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湖泊地名景观结构特征与演变诱因
摘要:湖泊地名景观是武汉地域文化演变的独特产物。运用地名学中通名和专名法分析发现,武汉市166个湖泊绝大多数以“湖”为名,但通名多达16种;三分之一湖泊一湖多名,少数湖泊重名。地理景物地名、方位地名、人物地名、物产地名、派生地名,以“龙”为名是武汉湖泊命名主要方式,表现出多元的滨湖社区历史地理和民俗文化,反映了人们对人居环境的独特认知。武汉湖泊地名景观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在传承中较为稳定,但也有部分发生变化。音近音讹、雅化取向、权属变更和城市建设是湖泊地名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武汉;湖泊;地名景观;结构;演变
1
1.绪论
地名景观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识别角度,人们对地名的命名和景观意义多有研究。褚亚平等认为,地名景观,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群体地名的通名或专名集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因素的一致性所形成的地名群体特征。我国地名命名主要有以地物命名、以人物命名、以事物命名、以姓氏命名、以形状命名、以数量命名、以序号命名、以方位命名、以地名命名、以合成命名、以物产命名、以环境命名、以民族命名、以意愿命名和以其他方式命名。赵荣等指出,我国的地名景观从意义上讲可分为反映自然环境、反映经济活动、反映历史、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周尚意等则指出,若从地理意义上看,地名常常可分为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特产地名、以及历史政区地理地名、反映历史事件开发、移民地名等不同种类,地名所反映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武汉市地处古云梦泽地,湖泊星罗棋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湖泊地名景观。但在快速城市化下,很多湖泊黯然消失,有的只徒留一个名称,湖泊地名景观备受威胁。目前,对武汉湖泊地名景观的研究主要散见于武汉的方志、史书和报刊之中,少有从总体上对其特征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以最新出版的《武汉湖泊志》收录的全部166个湖泊名称为研究蓝本,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采用通名和专名分析方法,归纳武汉湖泊地名景观的结构特征,由此探讨武汉市湖泊命名的主要方式和演变诱因,以促进对武汉城市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2
2.武汉市湖泊名称的结构特征
关于地名的命名,金祖孟在《中国政区命名之分类研究》中首次提出在结构上把地名分为“通名”和“专名”两个部分。他指出,“凡是地名,均可分为两部分。其一表示若干地名之通性,为同类或同级诸地名所共具,可名之曰‘通名’或‘基质’;其二表示某一地名之特殊性,为该地名所专有,可名之曰‘专名’。”金祖孟的地名结构分类提出之后,就成为地名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并沿用至今。本文亦以此为分析武汉湖泊地名景观结构的基础。
2.1
湖泊名称的通名特征
武汉市166个湖泊的通名可分为16种,按使用频次多少,即湖、海、赛、漖、潭、晒、汊、河、沟、泾、池、涉、荡子、塘、启、丘。其中,绝大多数湖泊以“湖”作为通名,共有137个,占总数的94.6%,符合当地表示湖泊水域的传统习惯。除“湖”以外,还存在11种通名,分别是海、漖、潭、汊、河、沟、泾、池、涉、荡子、塘,有20个湖,占总数的11.4%,这些通名都能够反映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水相关的地理实物。有的用“海”形容湖泊之大,如“竹叶海”。有的用来反映湖泊的水体形态或是成因等,如“潭”、“河”、“沟”、“泾”、“塘”等等。
