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5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原来有些人天生没有良知!

互联健谈 2019-05-25


知乎上一个提问:

身为反社会人格的人是怎样一种体验?


排名第一的匿名回答,多少让普通人有些惊悚


不知道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如果你想看到“雨夜屠夫的心路历程”或者“蒙面奸魔的自白”之类猎奇的东西,很抱歉我提供不了。事实上很多人对于“反社会”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正确。反社会并不必然等于杀人狂或者恐怖分子,而是意味着“与社会规则不同”。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反社会意味着由于某种心理机能的缺失,而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规则的人。


知乎有一类问题很受欢迎,就是“XXXX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也很喜欢这类问题,不过我看待这类问题的角度可能与别人不太一样。


阅读每个答案,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学习”,学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断的观察、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并用这些学习经验来强化对自我的约束,这就是我在普通人组成的社会中最重要的体验。


之所以需要学习,是因为我体验不到情感


比方说,亲近的人去世,我完全感觉不到悲伤。事实上“悲伤”这个概念也是我通过学习得来的。我知道失去令人悲伤,委屈令人悲伤,欲望得不到满足令人悲伤;我知道流泪代表悲伤,叹气代表悲伤,有时候笑也代表悲伤;我还熟知安慰一个悲伤的人的许多种方式,必要的时候我甚至会挤出眼泪来显得悲伤——你看,我学的很好。


但是我从来无法从内心体会到“悲伤”究竟为何物


同理,还有恐惧、紧张、痛苦等等很多感觉,我几乎都无法理解


但没有情感不意味着我没有情绪,我的情绪主要来源于自身,而非外界。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骂我一顿我不一定会生气,但是我不喜欢你的鞋子有可能导致我大发雷霆。


除了缺少情感体验,我也缺乏“共情”,也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


比方说看到别人挨打,普通人会本能的感受到这个被打人会疼。


根据我的观察,有些人在这方面特别敏感,也有些人比较不敏感,而我几乎是完全无感


以前我经常打架,总是被人说“下手没轻重”,我后来才明白到是因为我感受不到对方的痛苦。


影视作品和新闻报道里经常描写的杀人犯残酷虐待受害者,其实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并非不知道别人会疼,只是不知道别人有多疼,所以会用很多匪夷所思的酷刑来施虐。(声明:我对这类行为表示理解,但并不赞成。)


后来我给自己立下铁律——绝不与人动手打架,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会干出什么蠢事。


我从小就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并且这种不同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大学期间我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和网络上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反社会者的资料和文献,并开始有意识的约束和训练自己。尽管在这之前吃了不少苦,也迷茫了很久,但现在至少可以作为一个普通人过普通的生活了——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和模仿,让自己显得“普通”。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推荐一本书: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作者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专家,专门为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提供治疗。25年来,她治疗过数以百计的成年人,他们大多数都遭遇了反社会人格者的控制或心理摧残。这些施恶的人可能是陌生人,但更多的是受害者的父母、长辈或兄弟姐妹。


本书取材于作者多年的咨询实践,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反社会人格者的真实案例,深度剖析其三大特征:魅力十足、追求刺激、无同情心。更重要的是,本书要告诉善良的人如何辨认反社会人格者,以及如何自我保护,防止被操纵与伤害。


有无良知是正常人和反社会人格者之间的区分标准,本书也重点探讨了良知在"正常"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两个令人欣慰的事实:


缺乏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往往走向自我毁灭;


提升道德和良知,才能让生活更加幸福。





互联杂谈后记:

近日的枪击事件,一些人的言行,让人吃惊,《这条小鱼在乎!——我们的教育到底缺什么?》这篇文章居然也被举报删除了,还有《美国枪击案的看法》连发了三次,三次都被删除,在有之前摔孩事件,互联杂谈一直以为是教育洗脑的问题,但是今天仔细了解了反社会人格的相关知识后,才有些恍然大悟,4%,看起来很少,但是对于一个学校班级,平均都有1-2人,这种人生活中几乎你注定会碰到!


原来,有些人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

这就好比同性恋,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无法理解这些少数人,结果只能是原始的党同伐异,同性恋在历史上多受到残酷的压迫,直到现代,医学上终于明白,这些少数人并非道德败坏,他们天生如此,无法改变,而且随着社会进步,繁殖后代并非是一项必须的责任,这些少数人终于可以与其他人平起平坐,大家可以相安无事,就像魔幻小说中的精灵,兽人与人类,即便有冲突也还是可以和平共处。


而这些反社会人格的人,首先还是要强调的是,这些人并非一定是嗜血狂魔,他们虽然与普通人差异很大,其实更类似一种疾病,一种缺乏同理心的缺陷。


近年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学因素在犯罪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发现人格障碍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存在关联。


同性恋在某些时候具有进化优势,一些证据显示,一个女子特别喜欢男子时,会导致自己的儿子也喜欢男子,虽然自己的儿子因此缺乏后代,但是携带这种基因的女子却会有更多后代,也因此,自然进化无法彻底淘汰这个看似有害的同性恋基因,而同性恋这种现象除了人类,也在发生在很多动物上。


而这种反社会人格基因,看似会对社会性动物人类不利,但是实际上,某些情况,这些人反而会有优势,更冷静更客观更理性,不受情感左右...


但人的行为改变绝非单一基因变异所致,重视环境因素,尤其是个体早期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防治尤具积极意义。



所以,最后,也许依然要反思我们的社会,如何减少那些后天习得的反社会人格,或者让先天的基因尽量少的表现出来。而这首先要能辨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相关文章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关注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