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名资讯 | 江苏省靖江市竖起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察院弄”

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一、地名新闻


1.江苏省靖江市竖起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察院弄”

12月9日,在察院弄机关宿舍大门边,靖江市竖起该市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察院弄”。

石碑上半部分采用汉白玉材质,底座则为花岗岩材质。石碑正面上半部分刻有“靖江市历史文化地名 察院弄 靖江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九年”等字样,背面的红色碑文介绍了“察院弄”地名的来历,并有“清代曾任户部侍郎郎中、绍兴知府的朱熙即居此巷”等信息。

靖江市民政局地名办公室主任高峰介绍,该市首批共计18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将陆续竖立,包括白衣堂、戏鱼墩、弯腰沟、正东圩、旧志五桥、炮台圩、八圩渡口、范家石桥、礼士桥、小关、宋家市、盛家大厅、胜利街、朱大路、布市里、玉带河、巽河等。

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说,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因口口误传而被更改。竖立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可以将地名“凝固”下来,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增添人文景观,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

据了解,2018年4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一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50条。2019年6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二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45条。对进入名录的95条地名,该市依据《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进行管理、保护和利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优先延续、保留和规范使用。对部分极具历史价值、文化底蕴的历史地名,采取设立保护标识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宣传。

▲ 来源:靖江网

来源:中国江苏网

时间:2019-12-17 15:13

链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53150486173894599&wfr=spider&for=pc


2. 这样起地名值得点赞

“扬州有条蚂蚁庄路”,这条消息近来引起热议,受到多家媒体关注。作为扬州市民,我感到骄傲。这种起地名的办法,值得称赞。

蚂蚁向来是微小的,但却打上了勤奋、低调的烙印。命名蚂蚁庄路,也是对这种品性的认可,低调做事,为民办实事。我感到高兴的还有,在扬州西区新城范围内,接地气、有品位的路名,还有不少。例如尚书路、七星路,既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受到当地百姓的点赞!这些地名,均有来历和出处,是很有温度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这并非偶然。扬州西区新城是近年来扬州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区。随着一批名校名企名院的陆续入驻,新城面貌日新月异,路名叫法引发关注。两年前,新区就组织了地名文史专家进行讨论,并到村组与当地土秀才交流座谈,对推出的地名,反复几轮讨论推敲,又在网上公示,其间还厚酬纳言,对每一条建议,每一封来信都认真对待,审慎考究。因此,所形成的地名、路名、公园名、桥梁名朗朗上口,既勾起乡愁回忆,又推动了文脉传承。

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地方,起地名、路名、小区名,一味追求“洋,古,怪,刁”,胡乱搬弄随意搭配,整的那叫一个驴头不对马嘴。什么爱琴沟,××印玺,××皇宫(帝府、御园)之类,哗众取宠就是了。实际一看,品质根本不是那回事。和历史、文化情节也不堪匹配,就是糊弄大众而已。有的明明没有水,也敢称水庭水岸,没有山,也妄称龙首龙庭……简直是笑话。这样的找感觉、寻刺激,贻笑大方,留下败笔和遗憾。

▲扬州接地气、有品位的路名,图源扬州网官方微博

来源:和讯新闻

时间:2019-12-19 03:35

链接:

https://news.hexun.com/2019-12-19/199729841.html


3.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现地名文化“一码知”地名服务“码上办”

近日,缙云县在城区主要街道换上了一批带有二维码的信息化路牌。

只要用手机微信、钉钉扫一扫路牌上的二维码,这条街道的名称、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名称来历、图片、沿街单位、地图等地名信息就一目了然地展示给你,并配有普通话、方言、英语三种语言解说。同时,可通过链接直达“缙云县区划地名信息平台”,实现地名文化“一码知”、地名服务“码上办”。

地名文化“一码知”,通过扫描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全方位了解缙云地名文化。分为缙云县情、缙云街巷、行政区划、地名文化、缙云文旅、影像地名等六大块,内容涵盖了缙云概况、建置沿革、乡村名录、地名文化故事、风景名胜、文保单位、非遗文化、特色小吃等信息。“一码知”能让市民全面了解地名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地名文化,提升缙云地域的历史和人文魅力。

地名服务“码上办”,同步对接“省区划地名综合平台”,集门牌编制、门牌证核发、地名核准、地名证明出具等功能和公众号于一体,运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借助二维码等信息技术手段和云技术的海量数据优势,通过手机扫描路牌上的二维码,实现区划地名管理、地理信息服务、地名地址查询“码上办理”。下一步,还将对接“浙里办”“省社会组织管理平台”“省婚姻登记信息平台”,逐步扩大功能、延伸服务,不断提升民政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来源:缙云县府办

