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雅静|无法示弱的拥抱
葛雅静的绘画作品具有令人目眩神迷的效果:丙烯、喷漆、色粉棒、油粉棒……纸浆媒介、粗糙型媒介、厚重型媒介、氧化云母铁颜料……流质、色调、透明度、质感、光泽度、厚薄、明度、色彩倾向……人们可以在上述例举当中发现,画家执着于在布面之中寻求极致的戏剧化与活泼的冲突感。她的绘画英雄有梵高、马蒂斯和朱利安·施纳贝尔。无一例外,这些艺术家都在色彩或效果上“咄咄逼人”。在美国批评家罗伯特·平卡斯-维滕(Robert Pincus-Witten)1983年出版的评论文集中,作者发明了“极繁主义”(Maximalism)的术语来描绘施纳贝尔对于绘画媒介的狂热。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葛雅静。
隐于沙丘的欢愉,2024,丙烯、油粉棒、色粉棒、喷漆,160x120cm
在葛雅静的作品中,不同媒介的异质性具有一种特殊的粘合感。它们分离又相连,如同彼此之间建立了某种亲密关系。与此同时,在这些极繁的细节与作品精确的技术细节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协调,又给作品带来了一种特别的稚拙感。事实上,无论是在异形系列作品,还是新近的带有格状秩序的作品,葛雅静都在画面中暗示了“腿”与“脚”的意象。这些由长短线条所构成的色块为她的作品增加了可读性,在最为极致的情绪中甚至接近于萨拉·卢卡斯的破坏感。在《粉色流沙》(2024)中,艺术家在背景中的复杂纹理上留下了交错的痕迹,画面中心向左上角伸出了“腿脚”。部分线条边缘略带锯齿感,将“粉色”所提示的微妙情感暴露无遗。艺术家以这种方式将“身体”与“条纹现代主义”的形式相碰撞,提供了讨论主观性与装饰感的可能。
粉色流沙,2024,丙烯、色粉棒、喷漆,160x120cm
与大部分艺术家不同,葛雅静几乎不曾在作品中增加可辨识的传记性元素。观众只能通过诗意的标题命名来理解作品所提供的情绪暗示。譬如,《翻阅雪山》(2024)使用了大面积的黄色,艺术家解释说,这些颜色让她想起了夜空中的明月:观众可以观察到画面右侧正在伸出的“手掌”与右上角黄色圆形的趋近关系。
翻越雪山,2024,丙烯、色粉棒,160x120cm
在另一个有关冬天记忆的系列作品《黑金》当中,葛雅静对于黑色、白色和金色的调度颇有日本浮世绘的意味。艺术家认为,这些白色的开裂能够在黑色的“低音节奏”里产生一个冲突的“高音”。颜色本身在质地上具有工业制品的感觉,显示出艺术家理智的一面。艺术家用“抓布力”的概念来描述这些表面的开口与牢固的粘着之间的关系,这些裂纹效果也依赖于时间的自然作用。
黑金-3,2023,丙烯、油粉棒、喷漆、色粉棒,60x80cm
黑金-1,2023,丙烯、油粉棒、图像转印、喷漆,60x80cm
黑金-2,2023,丙烯、油粉棒、喷漆、色粉棒,60x80cm
扬帆,致敬相遇,2023,丙烯、油粉棒、喷漆,213x158cm(左)
无法示弱的拥抱,2023-2024,丙烯、油粉棒、喷漆、图像转印,213x158cm(右)
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肢体或者植物形状有着不规则的边缘,它们的连续变化有时令人不安。但另一方面,色彩和质感的变化平衡了这一切。《把手伸到天上去》(2024)让人联想起马蒂斯的某些作品,它对于色彩的大胆铺陈让人吃惊。聚拢的画面中心有着多个层次,这些交错的区域和线条就像是剧烈的拥抱,这与三块切分干脆的背景色背道而驰。在这件作品中,葛雅静同样会在异形色块中增加不同斜率的条纹。这也是艺术家的极繁主义的标志物。
把手伸到天上去,2024,丙烯、色粉棒、油粉棒、喷漆,160x120cm
在创作过程中,葛雅静会被有关女性意识的问题所困扰,比如,如何在作品中不陷落于“平等还是差异”这样的悖论,如何在作品中表达对脆弱和顽强的丰富自我进行反思。作为艺术家,这些思考变成了那些缠绕的线条。葛雅静的困惑是如此真实,因而,这种情感冲击力的表达就一直强烈。艺术家将《秋里黄》(2021)这类异形作品视作肖像绘画。支撑画面重心的落脚点位于底部,就像是两只小脚。葛雅静认为,画面中部面对面的C字形状就像是两个拥抱、纠缠在一起的“个体”。
秋里黄,2021,丙烯、油粉棒、图像转印、布料,196x159cm
茜素红与钴青的缠绕,2023,丙烯、色粉棒,100x75cm
存在着两种观看葛雅静作品(必须是原作)的方式。譬如,观众可以近距离的观察不同材质在不同区块之间的胶着状态。作品的开裂与遮挡时刻提醒你留意每一层基底所传递的物质性。换言之,这是一种包裹与披露的艺术。譬如,那些与柔软有关的视觉暗示以及看似具有柔韧的“金属”光泽的质地本身。在形式上,这些绘画采取了大量切割和堆叠的策略,而在方型画布和浅层视错觉空间的简洁衬之下,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了密林。
暮色剧场,2023,丙烯、油粉棒、图像转印、喷漆,213x158cm(左)
穿透紫雾,共赴何处,2023,丙烯、油粉棒、图像转印、喷漆,213x158cm(右)
另一方面,葛雅静从未将绘画仅仅视作绘画本身。观众在接受这些看似脆弱的、裸露的画面时,还会在残存的部分意象中感受到画家对于女性意识的情感传递。艺术家从未说明这些画面的具体情感态度,但我们能在色彩和亮度变化之中,感受到节奏的起伏与变化。这些记忆是私人化的,但观众能分辨出这些作品——从充满诗意的标题中也能窥探到——的所爱与所惧。然而,最终观众会发现,归根结底,这两种观看的方式也是同一种方式。因为,在葛雅静的作品中,这些绘画媒介的自由穿插也是情感的褶皱痕迹。
依然宁静与偏爱,2024,丙烯、喷漆,160x120cm
葛雅静,1990年出生于洛阳,2016年研究生毕业。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举办个展:一簇小刀(ArtPro Space & 伯年艺术空间,北京,2022),NO MORE PARTIES TONIGHT(WE SPACE,上海,2021),POWER 权(ARCH GALLERY,长沙,2020)。参与群展:ART 021 2020 ARCH Gallery ,ART 021 2021 Leo Gallery ,时间的棱镜(北极熊画廊,北京,2024),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叁拾空间,上海,2023),
夜,是关于光的叙事(伯年艺术空间 & WAREHOUSE,上海,2023),绘画,你想成为什么?(二十一空间美术馆,东莞,2023),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2023),西岸艺博会(GALLERY FUNC,上海,2022),HER(小杉画廊,北京,2022),流浪者之歌(马丁·戈雅生意,杭州,2021),爱人的形状(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风暴山谷(ARCH GALLERY,长沙,2020),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上海,2019),《海洋》史莱姆引擎 线下展(没顶画廊,上海,2019),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上海会展中心,上海,2016)。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