武汉湖泊通名中还有9个湖,分别以“赛”、“晒”、“启”、“丘”为通名。从名称表面仿佛看不出与水有关,但却更多的反映了武汉的地方语言特色或地理认知方式。如以“晒”为通名的有小罗晒、山西晒,以“赛”为通名的有许家赛、金鸡赛、小金鸡赛、瓦家赛等,使用频次也较多。此外,也有以“赛”作为专名而不是通名的北赛湖。在《东西湖区专志地名志》中,分别是小罗赛、山西赛,在《武汉湖泊志》中的记载却分别是小罗晒、山西晒、北晒湖。“赛”和“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湖泊以此为名?同一个湖,为什么在有的书中为“赛”,另一本书中为“晒”?《武汉湖泊志》对于“小罗晒”的解释为,“当地把广阔而又收益甚微的湖称为晒湖,也简称为‘晒’”。对北晒湖的解释是“当地把广阔而少收益的湖塘称为晒湖,为终年日光照射之意。”进一步研究发现,武汉湖泊中以“赛”、“晒”为名的湖泊,均出现在蔡甸区和东西湖区。而这两个行政区地理位置相邻,方言和文化等方面多有趋近或趋同。可以推理,“赛”与“晒”在两地表达的是同一种对湖泊的认知,只是由于方言读音偏差而出现的差异。再如上乌丘,“丘”,在方言中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在武汉166个湖泊之中,上乌丘是唯一以“丘”作为通名的湖泊。《武汉湖泊志》的解释是,“上乌丘,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街沿河村,与牛尾湖仅一埂之隔。”
2.2
湖泊名称的专名特征
2.2.1一湖多名
武汉市166个湖泊中,有54个湖泊多个名称,占湖泊总量的32.5%。其中,紫阳湖在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五个名称,是名称数量最多的一个湖泊;菱角湖、桂子湖、新漖湖也各有四个名称;12个湖有三个名称,占湖泊总量的7.2%;38个湖有两个名称,占湖泊总量的22.9%。一湖多名有多种原因。有些是因为发音相近或相同。如“桂子湖”又名“柜子湖”,或“贵子湖”。“鲁湖”曾被命名“卤湖”等等。有的湖泊则是由于对历史典故的阐释角度不同而出现多名现象。例如“武湖”又名“黄汉湖”。《黄陂区志》载,“相传东汉时,江夏太守黄祖在此屯兵习武,故名武湖”。而《武汉湖泊志》记载:“武湖,又名北湖、黄汉湖,据明弘治《黄州府志》记载‘东汉黄祖守武昌,习站阅武于此,故名黄汉湖,又名武湖。’通称至今。”此外,有些湖一湖多名,名虽不同但却“同意”。如“无浪湖”又名“平湖”,都表示风平浪静的湖面。
2.2.2 一名多湖
一名多湖,即不同的湖泊使用相同的湖泊名称。在武汉市的湖泊名称中,“西湖”、“北湖”、“莲花湖”、“墨水湖”4个湖泊名称被重复使用。其中,“西湖”的使用次数最多,在江汉、蔡甸和江夏3个区都有“西湖”存在。而“北湖”、“莲花湖”、“墨水湖”均被使用2次。这几种通名,朴素直观,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民间性。
3
3.武汉市湖泊命名类型
3.1地理景物地名
这类地名是以地理实体的某种景色特点命名的,如以地理实体的形状、色彩、声响等命名。在武汉市的湖泊中,笔砚湖因三面环山形似笔砚而得名笔砚湖。另外龙阳湖、金鸡赛、牛山湖等也是以地理实体的形状而得名。而墨水湖(汉阳),青潭湖、金潭湖、童家湖(又名白水湖)等湖泊,则是因为水体颜色而命名。如青潭湖,“因湖水深幽、清澈”而得名。再如墨水湖,《汉阳史话》记载:“墨水湖之名由来,其说不一。湖约于第四纪形成,属内陆湖泊,水内生长着众多的藻类和微生物,经过千百万年不断繁衍、不断死亡而存积湖内,致湖水变成墨绿,故名。另外有两个故事传说,一是在远古,这里一片汪洋,有乌龙经常在此兴风作浪,玉皇大帝派天兵降斩乌龙,乌龙的血水染黑了墨水湖,二是梁昭明太子编写完《文选》后,在湖内洗笔而将湖水染黑了,后人故称墨水湖”。尽管说法不一,但皆因水体颜色而得名。也有湖泊因同时具有色彩和形态上的双重特征而出现多个名称。如青菱湖,《武汉湖泊志》记载,“因湖水清澄,野菱甚多,故名青菱湖,呈东西狭长型,故又名长湖”。