时间:2019-12-20

链接:

http://www.lishui.gov.cn/zfzx/qxdt/201912/t20191220_4284906.html



二、地名故事


解读桂林地名文化 《桂林市最美地名故事》出版

《桂林市最美地名故事》正式出版。书中解读了桂林市地名文化的渊源,收集整理了桂林市“最美”地名故事传说,以此整理挖掘桂林地名文化。

《桂林市最美地名故事》由桂林市民政局组织编撰,历经一年多的收集、校对和专家审核,精心编撰而成。书中介绍了100多个最美地名故事,包括行政区划类故事,比如“桂树成林为桂林”,著名山川、景点类故事,例如桃花江、象鼻山的传说和故事;还收录了路巷、桥梁类故事,特色居民点故事等。

地名是人民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和形态特征的实体赋予共同约定的语言文字代号,它们是历史精髓要素之一,也承载着悠悠历史,安放着乡思乡愁,读懂地名,才能读懂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自2014年至2018年,桂林市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对全市地名进行了彻底调查。收集具有地名意义的11大类地名约7万条。以此项工作为契机,桂林市民政局组织开展了“寻找桂林最美地名”为主题的故事征集活动,此次活动共收集到400多份参选作品,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初步评选出200个故事,再结合各县(区)意见,最终评选出100多个最美地名故事。

桂林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名故事俯拾皆是,市民政局也希望借这100多个地名故事唤醒大家对桂林历史的记忆,为保护桂林优秀地名文化尽一份力。

▲ 广西桂林龙脊梯田,农金哈摄

来源:桂林晚报

时间:2019-12-20 11:24

链接:

http://www.guilin.gov.cn/bmdt/201912/t20191220_1642253.htm



三、地名志出版


《瑞安市地名志》首次正式出版

由市民政局编纂的《瑞安市地名志》正式出版啦。该书是瑞安市首部正式出版具有工具书性质的地名志。这是记者昨日从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获悉的。

《瑞安市地名志》以全市2016年行政区域为范围,全面系统地记载瑞安地名资料,包含瑞安自然地理、地理位置、地名来历、含义演变、历史沿革等信息。上限至地名发端,下限至2014年底(乡镇街道沿革延伸至2016年),共9编50章110节,78万字,收录地名4306条,配插古今地图31幅,图照130幅,可谓图文并茂,历经5年编纂,首次印刷1000套。

瑞安市历来重视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注重地名普查资料固化存史工作,1988年就内部编纂出版了《瑞安市地名志》,此后陆续抢救挖掘了很多地名故事、地名文化。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30多年来,瑞安面貌日新月异,老城改造、新城建设、单位新增、住宅新建、道路开辟、桥梁架设、海涂围垦等,全市地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13年,瑞安市以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资料为基础启动新版《瑞安市地名志》编纂工作,2014年10月完成初稿。2017年11月组建新的编辑审核队伍,本着对历史和后代负责的精神,通过查阅历代志书及《太平寰宇记》等相关历史文献,咨询80余家部门单位,实地走访400多个乡村(镇街)核实地名信息,对有关章节进行全面修改甚至改写,力求内容完整正确、条理清楚,2019年5月通过专家评审后又6次修改,最终成稿出版。编修过程中,多次得到浙江省民政厅有关专家的指导。

市地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瑞安市地名志》首次正式出版是瑞安市一件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文化大事,不但将地名普查成果通过正式出版进行固化存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保护历史文化,又方便地名工作者和百姓查阅,提升地名公共服务能力。

▲ 《瑞安市地名志》,图源浙江新闻

来源:浙江省民政厅官网

时间:2019-12-06

链接:

http://mzj.jinhua.gov.cn/12330700471542260B/zxyw/201912/t20191206_4359696_1.html



四、中国地名大会


1.“全民猜地名”为何这么来劲?——从解读地名热看坚定文化自信

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专家表示,地名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解读地名活动受到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尝试。

关于地名的来源,浙江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员王建富认为,一个地方的地名,可能源自当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征,也可能来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来自地方的人文特色、生活习俗、精神追求、希冀向往等。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认知,都有可能投射到小小的地名之中。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我一直认为,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时光长河里。”胡阿祥这样看待地名的含义。

