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年古村磨刀村

陈前金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磨刀自然村位于江西北部永修、武宁、德安三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一幅清代绘制的《衟祖肇迹磨刀图》明确记载着那时的磨刀自然村有一条“吴楚通衢”。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是两个相邻的诸侯国,磨刀自然村是吴楚两地人员和物资的主要通道,说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里已经形成了村落,至今有2700多年的历史。另据《建昌县乡土志》记述,“三国”时期(220年—280年),著名大将关羽奉命驻守在这个“楚头吴尾”的小山村,小山村成为关羽磨青龙偃月刀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关羽,遂将小山村更名为“磨刀村”。由于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民国名人、同盟会会员、江西都督李烈钧(武宁人)修建的南武公路(南昌至武宁公路),亦从磨刀自然村通过。


磨刀自然村是大唐皇裔“磨刀李”的发祥地。磨刀李”始祖李衟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世孙、唐昭宗李晔的随侍近臣,官居承事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唐朝末年,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唐政府已名存实亡,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梁王朱温所控制。天佑元年(904年),朱温杀掉宫里的所有宦官,不顾大臣反对强行迁都洛阳。正月初五刚过,朱温就下令彻底毁掉长安的皇宫、百司衙门、宅邸和民舍,强逼唐昭宗及文武百官和全城百姓迁往洛阳。正月十一日,唐昭宗的车驾出发,皇帝仪仗全免,昭宗夫妇乘一辆辇车逶迤而行。丞相、中书令、各部尚书及王子皇妃等或轿或马,更多的是步行。昭宗知道此去洛阳凶多吉少,为避免李氏宗族遭受灭顶之灾,在车驾行至陕西华县(时称华州)驻跸兴德宫时,昭宗屏退左右,只留李衟等一两个宗室之臣。昭宗对李衟说:“鄙谚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于是,李衟向昭宗辞官,与弟李術趁乱携带大唐皇族谱牒,避难逃亡湖湘,辗转来到江西建昌(今江西永修),定居磨刀自然村。


李衟在避难的同时还想着匡复唐室,可惜的是,就在李衟逃亡的那年,唐昭宗被朱温诛杀,留在京都的李氏族人也遭到了杀弑。在这种形势下,李衟只能偏居一隅。为了避祸,李衟还曾经假借黄祖师后人的身份苟且偷生。时人称李衟为“李三公”,夫人裴氏为中书令晋公裴度嫡孙女。李衟生有四个儿子:轩、辕、軿、辂,后发展为四大房。李衟死后,磨刀李氏四处迁徙繁衍,有超过百万李姓源自磨刀,遍布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而且出了不少达官显贵。据考证,民国名人、同盟会会员、江西都督李烈钧,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前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香港地产大王李兆基等,其先祖都是从磨刀自然村迁徙出去的。磨刀自然村有一座祠堂,名“仙李蟠根”祠,是“磨刀李”的祖祠,建于宋建炎二年(1128年)。祠堂盖得十分气派,门楣上镶着“仙李蟠根”石匾,祠堂进深15米,内有戏台、天井、厢房,还有供奉祖先牌位的供堂和家族聚会的厅堂。


磨刀人氏李常(字公择),北宋皇祐元年进士,担任过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御史中臣加龙图阁直学士,被封为侯爵,是大学士苏轼和苏辙的良师和挚友,深为苏轼、苏辙所信任与敬重,苏轼赠诗“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李常有个姐姐受封为安康郡君,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为黄庭坚(祖籍江西修水)的母亲。黄庭坚13岁丧父,在李常身边长大成名。黄庭坚是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及江西诗派的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为“苏黄”。《宋元学案》认为,“黄庭坚虽然是苏门学士,但与苏轼风格迥异,他的学养来自李常”。黄庭坚自己也说:“长我教我,实惟舅氏。”


磨刀自然村鼎盛时期是清朝嘉庆年间,全村人口过千,有房屋和店铺一百多间,四印的大土库二十几栋,都是“三进三重”、内有两个天井的土库。其中一栋土库,规模宏大,为武宁县出东门第一土库。据民国十八年的族谱记述,当年磨刀一个村派行的男丁就达上百人。


1938年日寇侵华,大批日军由南武公路向武宁、修水推进。为了加强对公路的控制,强抓民夫将“仙李蟠根”祠和村民的土库拆毁,在磨刀自然村的欧峰山上建了一座炮台。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掠,磨刀自然村到处是断壁残垣,一片荒凉,到19459月抗战胜利时,磨刀自然村所存人口不到100人。


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历经七十年的沧桑巨变,磨刀自然村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由一个贫穷落后、人烟稀少的旧山村发展成人口众多,物阜民丰的新村庄。二十世纪七十年柘林水库建成后,磨刀村成为柘林湖旁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小山村。令“磨刀李”族人感到不安的是,随着水库水位的抬高,李衟墓被水淹没。2006年秋冬,鄱阳湖水系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柘林湖水位严重下降,20072月李衟墓终于重见天日。李衟夫妇合葬墓为圆丘形,墓侧由青灰色条石垒成,有石板拼成的宽大祀堂,墓前的三块墓碑因经年水浸字迹模糊,只有居中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隐约能够辨认“大唐太子太傅李衟及裴夫人墓”字样。





被水淹的李衟墓


2015年,由磨刀自然村村民李图霞等“磨刀李”后裔发起,经永修县民政局批准,成立了永修县磨刀李文化研究会。永修县磨刀李文化研究会联络全国各地的“磨刀李”后裔捐款重建“仙李蟠根”祠和李衟墓,得到“磨刀李”后裔的积极响应。同年,湖北咸宁籍“磨刀李”后裔、企业家李远浩受父遗命赴磨刀自然村寻根谒祖,发起成立了“仙李蟠根”祠和李衟墓重建筹委会。李远浩率先捐款500万元,其兄李从文捐款200万元,其父李水清捐牌坊1个价值150万元。在李远浩家族的带动下,磨刀李宗亲积极捐款捐物,共收到捐款捐物上千万元,至2019年,一座雄伟壮观的唐式建筑“仙李蟠根”祠矗立在磨刀村,李衟墓也被原地升高重修,实现了“磨刀李”氏重建祖祠、重修祖墓的心愿。


“磨刀李”氏崇尚孝道,农历九月二十三日是“磨刀李”始祖李衟的诞辰,磨刀李后裔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路途远近都会自动来磨刀自然村祭祀老祖宗李衟。此习俗已沿袭千年,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磨刀村重建的仙李蟠根祠





磨刀村重修的李衟墓



文章作者:陈前金

文章来源:永修县样式雷文化研究会

编辑:刘优华

校对:郝志坚

责任编辑:刘优华


往期精彩回顾衡山地名源流考
穷追不舍 终获真相 ——永修县城发达路命名理由调查记
昌平地名源流考
上海老城厢:传统地名写就的历史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