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池芳草今犹在 往事越千年

文艳 相约新乡 2022-05-06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魅力封丘宣传片

【音频】新乡广播电视台主播:彬茜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九曲黄河最后一个转弯处,一座小城临河而立。


上古年间这里曾是存在了千年之久的封父国故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决定四个朝代命运、最终使历史两次改朝换代的古战场和事发地;这里更是中国历史上九大会盟其中的三次会盟:黄池会盟、平丘会盟和虫牢会盟的发生地;这里亦是一个时代的相思与爱情胜地。这里就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封丘县

黄河拐弯处    摄影:孟庆军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许多千年的传奇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主角中的人物虽然已早已不见踪影,但是作为历史真实事件的发生地和落脚点,被后人一代代的传承与瞻仰。

 

黄池畔话春秋


在封丘县城西南11.3公里,紧邻黄河大堤,有一个叫坝台的小村。下大堤沿着蜿蜒的小路,穿过一片树林,便来到了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黄池遗址。古黄池遗址是一个约一千平方米的高岗。这里树木参天、植被茂盛。


周穆王曾游此地,封丘县志记载:天子东游于黄泽。故春秋时期,这里称为古黄池。



遗址的东侧有一个高地。上有一凉亭,一座高大的石碑竖立在凉亭下面。石碑上刻着三个遒劲的大字:古黄池。它立于康熙十二年五月,由封丘县的知县岳峰秀所立。这个碑上清楚地写着:春秋哀公十四年会晋侯五子于此。


在春秋时代,诸侯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他们自立为王,列国争霸。诸侯国一旦当上霸主,就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获得丰厚的回报。因此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时有发生,大大小小的会盟不下两百次。其中黄池会盟最为著名,其主角便是吴王夫差。

 

吴王夫差早在征服越国之后,就有了北上争夺中原霸主之志。他兴师北伐齐国,于公元前484年,力挫齐军。此战的胜利使夫差看到中原霸主的宝座似乎唾手可得。他认为只要最后压服晋国,就可取得中原霸权。于是约定晋国公与各路诸侯于公元前482年7月7日,到黄池举行会盟。



吴王夫差对太子提出的防备各国趁虚而入的劝谏置若罔闻,亲自率精兵三万,由水路北进,长途跋涉近两千里,北上黄池。在吴王夫差精心安排与设计下,各路诸侯纷纷受邀前往黄池,观摩与见证天下新一轮霸主的产生。

 

而同时得知消息的越王勾践,秘密在吴越边境集结了三万精兵,准备乘吴军精锐尽出,姑苏只剩老弱残兵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进吴国国都。

 

公元前482年盛夏,黄池会盟如期召开。吴王夫差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盟主。

 

夫差与鲁哀公、晋定公,并排站在封禅台上,检阅三军,吴军精锐尽出,声势壮大,夫差所到之处,三军将士必齐声鼓噪。鲁、晋二公深畏服之。夫差志得意满。又与二公围猎,颇多斩获。二公赞曰:”真上马可治军,下马可治国之君也。“夫差听到他一生中对于自己最高的评价,顿时有飞升的感觉一般,腾云驾雾。吴国的霸业因此达到了鼎盛。

 

但两个月后,夫差率大军回到吴国时,姑苏城已空无一人。

 

时光穿越千年,古黄池的芳草依然逢春而发。封丘县志记载:黄池芳草曾为古封丘八景之一。厚重的历史承载着古代文明,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封丘,古黄池的烙印依然明朗清晰。位于县城中轴线的黄池路作为县城标志性的主干道,见证着封丘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黄池公园、黄池商务酒店等无形中代表着封丘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昔日诸侯争霸的中原,如今已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宝地,古黄池畔现代文明的铿锵脚步早已淹没了世人对历史的感叹之声。

 

千年风雨话青堆


青堆村位于封丘县城东15公里处的留光乡,北临新长公路,东依省道213线,全村两千多人口。就是这么一个乍看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却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青堆,相信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人们,都会对于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子产生无限的美好的遐想。的确,青堆的名字由来,确实充满了诗意。

 

在远古时期,桑树因为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我国开始大量栽种。据相关记载,中国种桑养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据说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几乎凡有人家处皆有郁郁葱葱的桑树,其中尤以古济水流域最甚。


