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语”这锅,不该让他背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来自专辑
语言学随笔



普及最成功的人造语世界语,是犹太裔语言学家柴门霍夫于1887年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人造语,以“简单”著称(详见文末《最简单的十种外语》)。(“希望颂歌”,由柴门霍夫博士自编自创,我觉得还蛮好听的,你觉得呢?)

它发音和书写简单——采用拉丁字母28个,一个字母只发一个音,每个字母的音值始终不变,也没有不发音的字母,语音和书写完全一致,每个词的重音固定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词汇和语法简单——基本词汇的词根大部分来自印欧语系的各自然语言;语法基于印欧语系,基本规则只有十六条。

恐怕没有任何一门自然语言如此简单。所以,它成为了迄今为止普及最成功的一种人造语言——虽然中国大多数人连听都没听说过它。




创始人的故事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波兰籍犹太人。嗯,这样听上去他的母语至少就有两种了。

他出生时波兰还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最初他的名字是拉扎鲁·马尔科维奇·柴门霍夫,波兰独立后加上了基督教教名,才变成现在的。从名字就能看得出来,在多国政治以及宗教融合的大环境下,一个人掌握多门语言不是什么稀奇事,这不能不说是为他日后创造世界语提供了基础。

由于他生活的地方存在多种宗教和语言,人们很难和谐相处,这让爱好和平的柴门霍夫,燃起了创造一门“共同语”的念头。


在这样的环境下,柴门霍夫顺利掌握了英语、希伯来语、波兰语、德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同时也研究了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立陶宛语。这一切正在为创造“世界语”打下牢牢的根基。

柴门霍夫是做医生的,这本与他的语言学研究毫无关联,但他工作之余始终致力于世界语的研究,到了1887年,在他未来岳父的资助下,他终于以笔名“希望博士”(Esperanto)出版他的研究成果:《第一书》,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方案。

传入中国“Esperanto”是在清朝末年左右由俄国、日本、西欧等地传入中国的。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学习者们直接借用了日语翻译,称之为“世界语”,世界语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它是个借形词,但其实这个名称并不贴合实际。最初学世界语的是上世纪初那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如蔡元培、鲁迅、周作人、胡愈之、巴金、恽代英等(详见文末《我真傻,以为这些作家只会中文》)。孙中山、陈独秀、钱玄同等人虽未学习世界语,也对柴门霍夫世界和平的理念表示赞同,这些人士一起积极推广世界语。



为何至今不普及?

既然它有这么好的出发点,也被那么多名人推广,为什么至今还未能在世界各地得到普及呢?拿中国来说,几乎只有语言类专业的人才听说过它(因为考试要考),其他中国人大都没听说过还有这种语言,还以为世界语就是“全世界的语言”的意思呢。这是为什么?

01
外部缺乏大国使用

语言只有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被注入新鲜血液——比如语音的方言演变,语汇的更新演变,语法的时代演变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使用才可行,否则一门语言就会变成一潭死水。英语之所以遍布全球,是因为有大量以英语为母语的强国在做后盾,那些人都会无形中推广英语。反观世界语,就只有一群语言爱好者在支持而已,对它的爱也远远不及自己的母语。02
自身局限印欧语系

这不能不说是个人创造语言的最大局限——再厉害的语言学家也很难以一己之力掌握所有语法结构的精髓,柴门霍夫对印欧语系驾轻就熟,但未能吸收到汉语这种独立语的精髓(部分构词法有点像孤立语,但并不是因为参考了汉藏语系才这样设置的),也没有亚洲、非洲等语言的成分,世界语始终是“欧洲友好语”,称之为“世界语”有点不搭。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语备受中国人吐槽,其实这个锅真不该柴门霍夫博士来背,人家只是取名叫“希望语”而已啊。

最后的话

世界语以其简单自然的语法,吸引了各国爱好者数百万人,它固然有其局限性,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但“希望博士”那种世界和平的向往,永远都应该是全人类的追求。

00
相关阅读

我真傻,以为这些作家只会中文

最简单的十门外语,你喜欢哪种?

不好意思,今天我要吹一波这个老师

“去四川的路又高又危险!”外国人翻译的唐诗绝了…

汉语中的外来词

基本词汇的特点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语言学概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