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省云龙县傈僳语地名的命名特点及文化意蕴

蔡梦月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地名是具有很强稳固性的词汇系统,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信息。云南大理云龙县的傈僳语地名具有傈僳语的语言特点及其负载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多民族聚居在语言和文化上留下的印迹。

关键词:云龙县;傈僳语地名;命名特征


云龙县地处滇西高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怒江州的结合部,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交汇地带。截止2013年,云龙县辖宝丰、关坪、团结、检槽、长新、苗尾(表村)、民建7个乡和诺邓、漕涧、功果桥(旧州)、白石4个镇。云龙县境内现在使用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有白语地名、彝语地名、傈僳语地名、阿昌语地名。其中,白族语地名居多,阿昌语地名较少。本文重点分析的傈僳语地名集中分布于苗尾(表村)傈僳族乡。县境内的各民族同胞大杂居、小聚居,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在经济往来和生活交流有了语言接触和文化交融,这些特点在少数民族语地名上也烙上了印迹。


一、云南云龙县傈僳语地名的命名特点


傈僳语属于藏缅语族的彝语支,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语序为主语—宾语—动词。例如“斯朝瓦培”:傈僳语“斯”为柴,“朝”为砍,“瓦”为山梁,“培”为路,全意是去山梁子砍柴的路。


傈僳语的人称代词、名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前,例如“阿面地基”:该村住地原是傈僳族阿密家的住处,故叫阿密地基,后演变为阿面地基;不带结构助词的形容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后,例如“果子来”:傈僳语“果子来”为居住在山箐边而得名,“果”意为山箐中的凹地。


地名负载着民族融合和历史迁徙的古朴信息,云南各民族在大杂居小聚居的,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语言上接触和融合,傈僳语地名中“登”为地方,“卡”为村,如傈僳语地名“汤登”:“汤”为松树,以村居于长有松树之地而命名。而白语地名音译的“登”也有地方之意,如“炼登”:以此处长有栗树的地方命名,白语“炼”为栗树;“七登”:白语“七”为潮湿,以村在于潮湿出水之地命名。从以上例子可看出,傈僳语地名中的通名“登”受白语影响,在音译过程中产生了相通之处。另外,现在考证为汉语地名的村庄,也烙下了少数民族同胞语言接触的印迹,如汉语地名“赤衣登”:以村居于红色的坡上命名。汉语地名“松登”:以村居于长有松树林的地方命名。


有些民族从一个地方迁徙了,其地名往往保留下来为别的民族所使用,成为这一民族的地名,某一民族语地名现居住的已不是当时命名的民族,这种情况在云南省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中较为常见,从现有地名可以窥探民族迁徙的历史。如“老末”:傈僳族对白族人的称呼,以白族人在此居住而得名;兰坪县的傈僳语地名“怒爬爷大地”:意思是“怒族人睡过的地方”,以前兔峨区的怒族群众到金顶区赶街,常在这里息宿而得名。


二、云南云龙县傈僳语地名的文化意蕴


地名是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分散在山水间的少数民族山寨,给后人留下了含义丰富、斑斓多姿的少数民族语地名,透过这些词汇,看到了各民族社会历史风貌、语言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傈僳语地名是早期傈僳族人民生活的缩影,透过丰富多彩的地名,可以看到早期地理环境、生活状况以及动植物资源等信息。


傈僳族人民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大自然所给予的福祉,在这块土地上扎根生存,繁衍生息,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世代生产生活的历程中形成的农耕文明,使他们对自然有着质朴的信仰和敬畏,在具有仪式感的村庄命名上多采用给予他们生命之源的水流、粮食作物等作为专名,如“燕窝落”:意为水声响的地方,以村居水流湍急水声响的沟边而得名;“以边”:“以”为溪水,以村居有溪水的地方而得名;“三面地”:意为燕麦地,以村居于曾是种燕麦的地边得名。


地名同时记录着当地傈僳族人生活的印迹和历史。如“安卡”:意为哨卡,以过去曾在此设为哨卡而得名。傈僳族居住人口比较集中的“表村”一名,来源于傈僳族的一个首领姓氏,相传四百多年前,当时有姓峰的傈僳族首领居住于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智慧和胆识出众的首领,把这个地方称为峰村,傈僳语中“表”为“峰”,后演变为表村。这些地名不仅是一个符号,同时再现了当时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着人们对先贤的纪念之情。


傈僳族人民大多傍山而居,早期狩猎的丰富资源,以及当时的粮食作物种类,都在地名命名上有所呈现,此类以动植物资源命名的方式在傈僳语地名中占大多数。云南兰坪县的傈僳语地名也将该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立普左左”是长荨麻的地方,“腊戛鲁”是老虎路过的地方,“孟把”缘于村边环绕马樱花得名,“怒夺”是豹子吼叫的地方,“史力地”意为梨树多的地方。云龙县地名诸如此类的例子也比较多,如“丰陆”:意为多衣箐,以村居多衣箐得名:“使别林”:意为草地,该村住地曾是草地;“麦地”:意为杜鹃花开的坪子;“拉嘛枯山”:以老虎经常出没而得名;“割白日”:意为石头之地而得名。有些地名是以老虎打盹、牛马放牧、野果鲜花遍野的地方而命名,呈现在后人视野里的是彼时彼地一幅原生态的自然画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9期

作者:蔡梦月

选稿:郑雨晴

编辑:郭娟

校对:黄海红

责任编辑:耿曈


往期推荐

文化视野下的云南历史地名

试论古代云南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

云南民族语地名探析(上)

云南民族语地名探析(下)

云南省掌鸠河流域近300年来聚落空间演变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