在王建富看来,地名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往往还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作为一名在海岛基层工作了30年的老地名工作者,王建富工作之初正值两岸通邮起步之时,他发现很多去台老兵寻亲的信件因为是请人代写的,信封上的地名常常出现错误。但如果把信封上写的用相近的方言翻译,基本还是能找到对应的正确地名。“可见,一些去台老兵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又已离家数十年,但故乡的名字仍然牢牢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王建富说,“地名成为在外的游子赓续根脉最重要的线索。”

“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当前,民政部正在推进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拟对规范地名管理、保持地名稳定、保护地名文化等做出一系列新规定。“此次解读地名的兴起也将对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等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解读地名热潮的基础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他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名“玉门关”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但有关东汉时期军事家班超与玉门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我们看似在解读地名,实际上是在解读地名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的情感。”康震说。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安也表示:“地名是文化化石,其中积淀了最深沉、最为社会公认、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文化共识。大家热衷于解读地名,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周尚意看来,解读地名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对于如何更好地增进文化自信也有启发借鉴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找到传统文化的‘烟火味’,就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坚定全社会的文化自信。”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9-12-18 11:19:17

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2019-12/18/c_1125360434.htm


2.《中国地名大会》揭秘传承千年的追梦故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对信仰的执着,滋养了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追梦精神。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期节目中的四组特别出题人,就继承和发扬了这些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

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驻村扶贫干部赛迪艾合麦提·亚尔麦麦提被称为“辣椒书记”,他曾私人贷款22.5万元,为当地村民们采购了8430袋优质的辣椒种子,与大家一同种辣椒、卖辣椒,助力乡亲们脱贫攻坚。如此无私的奉献和奋斗精神,让康震不禁感叹:“我觉得就是和田地区承载了从古到今的很多人的梦想,但就像和田的美玉一样,所有的梦想都是最美好的。而最美好的梦想,都是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奋斗出来的。”

同样是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命运,来自陕西榆林的一支由姑娘们组建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通过代代相传的坚守,将毛乌素从沙漠改造成良田。节目中,现任连长席彩娥、第二任指导员席永翠作为改造荒漠的工程代表讲述了一群巾帼英雄的治沙之路。1974年,年仅18岁的席永翠因为许下的一句治沙承诺,将婚期推迟整整八年,在毛乌素与一群姑娘一起冒着狂风,身背七八十斤的苗子,徒步二十多公里,用双手植树造林、治理黄沙。如今,席彩娥从席永翠的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为了治沙的梦想而奋斗。

作为一场地名文化的饕餮盛宴,《中国地名大会》除了带你领略地名背后的历史、生活、情感和信仰,也会为你献上“地名达人”之间的刺激对决。不同于往期,本期的晋级选手都是首次站上舞台中央,但是能够在卧虎藏龙的70人中脱颖而出,就证明了他们也都是妥妥的“实力派”。其中,来自山东济南的高二学生蒋德正,便是全国海选的冠军。沉寂四期后终于冲出重围的他,凭借着超越年龄的地名知识储备,一路过关斩将晋级到本场决赛。虽然最终遗憾落败,但是他却用一句“我觉得作为中国的青年,更应该不惧挫折,更加努力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向观众展现了自己的少年意气。

而本场的单场冠军,最终被来自北京的地图出版社编辑黄伟斩获。这位选手们心中公认的“大神”,在比赛中也展现了自己丰富的地名知识和超快的判断能力。尤其是在高手如云的情况下,他能够在五题中抢到并答对四题,以极大的分差独占鳌头,让上期冠军张潇都不免感到紧张。同时,他还以两级的差距,差点打破了孙玺济留下的天梯记录。而就是这样一位名副其实的“地名达人”,竟曾经是一位“理工男”。据黄伟透露,他曾是一名通信工程师,会“跨界”成为一位地图出版社编辑,完全是出于对地理和地名的热爱,“我希望大家都能够从这份对地名和对地理的热爱中学到东西,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然后更加热爱我们的大好河山。”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时间:2019-12-16 11:41

链接:

http://ent.cri.cn/20191216/4619b1c4-f5ff-f104-6aca-4c35a3b222fa-2.html

往期精彩推送:

● 广西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 外国地名进教材,翻译须规范

● 合肥地名故事系列又有新著——评介《蜀山地名漫谈》

● 郑州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示

● 寻找记忆中的乡愁!秀洲区地名“两书两图”首发

资讯收集:刘聪

编辑:伍晨嫣

终校:黄海红

审订:黄舒馨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