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和平桥头:金龙庙里供的谁?藏的记忆这么苦……

王嘉俊 相约新乡 2019-05-25

摄影:王嘉俊 


  在河南新乡,来到和平桥南头,看见“北关大街”的路牌。沿北关大街(在《卫河记忆》(李宝琴主编)一书中被称为近代新乡的“王府井”和“南京路”)向西行走大约200米,看见一座庙,与红旗区幼儿园大门相对。


  庙里供奉的不是一个传说中的神,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这座庙从明朝走来,寄托着几代新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就是金龙四大王庙


  1961年4月,该庙被新乡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1

一条河,一座庙


  新乡有条卫河。

 

  古时,卫河通称御河(另有称大运河),系海河五大支流之一,全长900余公里,跨越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四省市。清末民初,往来于新乡、天津间的货船达700余只,船民有数千人。


杨树湾码头遗址  摄影:李西良


  当时的卫河岸边,商业集中的北关街,如游家、李家、卫家等各大行号都是前门设店,后门建有泊位,供货船停靠装卸货物。他们在沿河一带构筑大片物业,靠卫河航运“发家致富”。


李家大院(局部)   来源:平原晚报

 

  但是,卫河不仅流淌了一城的繁华,更见证了无数普通人辛酸的生活。

 

  今天,住在新乡东王村的很多卫河老船工,多是80岁以上高龄了,他们回忆说,在新中国成立前,航运人头上常常悬着“三把刀”——苛捐杂税加官僚、黑白两道强抢夺、天灾人祸断不了。特别是1938年,日本人开着汽艇在河里横冲直撞;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对民船狂轰滥炸;再加上雨雪风霜等自然因素,船民的路,是一条有风无风都起“浪”的坎坷路。


卫河纤夫和船运   供图:栗松岭


  在上世纪中叶,卫河上的船很稠,就像今天平原路上的汽车。新乡的很多船民,在陆地上根本没有家,就算是春节,也是在船上过。他们一般从焦作拉煤顺卫河到天津,再从天津拉回海盐。在严冬,明明船上就有煤,但也不敢轻易烧煤取暖,一则怕浪费,二则怕引起火灾,一旦烧了船,也就断了一家人的营生。他们挤在船舱里,饿了吃河鱼,或者窝窝头、小米粥和咸菜,渴了,就舀一瓢卫河水……


  那时,新乡的卫河边流传这一首民谣:


有女莫嫁船家郎,

困在船上睡廒仓;

每天闻着腥臭味,

围着灶台灌稀汤。

 

  船民们在河上,谨小慎微地生活着。慢慢地,沿着卫河,就形成了延绵千里的风俗和行话。如,船民们把“停”叫“靠”,把“翻”叫“转”,把“沉”叫“漂”或“落底”。

  

  行船时有狗在前面过河犯大忌,这时管船必须向河中尽快撒一把米,招鱼聚财保平安。或者撒一把盐,盐音近“淹”,就是“淹死它”的意思,否则,不沉船便破财……


 金龙四大王庙  来源:平原晚报


  在河里讨生活,多有不易,船民们在困窘的生活中,渐渐有了对河神的信仰。卫河两岸的河神中,最有名的要数金龙四大王。金龙四大王庙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有重修。

 

  那么,世人口中的金龙四大王究竟是何方神圣?又为何要为他立庙修身供奉于庙堂之上呢?

  

02

一书生,一尊神

  

  金龙四大王原是南宋时期京都临安的一位教书先生,名叫谢绪


  因为元兵入侵中原,谢绪不愿当亡国奴,投江而死。谢绪生前身后有很多神奇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他在元代即将结束的时候,在徐州城下的吕梁,空中显灵,传说他率领风雨雷电之神,驱赶黄河之水,水淹元军,帮助明军夺得天下。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敕封他为护国济运黄河之神,并兼管运河。此后,谢绪为黄河航运两岸的百姓、官家乃至历代朝廷所供奉,鼎盛时期,天下所有水神祠庙全都供奉有金龙四大王像。因其在家中排行老四,故被誉为金龙四大王,沿河所建的河神祠庙也都称之为金龙四大王庙。


