落在一千平方千米美丽土地上的许许多多地名,或因姓氏聚居而得,或因历史故事而得,或因宗教遗存而得,或因驻军兵事而得……众多地名的由来,无不烙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深深印迹。《含山地名印记》一书对这些地名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其内容丰富,文字质朴,可读性强。该书的发行,不仅弘扬了含山优秀地名文化,留住了城乡历史印记、留住了乡愁,而且对进一步强化全县人民地名服务意识,对含山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具有促进作用,也为广大读者了解含山、研究含山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来源:含山县人民政府

时间:2019-12-09  09:10

链接:

http://www.mas.gov.cn/4697380/10043358.html



2. 六旬听障老人著书讲述地名故事

67岁的李赞扬是镇江市资深文化学者,他凭着对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诚挚热爱,一直致力于发掘镇江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古街巷地名掌故的手机整理,通过长达30余年的不懈努力,一本集文化、历史、地理与资料性、权威性、文献性的力作《镇江古街巷地名掌故》终于付梓出版,这本极具故事性、可读性和系统性的力作,为镇江这座3000年历史文脉又注入了新的内涵与熠熠闪光的历史印痕。

翻开《镇江古街巷地名掌故》一书,扑面而来的是市区187条街巷在历史烟云中闪发出的文化积淀和光芒。李赞扬通过大量实地走访、考察,查阅镇江的历史资料档案,积累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及音像制品,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字斟句酌,终于完成了这部近50万字的辞典著作。

李赞扬1953年6月出生在市区钓鱼巷,从小在镇江的寻常巷陌中摸爬滚打,后来上了镇江师范,曾任教于多所学校,后进入市民政局从事地名普查等工作,之后又在市烈士陵园等单位,因工作需要,接触并了解了许多镇江的人文历史、地理,特别是镇江的古街巷地名掌故的历史渊源。为了收集归档资料整理,听障一级残疾的李赞扬付出了比常人更为艰辛的劳动。他曾靠自己的真诚与努力,采访了众多历史人物,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采访录音资料,为镇江的文库文脉增添了最具历史性、文献性、革命性的资料。

李赞扬说,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门类,它以独特的方式默默地记录、传承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生动写照。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便利人们的生活,无数的地名接二连三出现,有的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有的传承久远影响至今。文化名城镇江拥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寻常巷陌,一条不起眼的古街古巷也许就承载着一段历史,抑或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比如果子巷、板壁巷、磨刀巷、爸爸巷、万古一人巷等。要解读镇江,了解镇江的文化,通过镇江的街巷地名掌故,就能窥知镇江文脉发展与传承的脉络。

李赞扬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后,经过深思熟虑,借用了词条式的编撰方法,围绕某一地名,以掌故开头,考证历史资料,辨析民间传说,边叙边议,再现了镇江文化的精致与深厚。

李赞扬说,镇江是一个多元民族的聚合体,汇融着各地的文化文明与特长,如五条街,在元、明时代已成为镇江城市的商贸中心,名气很大。《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写道:“夜间叫他去五条街卖豆腐的王公楼上歇”;《古今小说》中有《张生彩鸾灯传》也说:“我有远族,见在镇江五条街开了招商客店”;清《红楼复梦》中也多次提到五条街。“五条街”在中国的街巷地名大辞典中,属于镇江独有的地名,万千街巷地名中没有与之雷同的,这是镇江城市的骄傲。

李赞扬谈到,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拆迁改造,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已不复存在。在传承文化的今天,相关部门已将古地名重新标记于新的建筑群中,这是值得肯定的。由于《镇江古街巷地名掌故》成书较为仓促,尚有一些疏漏,如西津渡、五十三坡等资料未予纳入,为弥补这一缺憾,同时也为了传承并挖掘镇江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他正在撰写《闲话京口》及《镇江的传说(民间故事)》两本书稿。

▲ 镇江大西路上的古街巷,图源水印

来源:镇江日报

时间:2019-12-9  15:55

链接:

http://www.sxjszx.com.cn/portal.php?mod=view&aid=1662609



四、中国地名大会


1.地名文化宣传可以这么好看

“我是绥德康震”“我是桐城胡阿祥”“我是阿拉善鲁健”。11月16日晚,伴随着主持人和嘉宾独特的自我介绍,由中宣部指导,民政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在央视四套黄金时段闪亮登场,这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档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大型节目。

