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取缔电动车和电动三轮车?因为家有直升机的会要求取缔汽车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取缔电动车和电动三轮车?”
看着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1000多年前,晋惠帝问出“何不食肉糜”时,在场的大臣们都觉得他天真又好笑,但事实上,生活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类似于晋惠帝的人其实也不少:
“为什么不用无人机播洒农药?效率高覆盖面积广”;
“多出一百块钱就能升级到硬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硬座”;
“为什么不买名牌的衣服,非要买那种十几块钱一件的”。
发现了吗?
互联网上类似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甚至一度充斥着我们的脑海。很多人似乎忘了,五环外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中国。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融入幸存者偏差模式,“键盘精英”们笔下的生活,早已看不到五环外的真实世界。”
你觉得没有的东西,可能是别人的刚需。
确实,电动车和电动三轮车占地面积大,而且还经常违规,横冲直撞,存在安全隐患。有些人之所以想要取消,是希望能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交通拥挤程度。
但是,没经历过县城生活的人,是很难明白电动车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生活在县城的人就会明白,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多么狭小:
叫上一辆滴滴,5块钱能去往绝大部分你想要去的地方;
开车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另外一个城市。
就像农村人无法想象北上广深的“大”,很多城市的人,也无法想象出小县城的“小”。
小城市的公共交通往往没有那么发达,很多公交车半小时一趟,昙花一现的共享单车往往因为维护不好,草草收场,而有实力的共享单车企业,都看不上这样狭小的城市,没有入驻进来。
电动车,成了县城居民的首选,不管是上下班也好,买菜接孩子也罢,电动车的效率是最高的。
即使在汽车普及率如此之高的今天,县城大多数人首先的交通工具依旧是电动车,轻巧灵活、便宜方便,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好处。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很多县城里,电动车被玩出了不少新花样。
有在冬天的时候加上御寒风衣,也有加上遮风挡雨的顶棚,还有的给电动车装上塑料的挡风,全副武装。
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每一项“改进”都是在增加电动车使用者的风险:
挡风衣容易束缚住双手,遭遇意外时无法及时跳车;
遮风挡雨的顶棚往往用金属支架固定在车的两侧,阻碍电动车转动的方向,还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至于塑料挡风,在用了许久之后表面被刮花,堪称天然的视线隔离板。
但和这些比起来,县城人更看重电动车的功能性,就像城市里的人买了车后装饰汽车,新屋子用心装饰一个道理。
他们热衷装饰的不是一辆电动车,而是生活。
对于生活在电动车上的县城居民来说,这辆车承载了太多希望,自然会渴望它能包容更多东西。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电动车往往意味着“不守交通规则”、“事故频发”等不好的字眼,但对于县城人来说,那辆小小的电动车,却是生活的全部。
大城市和县城的生活相差甚远,人们的认知也会有所偏差,自己觉得没有用的东西,可能是别人离不开的刚需。
五环内的繁华和小县城的安宁是两回事,人不能因为在网上看到那些大城市的繁华,就下意识地以为所有城市皆是如此。
在“键盘精英”们的眼中,月薪一万是轻轻松松的常态。真实的生活中,月入三千是常态,在硬卧和硬座之间选择便宜几十块钱的硬座,在电动车和汽车之间选择不用花那么多钱的小电动,对到手的工资精打细算,每一分都不敢乱花。
这才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普通人最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