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师地名对》及其作者巴哩克杏芬女史

李鼎霞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对联的联语中,更准确地说,为作骈体性质的文章做准备的“对对子”课题中,有一种“地名对”,即以一定的范围内的地名做出两两相对的对子。其实,古代的诗文中,特别是骈体文和律诗中,以地名相对者所在多有,不过,做成专书,是从清代兴盛起来的。代表性的专集,如清季俞概《春秋认地名对》1卷、黄朝桂《广春秋认地名对》1卷,以及民国间彭作桢《历史地名对附物名对》1卷等,都是文人雅士翻阅文献编纂出来的。用当时当地的本地风光组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则《文章游戏》、《巧对录》等书中辑录的杭州地名对子,可谓前驱。北京的地名辑对,当以《京师地名对》为个中翘楚。此书作者是一位蒙古族女青年,更属难能可贵。

此书为木版家刻本,分上下卷,共刻62版,半版11行,满行30字。书名题签署“壬寅清和月”,即光绪二十八年阴历四月(当1902年5月初至6月初)。可能最初是非卖品,仅供赠阅用。署“蒙古巴哩克杏芬女史辑”。书前列有五篇诗文,书后有两篇跋,均具有悼念介绍性质。特别是书末附载“巴哩克氏杏芬小姐家传”,把她的身世介绍得很清楚。我们就据这些材料,对作者略加介绍。如下述:

她是镶白旗蒙古族人,姓巴哩克,汉名杏芬。清同治十三年甲戌二月十九日(1874年4月5日)生于江苏镇江。父亲铁君,时任地方官,后来进京做官。她逝世时,父亲任职于工部。她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最小的妹妹逝世比她早。她的相貌“丰腴端正”。她从小和哥哥一起随一位老秀才读书。长大后长期主管家务,并为父亲经管文书和应酬知会亲友。清朝的旗人家庭有让未出阁的小姐当家的传统,长女更经常被委任以这种差事。此种做法很可能导致她们成为“大女”而难以出嫁。这在民国初年的北京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杏芬艰于选婿,一直待字。她居恒以辑录北京地名对自遣。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六月二十七日(1897年7月26日)因肺病不治,逝世于北京家中,年仅二十四岁,葬于夙有“花乡”之称的丰台,可谓不负“杏芬”之名。2007年正当她逝世一百一十周年。

杏芬的父母觉得:“缘悭婿少乘龙选,病剧医无扁鹊方。”(铁君题此书诗),很对不起她。故而在经营了五年以后,刊行她的这部遗作,以为纪念。

《京师地名对》分20类。各类先按字数,由二字至八字,顺序编排。字数相同者,则按诗韵先后编排。每一地名下,均有简明的一两句注释。兹各举例胪列如下:

一、天地总类:如“天喜庙;地安门”之类,共8副。

二、天文时令类:如“夕照寺;朝阳门”之类,共87副。

三、地理宫室类:如“海淀;江亭”、“水窦;沙滩”“海会寺;郊劳台”“甜水井苦水井;大石桥小石桥”之类,共63副。

四、人伦类:如“王府井;祖家街”、“内官监;外郎营”之类,共32副。

五、性情人事总类:如“极乐寺;大悲庵”之类,共116副。

六、身体类:如“三角淀;八面槽”之类,共26副。

七、古迹类:如“李皇亲夹道;王寡妇斜街”、“俄罗斯馆;利玛窦坟”、“玛哈嘎喇庙;耶律楚材坟”之类,共46副。

八、鬼神仙佛释道类:如“灶君庙;炉圣庵”、“财神庙;利市营”、“火神庙;水仙庵”之类,共48副。

以上属上卷。


九、禾稼蔬果草木类:如“晾果厂;惜薪司”、“南柳巷北柳巷;东华门西华门”、“东荷包巷西荷包巷;南芦草园北芦草园”之类,共108副。

十、鸟兽鳞介昆虫类:如“龙泉寺;虎坊桥”、“铁老鹄庙;石驸马街”、“前马厂;后牛湾”之类,共130副。

十一、服饰用物总类:如“磨盘大院;烟袋斜街”、“南剪子巷北剪子巷;东棋盘街西棋盘街”、“栏杆市;喇叭营”之类,共78副。

十二、珍宝类:如“金阁寺;玉渊潭”、“销金厂;积水潭”之类,共54副。

十三、饮食类:如,'米粮库;豆腐池”、“灶王庙;厨子营”之类,共36副。

十四、数目类:如“二闸;双桥”、“十方院;半壁街”、“九天庙;八里庄”、“三家店;八道湾”之类,共60副。

十五、方位类:如“北海;西山”、“关东店;陕西街”之类,共66副。

十六、干支类:如“长辛店;正乙祠”、“奶子府;挂甲屯”之类,共23副。

十七、卦名类:如“观音寺;节孝祠”之类,共34副。

十八、颜色类如“青草市;翠花街”、“红罗厂;白纸坊”、“前青厂后青厂;大红门小红门”、“白塔寺;卢沟桥”之类,共44副。

十九、虚字类:如“真如寺;般若庵”、“花之寺;陶然亭”之类,共8副。

二十、叠字类:如“娘娘庙;妞妞房”之类,共6副。

以上为下卷。上下卷都为10类。据我们的统计,共收1073副。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每一地名之下,均注出其所在地点,间附考证。对于当代研究清代以至民国间老北京的地理和地名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研究对对子以至于作对联的角度看,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杏芬的这部作品不愧为地方民俗气息强烈的具有通俗文学意味的少见杰作。在使“地名对”这一类型的作品通俗化和“当代化”方面,她是一位先驱者。






来源:《文史知识》2007年第8期

作者:李鼎霞

选稿:佘本金

编辑:黄舒馨

校对:郭娟

责任编辑:黄海红


往期推荐


地名对联趣谈

漫谈地名对联

浅析地名的地域性

论浙江省的方言地名

广东政区地名文化景观研究

微信扫码加入


QQ扫码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