该节目以地名为核心,共12期,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通过“一举成名”“实至名归”“闻名不如见面”“名扬天下”“地名天梯”等环节,以积分赛、线索抢答、阵列抢选等方式从70名参赛选手中产生单场冠军,紧张的竞赛氛围、较强的互动体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让观众大呼过瘾。

前两期收视统计显示,全国电视观众累计观看超过5700万次,其他各项数据也在同时段同类型节目中名列前茅,新浪微博相关话题内容阅读量超过1.9亿次,抖音APP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2亿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时间:2019-12-02  09:18

链接:

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1912/20191200021803.shtml



2.这位92岁高龄的江西人登上央视四套《中国地名大会》节目

11月30日,出生于九江瑞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潘际銮先生,登上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地名大会》节目。

潘际銮,1927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西九江瑞昌,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他身上有太多重量级的第一,他是全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核电站的焊接顾问,曾成功研制居国际领先水平的爬行式弧焊机器人,科研成果价值高达千亿。

来源:九江瑞昌

时间:2019-12-0315:10

链接:

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9/12/03/018676805.shtml



3. “吃货”实锤!《中国地名大会》揭秘美食背后的中国智慧

作为地方历史的“见证者”,地名既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又承载着当地厚重的传统文化,还折射出了当地人从古至今的非凡智慧。12月7日周六19:00档,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的《中国地名大会》第四期节目,便带领观众从地名出发,发掘“最智慧”的中国。

节目中,点评嘉宾康震、胡阿祥,与特别出题人陈红彦、王震华、姜薪、张鲁新,为观众解读了地名背后所蕴涵的各种中国智慧。从传说中发源的安徽淮南八公山和湖北神农架林区,一个因豆腐的发明在中国的烹调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一个则因“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奠定了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导向;同样因职能而命名的江苏高邮和山西运城,一个承担了信息传递职能,另一个则承担了食盐运输职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的成都椒子街,见证着中国古人的经济智慧;因星宿命名的湖南娄底和故宫旧称“紫禁城”,则分别对应着二十八星宿的娄星、氐星和紫微垣,展现了古人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另外,还有因地理位置命名的河北邯郸,寄予了“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寓意的河北保定,因文化遗存命名的西安雁塔区等等。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着一段特别的诞生故事,也都诉说着中国智慧的奇迹。

豆腐、面条从这里来?

网友点赞美食背后的中国智慧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

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回望历史长河,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而中国人的智慧亦是如此。作为一个美食大国,泱泱中华运用在食物上的智慧也令后人受益良多,本期节目就通过地名回溯了豆腐和面条这两种享誉世界的美食最初的历史。

安徽省淮南市境内的八公山得名于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八个门客得道成仙的故事,也正是因为刘安等人在炼丹过程中无意间让豆浆接触到了卤水,才由此产生了豆腐。而面条的发明虽然在世界上一直都颇有争议,但从青海海东喇家遗址中出土的4000多年前的面条遗存,几乎可以给“面条中国造”一记“实锤”。

无论是从炼丹术中“无心插柳”提炼出制作豆腐的方法,还是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出面条这样延续数千年的食物,无疑都是中国智慧在生活实践中的伟大结晶。节目中,康震将两种美食的诞生史娓娓道来,引来不少网友点赞,还有网友笑言:“炼个丹能‘炼’出豆腐,四千年前就吃上了面条,有时候真得感谢老祖宗们的智慧,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好吃的。”

▲ 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遗存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时间:2019-12-10  08:52

链接:

http://ent.jxnews.com.cn/system/2019/12/10/018684600.shtml


往期精彩推送:

● 台当局不再用大陆地名命名军舰,被斥在军事上搞“去中国化”

● 全省区划地名工作会议暨地名普查成果应用培训班在井冈山市召开

● 让有故事的地名在嘉禾大地上传承不息

● 广西加强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 鼓励应用二维码、三维码、智能芯片增加地名文化内涵

●《中国地名大会》康震感言引发观众共鸣


资讯收集:刘聪

编辑:伍晨嫣

终校:黄舒馨

审订:黄海红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