3.2方位地名
以方位命名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命名方式。武汉以方位命名的湖泊总数达到33个,共有“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上”、“下”、“前”、“后”“内”、“外”等12个方位词,多是以地理实体为中心取不同方位来为湖泊命名。如南湖在武昌之南。汉口的西湖、北湖、小南湖,分别位于黄孝河的西南、北部和南部三个方向。山西晒是位于睡虎山以西。在方位词中,“西”的使用频次最高,出现6次;“东”、“北”、“后”各使用4次;“南”、“上”、“下”各使用3次;“前”使用2次;“东北”、“西北”、“内”、“外”只各使用1次,且常成对出现。比如“严东湖”与“严西湖”,“上涉湖”与“下涉湖”,“南太子湖”与“北太子湖”等。以方位命名具有强大生命力。如,东湖作为武汉市最大的城中湖,在清末民初叫沙湖,后因位于武昌城以东而改名东湖并沿用至今。
3.3人物地名
武汉市以人物命名的湖泊分为以姓氏命名、以名或字命名两个大类。以姓氏命名的湖泊较有代表性的有黄家湖、汤逊湖、小罗晒、杨蒋湖、严家湖、朱家湖、童家湖等。这些湖泊有的以一个姓氏命名,如黄家湖;也有的以两个姓氏命名,如杨蒋湖,因“杨”和“蒋”而得名。以名命名的湖泊主要是石洋湖、杨四泾和独沧湖,其中石洋湖和杨四泾是为纪念王石洋和杨泗而取名。以字取名的典型则是独沧湖。独沧湖原名独昌湖,解放前此湖为湖霸熊银仿独占,又因其字昌银,故名独昌湖,解放后逐渐演变为独沧湖。
3.4物产地名
用物产命名地名是一种较为原始、自然的命名方式,能够直观展现当地的特产物资。武汉市有10个湖泊利用物产命名,分别是莲花湖、青菱湖、紫阳湖、菱角湖、桐湖、枯竹海、野芷湖、竹子湖、柴泊湖、三宝湖。这些湖泊名称中有的直接以物产命名,如青菱湖,野菱甚多。桐湖来历与附近的桐油村有关,是指村庄周围几座小山桐油树茂密,盛产桐油果实,可以榨油。也有以多种物产命名的湖泊,如三宝湖,“因出产莲米、野鸭和鱼类,后改称三宝湖”。而“莲”出现频次最高,恰恰反映出武汉市盛产莲藕,当地人喜爱莲、藕之地域特色。
3.5派生地名
武汉市湖泊的命名存在由主地名衍生出次地名的现象。由于湖泊的自然淤塞或防洪救险、生产活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湖泊被自然或人为的分割成数个部分,从而由主地名衍生出新地名。例如,“小官莲湖”与“官莲湖”原本连成一片,由于修筑堤岸而演变成两个湖泊,“小官莲湖”也由此产生。“南太子湖”与“北太子湖”、“金鸡赛”与“小金鸡赛”也是由于湖泊的分割而派生出来的。还有,清朝末年修筑粤汉铁路时,穿沙湖而过,使沙湖一分为二,遂衍生出“内沙湖”和“外沙湖”两个湖泊名称。
3.6以“龙”为名
4
4.武汉市湖泊地名景观演变诱因
地名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双重属性。作为一种地名景观,湖泊名称也同样如此。稳定性表现为湖泊的名称一旦经人们约定俗成后,就很难更改。而变化性表现为随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变化,湖泊名称可能会做出相应调整。武汉湖泊名称的改变存在多个诱因,有时是单一因素致使湖泊名称发生改变,有时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1 音近音讹
音近音讹常导致用字变化,这是武汉湖泊名称变化的一个重要诱因。武汉地域较为广阔,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移民区域,又位于我国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区域内的发音存在部分差异。由于湖泊与人的生活极为亲密,在人们交往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湖泊名称会受到方言语音影响从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在武汉屡见不鲜。如“汤逊湖”常被说作“汤孙湖”,墨家湖”因口音的变化演变成“麦家湖”,等等。
