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古都“桥”“巷”地名研究

张瑞寒 崔羽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南京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该项目以南京古都范围为研究对象,通辻对历史文献中"桥”"巷”地名的统计分析,及现有地名的实地考察,对南京古都"桥”"巷”地名进行统计分类,对古都现存巷”地名的时空分布加以制图研究,对古都巷”地名的变迁与消失加以分析归纳。基于南京古都范围的"桥”"巷”地名研究,对南京地区的古城保护以及城市空间规划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南京;古都;桥名;巷名;统计分析



1.南京古都“桥”“巷”

地名的统计分析


南京古都范围为:南京内城十三座城门以内区域,分别为:神策门、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兴中门)、定淮门、清凉门、石城门(汉西门)、三山门(水西门)、聚宝门(中华门)、通济门、正阳门(光华门)、朝阳门(中山门)、太平门。


1.1南京古都“桥”名分类统计


根据调查走访收集资料得到的桥类名称,并按其命名特征分为以数字为序、按大小方位、用动物命名、以植物塑造、用饮食堆成、按材料结构命名、古代文人武卫桥和私家桥,共九个类别。其命名特征为:


1.1.1  按建造桥梁的材料和结构命名的桥梁最多。如“土桥”表明建造该桥梁用的是泥土;“宝塔桥”则体现了桥的外形结构和宝塔一样,层叠错落;“虹桥”则其外观如同彩虹一般横跨水面。


1.1.2  以数字为序的桥梁和按大小方位命名的桥梁较多。如“二板桥”、“九龙桥”;“西善桥”、“上浮桥”等。“三七八巷”南起饮虹园,北至长乐路,在清朝时叫“官沟”,因巷子下面是官方用砖砌的大型排水沟而得名。北门桥五代称玄武桥,后以地处南唐江宁府城北门而改今名。


1.1.3  古代文仁武卫桥和私家桥数量丰富。根据南京的“六朝故都”的历史文化推断,此两类的桥梁多与当时的著名官宦人家或是状元有关,彰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古韵。如“文德桥”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的意思。“刘军事桥”则与明朝军师刘伯温有关,当年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大赏功臣,刘伯温也在南京建造了府地,人称“刘军师府”,还在府前建了一座桥,也就是“刘军师桥”。


1.1.4  以动物、植物命名的桥梁名称趣味性强。如“老虎桥”原是进香河上的一座桥,因为邻近监狱,旧时称'入狱同入虎口’,桥因此得名。四象桥也曾叫朱雀桥,位于太平南路南段。相传古代这儿建有两座宝塔,塔前有4只雕琢精致的大石象,因而得名。



1.2南京古都“巷”名分类统计


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数据,将“巷”的地名分为以数字为序,用人物命名,用物品命名,用动物命名和根据家宅命名,共计五类。其命名特征为:


1.2.1  以数字为序的巷名念来很通俗直白,但也有着不少渊源,如“二条巷”、“三条巷”、“三七八巷”等。“三七八巷”的名称源于清朝,当时叫“官沟”,因巷子下面是官方用砖砌的大型排水沟而得知,1956年编长乐路门牌,将“干沟”称为“三七八巷”。


1.2.2  用人物命名的巷较为普遍,在各分类中排第二,中国古代人民多以该地出现的显赫的人来命名或更名,以显声名,如“石将军巷”、“秦状元巷”、“沈举人巷”等。夫子庙状元楼大酒店门前左边的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可是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桧府第所在地一状元巷,秦桧父子都曾考中过状元,按例叫秦状元巷。


1.2.3  用物品命名的巷数量最多,其物品名称来源甚广,多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朝夕生活相联系,如“琵琶巷”、“船板巷”、“珍珠巷”等。“琵琶巷”名的起源在于旧时此巷路中间有一水沟,上覆青石板,石板的石质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雨天时行人穿着木屐踏步其上,叮咚作响,如奏琵琶,于是有了琵琶巷这样具有浪漫色彩的美称。


1.2.4  用动物命名的巷相比之下更为生动有趣,如“饮马巷”、“驴子巷”、“钓鱼巷”等。“饮马巷”名缘起南宋时金兀术攻进建康府,直奔内桥王府想活捉高宗,此间康王正领一班臣子沿小道向南门逃去,快到南门时,康王的坐骑突然烦躁不安,引颈要嘶叫,拉马勒缰也无法控制,马的嘶叫必引来金兵追杀。一小臣告之,马渴须引水。他们在小巷中找到水井,却无水桶在井下提水,最后在百姓淘米的水缸中让马饮足水,然后才逃出南门。从此,这条小巷被人称为饮马巷。