 

  具体到称号的由来,传说极多。康熙四十年,河道总督张鹏翮上书奏请加封金龙四大王四字:“昭灵孝顺。”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途经宿迁,再次加封河神“广利安民”。至清朝末期,光绪五年,河道总督文彬最后一次奏请加封河神“溥佑”二字,至此,金龙四大王拥有全部封号为:“显佑通济、昭灵孝顺、广利安民、惠浮、普运、护国、孚泽妥疆、敷仁、保康、赞翊宣诚、灵感、辅化、襄猷、溥靖、德庇、锡佑、溥佑、金龙四大王。”


  全部封号一共是44个字,已经超出中国古代封神的礼制规定。按历代礼制,天上地下所有神祇封号不准超过40个字。由于清朝皇家对于金龙四大王的超常规重视,使得河神崇拜严重突破了这一仪典礼规。

  

  在中国的历史上,唯有妈祖天后金龙四大王两大神祇才享受此殊荣,可见两岸百姓对于河神谢绪的敬重之心。


   

  当然,在卫河沿岸的其他地方,传河神大王有五位:战国秦人李冰,南宋会稽人谢绪,明代江陵人张居正,明末清初的黄守才,清代义乌人朱之锡。其中,金龙四大王(谢绪)庙最多。船家在卫河上行色匆匆,他们在饺子下锅时会念念有词:“元宝下汤,自运自装,金龙四大王赐福保吉祥”。

 

  若遇上大王庙,船民就边行船边放炮。有的在船头的璞头处放一托盘,盘中铺一黄表纸,有时会有一小青蛇爬到黄表纸上盘卧,船主就认为是大王上船了,会上供磕头求平安。那时,船璞头位置是敬大王的,不许女人走动。 


03

当“生活”变成“文化”

 

  在新乡金龙四大王庙的院内,一侧墙体内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大清光绪三十二年”重修的文字介绍。院子里残存的碑刻也随处可见。


摄影:王嘉俊

 

  原来庙的大门是朝东开的,后来又几经战乱损毁,大门建筑只剩下一堵残墙了。近年来,这里经常会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因为,这庙不仅仅是遗存的珍贵古建筑文物,还藏着历史上新乡乃至卫河沿岸万千船民的一代代鲜活记忆。

 

  这记忆中,有被生活所迫的酸楚,有对幸福时光的憧憬,也有凝心聚力建设家园的勇气、决心和行动……

 

摄影:王嘉俊

 

  只是,当新时代的阳光再次掠过金龙四大王庙,我们逐渐感受到,曾经的苦难,已经变成今天新乡城幸福生活背后那道饱含荣誉的“伤疤”;还有那流淌在卫河里的永不沉没的记忆,也变成了老一辈人对新一代子孙们抿着嘴笑的故事。


庙内一角  摄影:王嘉俊

 

  谈笑间,目光含泪,云淡风轻,连着新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有历经坎坷后的老成持重,也有继续追寻梦想的清澈初心

 

  如今,船民上岸,卫河,也变了。

 

  卫河(永济渠)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段联通京津冀,南段贯通长江经济带,决定了它突出的国家战略地位。2017年,国家启动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今日卫河

 

  这条文化带里,新乡的历史遗存灿若星辰,其中就有:和平桥头,金龙四大王庙。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平原晚报》 


 




【本期编辑】杨杨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注】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点击图片↓↓↓观看新乡大片


从前,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当时年纪太小,不明白其中包含的感情,直到观看《心想是城 相约新乡 》,才明白:你爱的这片土地上,有你的回忆、你的脚步、你的未来!


往期回顾

再见,汽车东站。待你2022年,再造一城繁华

新乡:不负秋光不负卿,愿与你邂逅在这30个瞬间!

河南新乡:左手欧洲,右手海洋,铿锵迈向“下一站”!

新乡一塔曰“玲珑”,中原“望见”意大利!

新乡人为何被称“牧野儿女”?这应是“中国历史的选择”!

河南新乡最震撼“大片”刷屏,“心想是城”惊艳全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