4.2 名称雅化
名称雅化也是武汉湖泊名称变更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武汉湖泊大多数曾是农村地域,所以武汉湖泊地名景观具有非常突出的通俗性。而仔细分析湖泊名称的演变过程就会发现,武汉湖泊名称的不断演变还带有命名雅化取向,一般是从朴素直观的事物趋于包含更多的文化寓意和价值追求,而这种雅化取向有时又与音近音讹现象有关。如“换子湖”改为“鲩子湖”,是希望不再有孩子在湖中游泳时丧生。“湮家湖”改为“鄢家湖”,是企望家园不再被水淹没。“滋阳湖”演变成“紫阳湖”,除了音近和指夏日紫荷外,更是寓意“紫气东来”,取吉祥之意。另外,如金银潭,原名黄潭湖,是指湖呈圆形,湖水浑浊。因1999年成立金银潭生态经济开发区,黄潭湖更名为金银潭,寓意共同发展富强。
4.3权属变更
权属的变更是造成武汉湖泊名称改变的重要原因。所有制不同,土地权属不同,管辖权不同等权属变更往往引起权属名称调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原私有制下产生的一些湖泊名称不适应时代需要,因而更名。最典型的如“杜公湖”。《夏口县志》载,杜公湖原名杜家湖,后易名为杜港湖(俗称杜嘎湖),1949年后国土资源为国家所有,以“公”代“家”,定名杜公湖。再如陶家大湖,旧属陶姓湖,因陶家姓所占湖泊面积较大,约占60%,所以起名为陶家大湖,为防止湖泊属权不明而引起矛盾,陶家大湖改名为桃花湖,现为武汉桃花湖度假村管理。而军区湖,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由湖北军区后勤部管辖,因此得名军区湖。
4.4城市建设
前文所述,武汉建设会导致湖泊派生地名的出现,但对于湖泊地名景观的影响不止于此。有些湖泊因城市建设而改变了形态,从而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如月牙湖,旧称桑台湖,又名双大湖。1958年走马岭农场建场后。湖泊因形似月牙,改名为月牙湖。有些湖泊虽与原来的湖泊或水域有关,但从名称上却看不到什么联系。比如坪塘湖,为金口后湖的子湖,由于20世纪50年代围湖造田,旭光大队在金口后湖北面湖汊筑围了一道大堤,成了一个围垸,故取名为坪塘湖。上金湖和下金湖,本为泾河下游港汊之一,是以后来修建的金山大道为界分为上金湖、下金湖。有些湖泊则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人工湖泊,与原来的湖泊没有关系。比如20世纪初,因地产巨商刘歆生在汉口大量取土填筑道路,造成了一大片洼地,故被称为“机器荡子”。而这种人工湖泊,不仅在以往,在当前武汉城市建设之中也在出现。
5
5.结语
地名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过程。武汉湖泊地名景观结构,绝大多数湖泊以“湖”相称,但通名却为数众多,一湖多名和一名多湖现象非常明显。以地理景物命名、以人物姓氏命名、以方位命名、以物产命名、以“龙”为名,是武汉湖泊命名最为常见的方式,这反映了武汉市独特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乡土物产、社区历史、文化心理和景观认知方式。武汉湖泊地名景观根植于大众生活,与乡村有天然的联系,朴素美好。武汉的湖泊地名景观长期以来相对稳定,但在文化传播中由于音近音讹和命名雅化,以及权属的变更,使湖泊名称发生了部分变化。另外,城市的发展在给武汉湖泊地名景观增加了新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当然,本文仅是对武汉湖泊地名景观的初步探索,湖泊地名所包含的很多文化内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湖泊,也就是保护和传承武汉的地域文化。
来源:《中国名城》2015年第9期
作者:韩忠 陈贞
选稿:郑雨晴
编辑:佘本金
校对:郑雨晴
责任编辑:黄海红
往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