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漫话】消逝的三里桥,记忆中挥不去的烟云
编
者
按
码头漫话是“浦东南码头”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全新栏目,将不定期通过散文游记、历史故事等形式,讲述不同人心中的南码头,展示南码头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近况与未来憧憬。
如果说黄浦江浩浩荡荡千百年来养育着两岸辛劳的人们,那么一条几乎被人遗忘的小河曾经也浇灌滋润了南码头三里桥这一方熟土,为我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孩提生活增添过无穷的乐趣。
今天小南就来跟您来一起回忆
那条小河边的三里桥
▼
01
由黄浦江南码头河口蜿蜒流经南码头镇、杨家宅、徐家宅、胡家大院后的这条小河,遇见了一条小泾,相互握了个手又各自向前。也不知到了哪年哪月,由何方人士,在河岔口处先后修筑了三座桥以方便乡邻出行。其中数南北向的石桥最为“气派”,由三条五米长、半米宽的条石做桥面,架在八级条石砌筑的桥墩上,高出路面约1-2米。
今日的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大块头”当年是怎么运过来、又怎么安装的。相传这条小河原来蛮大的,据老人们说,这条小河上以前能行船,河边的老宅建造时所需的原木、石材都是由黄浦江经这条河运进来的。大桥头两边的小桥则简易了很多。而此地也因有了这三座桥,得了个新名号——三里桥。
小河两岸的百姓经历代繁衍形成了一个个以姓命名的自然村落:杨家宅、徐家宅、胡家宅等。后来随着更多移民涌入此地安家落户,有些村落逐渐变得不再只有同一姓氏了。
02
这条小河虽没有什么大名,桥边却有座约2平米大的小庙,专门供着一尊菩萨护佑着这里。每逢初一、十五,庙里的烧香客不少。另有一座石老头像伫候桥边,面慈目善地望着大桥头。路过的小顽童们总爱去摸摸石伯伯的头。若有皮小囡晚上回家闹肚子疼,家长一准要问白天有没有踹过石老头。当年常常看见大人拎着小囡过来又是烧香又是磕头赔不是的。
三里桥附近人口稠密,一条弹硌小街由南码头镇引伸而来,穿过两旁低矮的民房,一个拐弯走上了高大的石桥,又一路延伸向前。此石子路约莫着有约三里长,合着地名,也就顺应着叫了三里桥路。镇西边也有路延伸了过去,两头一分,这大概就是东、西三里桥路路名的由来吧。很难得东三里桥路上很早就有了路灯,就在大桥头边上,给夜路的行人照亮回家的路。当年的那根电线杆至今还矗立在那里,只是桥已不在了。
03
大石桥边的这条小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依旧河宽水深,仍可见它潮起潮落。那时没有自来水,河边百姓们便几户几家地合资建了多座伸向河中的水桥,方便人们取水、洗衣、洗菜。河水涨潮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一个个游泳好手纷纷亮相,互相嬉水追逐,从这水桥游到那水桥,兴致来了再来个潜泳比赛,看谁潜得时间长、潜得远。胆大点的会争先恐后地立在大石桥上玩跳水,一时水花四溅。动作虽不规范,勇气却十足。河边到处充满了嬉笑声、吵闹声,不绝于耳。也不时有些家长生怕出事,拿着长竹竿来“请”自己的小孩回家。
还是那个年代,小河边经常会过来一些美专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在石桥边支起画架、拿起画笔,一画就是几个小时,看客围了一大圈。那时的大人小孩都要挤进去看,有的孩子还自告奋勇地站上大桥头当起了模特儿,若被画进了画便高兴得不得了,逢人就吹嘘自己被画进画里了。有好奇者会问:“我们这个穷地方,有什么好画哒?”画者却振振有词:“这里有桥有水、而且三座桥还挨着,典型的江南乡村美景! 你们一直生活在这里,感觉不到。”是啊,今日遥想那景那画,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心头也会有些空落落的。
每逢暴雨过后,小河边就会有另一批人前来。他们扛着一捆竹竿,有粗有细,用四根细竹竿支开一张五至六米见宽的大网,连上主杆下到水里,用绳索一起一放地扳(网)起了鱼。几张大网时起时落,随起一阵“唉”声表明什么也没捕到,若是一阵惊呼,则说明扳到了大鱼。
有位家住守安里的湖北大爷经验很丰富,每每他的收获最大。他爱穿白衣白裤再配顶白帽,扳鱼时不许我们大声说话,说会把鱼吓跑。当大爷回家时,总是有很多小孩子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
退潮了这里便是小孩子的天堂,孩子们拿着脸盆、铁桶,小心翼翼地围着来不及撤离的小鱼小虾们开始抓捕。有时还收获不小呢!因为抓到了鱼,拿回家时嗓门也大了不少,家里人也会像过年一般高兴。是呀,在那食物匮乏的年代,有点小鱼小虾改善一下生活,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夏日的傍晚,河边的空地上时不时地会来上一群戏班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听说阿炳娘子带队,琴声悠扬,板竹声声,唱得最是好听,好像是《孙贵生》、《玉蜻蜓》等老戏。小孩大多只管追打吵闹,一些老戏迷们却连连叫妙,戏瘾十足。唱戏间隙会有人拿着锣盆收钱,听着硬币掉入盆中的叮咚声,“两袋清风”的孩子们只能躲在别人后面望盆兴叹。偶尔有小孩吵着向大人要到了钱,就会很光荣地理直气壮地搬上小凳坐到最前面看戏。
04
三里桥周边的人以朱姓最多。相传明朝朱元璋开国做了皇帝,许是国务缠身无暇顾及,许是京城繁华烟云遮蔽,他忘却了凤阳家乡的本家百姓。他们遭受了连年饥荒后无法生存,只能拖家带口地打着花鼓唱着小调,一路讨饭来到了黄浦江边的这片荒草地,垦荒种地。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一路下来老宅串出了新宅,子孙也是一代又一代。
时光荏苒,当年再顽皮的孩童也已两鬓斑白。小河消失在眼前,三座桥也不复存在,但偶尔午夜梦回,三里桥、小河的往事仿佛仍旧在眼前。
《码头漫话》系列
至今已经发布了9篇文章
既让大家与南码头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也让大家对这片土地有了新的认识
还未全部阅读过的居民朋友们
可以点击下方关键词
回顾历史文章
如果你想了解我们南码头,除了关注我们的“浦东南码头”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到位于胶南路93号的“南码头历史陈列馆”来坐坐、看看。目前我们对公众开放时间为:每周二、周三上午9:00-11:00,下午13:30-16:30,请不要忘记哦。
如果你有关于南码头的生活记忆想告诉我们,可以投稿至邮箱nfzc2008@126.com。如果您不想动笔,也可以在我们历史陈列馆参观的同时,和我们的工作人员聊聊你“记忆中的家园”,由我们的工作人员来记录您的家园心声。不过这需要提前预约,工作日联系电话为021-50941672。我们会择优选择部分精彩内容在我们的《南风》报和“浦东南码头”微信公众号择期刊登。
▼ 往期精彩回顾 ▼
强能力、提能级,建设高品质的南码头——南码头路街道召开2019年工作务虚会
【主题教育】固本强基、扬优补短,南码头路街道班子成员集中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end -
原稿、绘画:朱金奎
改编:南丁
编辑: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