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人相吹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9-10

摘自孙顺霖《中国人的吹》3.2《文人中的自吹和互吹》


写在前面

《中国人的吹》是孙顺霖所属“文化趣谈丛书”中的一本,其他几本包括《中国人的癖》《中国人的骂》《中国人的赌》《中国人的网》。这本《中国人的吹》漫话国人吹技、吹性,是一部人性的幽默讽刺地图。通过大量的事例,从源流产生、发展,到内容、策略、功用和危害、解决的办法这条脉络展开叙述,揭开吹牛拍马这一文化现象黑幕之一角,将其手段、方法和欲达到之目的的私心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以下是正文--


文人的自吹、互吹,有时竟达到无耻的程度。有几则笑话,专讽文人吹牛无德:


有钱富翁于客座中偶放一屁。适有二客在旁,一客曰:“屁虽响,不闻有一毫臭气。”一客曰:“不独不臭,还有一种异样香味。”富翁愁眉曰:“我闻得屁不臭,则五脏内损,死期将近,吾其死乎?”一客用手空招,用鼻连噢曰:“オ臭将来了。”一客以鼻皱起,连连大吸,又以手掩鼻蹙额曰:“我这里臭得更狠。”

放一屁,则如此奉承。若作他事,不知又当何如。

(石成金《笑得好》)


一士死见冥王,王忽撒一屁,士既拱揖进辞曰:“伏维大王,高耸金臀,泆宣宝屁,依稀丝竹之音,仿佛麝兰之气。”王大喜,命牛头卒引去别殿,赐以御宴。至中途,士顾牛头卒谓曰:“看汝两角弯弯,好似天边之月;双目炯炯,浑如海外之星。”卒亦甚喜,扯士衣曰:“大王御宴尚早,先到家下吃回点心去。”

(冯梦龙《笑府》)


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尝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既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顶矣。”

(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引《潜庵漫笔》)


此类笑话在民间还有许多传说。笑话虽然为笑话,是因为被讽刺之人平时的言行举止的确有可资笑谈的。比如说封建文人不得仕时,往往会脱离家园,钴进深山。他们羞与人为伍,却与禽兽为伴,号为“山人”、“隐士”、“隐者”等。岂不知世无真隐士。他们躲进深山,无非是宣示世人:似我等有志之士,尔等少了我哪行?隐居之时,始终不忘大吹特吹自己,试图待价而沽,似子牙遇文王、诸葛孔明逢刘备等一样,方可大展“宏图”。否则,既是隐居,当远避尘嚣,不与世人交往、销声匿迹。凡以隐居为名,大吹特吹者,无不是无耻之假隐士。明赵南星《笑赞》中记了唐代一位隐士的言行:


唐朝山人殷安尝谓人曰:“自古圣人,数不过五,伏神农、周公、孔子。”乃屈四指,“自此之后,无屈得指者”。其人日:“老先生是一个。”乃屈五指,日:“不敢。”


这种无耻的吹捧,恐怕世上也少有吧!东晋大臣王祯之是大书法家王献之的侄子,但他吹拍权臣桓玄,却是以贬低、牺牲父辈的英名开始的。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中记:


桓玄为太傳,大会,朝臣毕集,坐裁竟,问王祯之曰:“我何如卿第七叔(指王献之)?”于时宾客为之咽气。王徐徐答曰:“七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座欢然。


相关阅读

72字微小说:《返璞归真》

中式写作思维,只在这一字

社交黑话鉴定指南

称呼,社交的智慧:从微小说《返璞归真》说起

《桃花源记》的语言学bug

有了表情包,还能再好好说话吗

打字表白和当面表白,真有这么大区别?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语言学→语言学杂文汇总”或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