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89岁患者住院15天必须出院?
资料图
近日,一位89岁老人的离世广受关注。这位老人因严重中风入院,但在最后40多天的日子里,被迫辗转四家医院求治。
89岁高龄,中风,加之肺炎并发症,还要一次次被抬上担架,辗转于各医院诊室。老人究竟遭受了多少痛楚,现已无从感知。但逝者亲人在惶恐不安中既煎熬又无奈,他们不得不一次次托关系求人情才使老人得以入院收治,而又无时无刻不担心再度面临“劝逐”的困境,则让不少人感同身受。
老人一次次转院,不是因为治疗之需,亦非因为付不起医药费,而仅仅因为撞上医疗界的一道红线——“住院15天得出院”!
说这是红线似乎有点不妥。对患者来说,这实在是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若求证医院或监管部门,则会遭到断然否认!“哪有这种事?绝对没有这样的规定。”
可是许多患者却一再验证着这样的现实。不独广州,在其他不少城市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媒体也多有报道。患者入院十来天,不等痊愈,医生便开始劝其出院,说是医保局的规定,病人只能住院15天,否则医保将无法报销。但若去问医保局,回答则是——决无此事!
遍查现今的红头文件,确实没有“病人只能住15天院”的出处,但无情“劝逐”的场景却屡屡在现实中上演。正如这位89岁的老人,住院时出现肺炎并发症,病情尚未稳定,医院便要求其出院。以致于下家医院明确告之,若出现病情反复,该院将无能力救治!不幸的是,此后发生的情况恰如其言。
“15天出院”如今已成无法求证的怪圈,成为横亘于医患间一道神秘的潜规则。这道怪圈或潜规则让患者徒增无端的求医之累之苦。让人痛心的是,怪圈形成的苦果这次落到了89岁高龄的老人身上。将心比心,实在让人难以释怀。
这究竟是谁之过?89岁的耄耋老人,难道就不能在一家医院度过最后的时光,享受最后一片安宁?
平心而论,在这次事件中,一味地怪责某一方,似乎都有欠公允。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让各大三甲医院门庭若市。病床周转率、医保控费,以及严格的绩效考核等,让医院与医生都变为“精算师”。医生不仅要救死扶伤,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价值”。监管亦有其难处,如医保报销需兼顾各方利益平衡以及支付的可持续性,严格监管与考核都不可避免。
是的,规章有规章的合理性,执行有执行的苦衷。监管与执行都站在自身立场谋求着诉求与利益最大化。但或许我们恰恰忘记了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人”,如何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如何让患者减少折腾,最大程度享受社会保障的福祉。
89岁老人离世前奔波于四家医院求医的事,难免会勾起不少人难堪的回忆,一定程度上,它甚至会成为人们质疑现行医保和医疗改革的痛点。对“15天出院”这个未见成文,但现实中却司空见惯的怪象不能再视而不见了,其背后的诱因及形成机制也须从制度层面加以检讨与阻遏。
(来源:羊城晚报)
可能看完文章,读者还是云里雾里,没搞清楚因果关系。
其实三次转院,原因并不完全一样,。
一、医院病床周转率
大型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一床难求。大型公立医院像一个饭馆,一张病床就像餐厅的一张桌子。“像广州这样的大医院,如果一张床位一天的消费小于3000元,医院是要赔钱的。”一位医疗领域的专家解释。每个医院的内部考核,都有一个“人均创收”的指标,如果某个科室的人均创收低于全院的人均创收,就等于说这个科室是靠别的科室来养的,于是这个科室的人均奖金也会被拉低。因此,即使是科主任的亲属住院,他们也会遵循这一规定,因为不愿意得罪科室的其它人。
于是,大型公立医院首先愿意选择急性疾病并有手术需求的住院病人,这类住院病人住院的前三天是花费最多的,因为各种检查、手术措施都在前三天里面。随后,花费将持续下降,因此病人一旦病情出现平稳指征,医院就会要求病人转院。
另外,临近年度,医保当年额度用完后,医院的医保结算变得遥遥无期,也是医院不愿收治医保病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医保控费
第二家三甲医院其实还未满15天,但是因为医保控费问题——其母住院的费用不能超过三万元。在这家医院,章程母亲使用的都是非常好的抗生素,住院8天时,费用已接近三万元的上限。而且即便此时患者主动放弃医保,愿意自费承担,也不允许,因为医保系统进行了封堵,防止病人在医保自费之间来回切换。所以不到15天,就不得不转到一家二级医院。
三、转诊
最终的结果:患者于12月21日早上去世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