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于孩子我们常常忍不住发火?
养育孩子过程中,常有忍不住对孩子发火的时候:
● 动不动就哭闹;
● 吃饭磨磨蹭蹭,非要看动画才肯吃;
● 一让练乐器就不情不愿,东张西望;
● 写作业不专心,教了好几遍都学不会
在孩子小时候,惹家长发火通常是孩子哭闹、怎么说也不听的时候,而上了小学之后,就到了爆发期——
有一位妈妈朋友,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信誓旦旦,表示绝不发火,一定耐心、温柔地教孩子。
从一年级开始陪写作业,没想到刚过期中考试,就憋不住了。
有一天,孩子写作业又不专心,讲了几遍还答不上,妈妈忍不住就火了。
孩子把笔往桌上一扔,瞪着她大声说道:“你到底是谁!?我妈妈以前很温柔的,你一定是妖怪妖怪妖怪!!”
她顿间有点懵,血气上涌、看东西都有点模糊。想起之前看过的新闻,甚至想去挂个号…
——陪孩子写作业患脑梗
每天写作业已经成了家长心头的又一座大山,血压飙升,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而且是破坏亲子关系的元凶。
我们都知道,不要发火,要心平气和地教孩子,孩子才能听得进去,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经常是忍...压抑...忍不住了...大爆发,陷入“妈妈发火→孩子学不好→妈妈更生气→更学不好”的恶性循环。
市面上关于家长的情绪管理课程、文章很多,多数是教我们如何压抑、忍耐和转移,但是情绪积压久了,就像“高压锅”,一旦爆发破坏力更大。
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还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呢?
发脾气的根源不是孩子
而是家长内心深处的这三种感受
哈佛心理学家张璐说:“心理学上,专业的情绪管理中,愤怒是一种次级情绪,也就是这种情绪是由其他的根源情绪引起的。”
家长生气的原因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家长心理底层的这三种感受:羞耻感、恐惧感、愧疚感。
① 羞愧感
为什么考这么差?脑子被猪啃了吗?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做到、你不行?怎么这么笨?
”当孩子任性、不听话或成绩差时,家长的羞耻感引起的愤怒。
羞耻感是一种“自我评价情绪”: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代表了我是什么样的人,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意味着我的成功和失败,孩子成绩不好,我会很没有面子、很丢人。一感觉到丢脸,家长的火就上来了。
羞耻感会让人很难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自觉地强迫、控制孩子,有时候我们不经意流露出的语气,都会让孩子们接收到讯息。
② 恐惧感
要迟到了,还在磨磨蹭蹭,早干什么去了?!这么简单的题还做不出来,将来能考上好学校吗?
”现代家长都焦虑,焦虑的本质就是恐惧,害怕孩子不如别人、自己不如别人的父母。
家长心底担心孩子不能对自己负责,需要大人为她负责,对孩子未来的担心、着急、焦虑,而对孩子发脾气。
③ 愧疚感
整天都要买这买那,你要花多少钱才够?!
”当孩子提的要求家长没办法满足,家长感到愧疚、难受,感觉对不起孩子,这是愧疚感带来的愤怒。
当孩子想要买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家长可能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办不到,难过,进而无法处理自己的愧疚感,就极力地否定孩子的需求,认为孩子提这样的要求是不对的,甚至认为孩子无理取闹,把孩子指责一番。
任何人都可以变得愤怒,这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向对的人,以适当的程度,在对的时间,为了正确的目的,使用有效的方法来表达愤怒,这是很不容易的。
——亚里士多德
大人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下次控制不住,想要发火的时候,请自我觉察一下,有没有察觉到没面子、焦虑、悲伤,这些情绪是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孩子,才能够真正从底层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慢慢地会发现,我们已经能心平静气地跟孩子沟通了。
情商并不仅是指人际关系
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情商老师
其实只要把对象从“孩子”换成“朋友”或者“同事”,相信我们能明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有效沟通,让对方听得进去,本质上是情商的问题。
很多人在理解情商时,容易直接跳到最后一步:关系管理能力,以此去判断一个人情商的高低。这就是人们通常以为,情商高是指一个人会说话、人际关系好,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高情商。
关系的管理确实是能体现出一个人情商的高低,但是忽视了情商的前几步,没有对自我情绪的梳理,只是表面上搞好和他人的关系,最终会演变成讨好别人,这是非常不健康的。
根据“情商之父”,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对情商的定义,情商包括下面4种能力:
▲情商的定义
正确的情商培养,应该是从自我觉察开始。因为人很多内心深处的东西,其实是共通的。如果你能读懂自己,你就更容易读懂别人——不用多聪明,只是因为你也曾经经历过。
随着情商的提高,就能更好地读懂孩子,体察孩子的情绪和感觉,从而帮助孩子去提高他的情商——孩子的情商,只能跟父母学。
孩子学会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自律,学会沟通,学会体谅他人,有助于他将来长大进入社会与人的交往。
因为真正影响他的成就、生活质量的,绝不仅仅是今天的成绩、分数,而是他的情绪能力、强大的内心,对幸福的感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