1.2.5  根据家宅命名的巷不在少数,其名称往往由该地的大户人家所决定,如“大王府巷”、“小王府巷”、“许家巷”等。大王府巷也就是现在的王府大街,北接三茅宫,南接建邺路;小王府巷东接丰富路,西接大王府巷。大小王府巷相交呈“T”字形。大王府巷如今是繁华热闹的王府大街,小王府巷却依旧是一条经历了历史风雨的小巷子。王府巷在南唐时期叫做“皇甫巷”,因大臣皇甫晖居此而得名,后音讹为“王府巷”。



2.古都现存“桥”“巷”

地名的空间分析


2.1南京古都范围内“桥”、“巷”地名空间分布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并结合实地调查获取的桥、巷地理位置数据进行制图得出其空间分布特点如下:


2.1.1  空间分布不均:南京古都范围内秦淮区内桥梁数量最多,包括已经消失的地名在内有45座,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其他三个区的总数为50座,其中建邺区桥梁数最少。巷名秦淮区和鼓楼区分别有22、21个,玄武区稍少,建邺区只有5个。


2.1.2  结合南京新的区划范围,古都范围内由6个区减少至4个区,根据所绘制的地图可得知南京古都范围内,鼓楼区面积最大,秦淮区其次,玄武区第三,建邺区范围最小。对比桥、巷地名分布,可总结归纳出南京古都范围内秦淮区桥巷分布密集度高,建邺区桥巷密集度很低。桥、巷代表了人口出行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桥、巷地名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可以大致推断出秦淮区人口分布密集,建邺区人口分布较少。这与南京市区划范围和人口分布的数据基本一致。因此,通过桥、巷地名的研究对于分析南京老城区有着重要的作用。


2.1.3  结合目前南京的发展现状,利用“桥”、“巷”地名进行对比,可以推断鼓楼区、玄武区人口密集,是南京文化、政治、经济的发达区域,建邺区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上与其余三主城区存在一定的差距。


2.2成因分析


桥、巷地名的命名和空间分布是历史和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2.2.1  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南京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无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业的最佳选择。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在这里角逐争雄。文人墨客也以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加以印证,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说。如朱雀桥、青龙巷、白虎桥等。


2.2.2  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南京地名的频繁更迭,反映了历史沧海桑田之变,自公元229年起,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到近代,太平天国在此定都和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9年,南京解放,地名见证了南京历史的沿革和社会变迁。历史变迁在桥、巷地名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2.2.3  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龙凤文化有多种含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龙凤又变异为皇权的象征。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地名中攀龙附凤的文化现象,虽有一定的皇权意识的残留,但现在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南京的繁荣昌盛,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寄托和憧憬。如九龙桥、凤凰桥、升平桥等。


2.2.4  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南京古地名的形成深受宗教文化流风侵染,历史上南京地区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六朝时期南京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在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佛心桥、观音桥、道济桥、莲花桥、观音像、洪庙巷等。


2.2.5  “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南京地名深受科举文化的影响。“江南多才子”,古都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这种影响在当今南京的许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见。沈举人巷、朱状元巷、秦状元巷、三元巷、文德桥等等。一个个地名如同一枚枚活化石一样,记忆了南京科举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2.2.6  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闾里。南京现有地名中有许多是历代官宦府邸名称或围绕这些官邸派生的名称。如谢公祠巷、王府巷(皇甫巷)、程阁老巷、三元巷等等。


2.2.7  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南京现有的许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民社会生活的信息。如服装业有纱帽巷、木屐巷等,油糖酒业有油坊巷等,经营妇女用品的有胭脂巷、闺奁营、黑簪巷等,经营畜禽的有宰猪巷、宰牛巷、鸡鹅巷等。


2.2.8  异彩纷呈的平民文化:京城故事多。南京许多地名源于民间传说,有着浓郁的平民文化色彩,折射着昔0南京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心态。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如船板桥,寥寥数字的地名就浓缩了当年的社会生活,当时的文化。

 


来源:《创新科技》2013年第9期

作者:张瑞寒  崔羽

选稿:佘本金

编辑:郭娟

校对:袁云

责任编辑:黄海红



往期推荐

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城市道路地名演变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社会记忆视角下的南京城市街巷地名变迁

民国时期南京地名的文化与政治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研究——以南京老地名为例

地名资讯 | 南京街头“红色地名打卡点” 挖掘街巷里的革命故事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