那时在古济水中游有一个村落,家家户户皆种桑养蚕,放眼望去,桑田连着天,连着水,每逢春夏,到处都是青色,仿佛天地是由青色堆砌出来的,于是村落便有了“青堆”的美名。

 


这一点,大量的史书中也有相关记载。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公元557—581年)尊嫘祖为“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始养蚕,故《淮南蚕经》云‘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此。”


192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割得很平整的半只蚕茧,遂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学界把这半只蚕茧与“嫘祖始蚕”说互相印证,又推定出古济水流域养蚕业几千年前即很兴盛,桑海之青在原野里肆意堆积,由此形成“青堆”美景。

 

几千年后,古济水已经在历史中枯竭,在中原大地桑树也已鲜有人种植,唯留下青堆的名字,见证着那段久远的历史。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大事,由于年代久远大多被时间淹没了,但有两件事情被历史流传至今:青堆遗址的发掘及韩凭息氏的爱情故事。

 


青堆遗址位于青堆村东头。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青堆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高出地面约四米。遗址13万平方米。遗物有石器、灰陶(条纹、方格纹)和俑腿。1978年,又发现蚌镰、陶罐、陶瓮。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通过这些精美的器物,我们可以窥探5000年前古青堆人的勤劳、智慧之一斑。可以说青堆村出土的石器和灰陶,率先揭开了封丘乃至中原人类五千年历史的源头。


此外,由清康熙九年(1670年)封丘知县王赐魁所立息氏墓碑,还见证着一个韩凭及妻子息氏在青陵台殉情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让“连理枝”、“比翼鸟”作为独特的爱情符号,升华为中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终极追求,成为相思文化的重要起源。封丘也因此被誉为爱情圣地,相思之乡。

 

演传奇故事  诉千古真情


在封丘,除了黄池会盟与青堆遗址,其实还有很多传奇的千年故事。比如比黄池会盟大概早了半个世纪、即公元前529年的平丘会盟。



《左传》中说明,晋昭公带领了规模达4000乘的大军来到平丘组织会盟。要知道,当时整个晋国的军队也就是5000乘左右。所以,有后人就评价平丘之盟是春秋时期军队参与最多的盟会。


为何晋国会如此声势浩大的组织这次会盟呢?正是晋昭公为乘楚国内乱之机,再振晋国霸业,便采纳朝臣建议,出动倾国之兵,召开平丘会盟,目的是向中原诸侯昭示,晋国依然是霸主。


从陈桥驿出发,经过曹岗继续向东,去往李庄的路上,有一座平街村。村中心的路边,竖着一块碑,上书“古平邱”。


清代惠士奇所编《春秋地名考略》记载:“平丘在封丘县东四十里,盖县与封丘接境。”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这里确实就是春秋时平丘之盟的发生地。平丘在汉高祖时建县,稍晚于封丘的建县。晋代撤县后,虽有反复,但逐步失去了地位,直到现在,连一个村庄的名字都没有保留下来,确实可叹。

 


而比平丘会盟又早了57年、即公元前586年发生的虫牢会盟依然发生在封丘。具体地点是今天的居厢乡桑村东北的一片洼地。当地人把这片洼地叫做“牢坑”。封丘县的县志上称做古虫牢。公元前586年,晋景公为雪与楚国的战败之耻,同时笼络北方诸侯,显示晋国的军事实力,召集齐、鲁、宋、卫、郑、曹、邾、杞等国在虫牢(即今封丘县居厢乡桑村东北)会盟,讨论怎样抵制楚国势力向北扩张,商议诸侯之间要加强团结,集中力量对付楚国的办法,郑国在会盟上弃楚向晋国表示臣服。这就是历史上的虫牢会盟。

 

古代的这三次会盟距离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了。而这片土地上发生在千年前的故事还有让夏朝灭亡、商朝走上历史的鸣条之战,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启300多年大宋王朝,封丘前身延乡翟母赠饭刘邦……

 

看着那粗糙、古朴,弥漫岁月烟尘的古老陶器,笨拙、简单,却是先民智慧结晶的古拙石器,让人似乎回到那树木蓊郁,草原苍茫的古老年代。人类的始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狩猎、采摘、种植、祭祀、跳舞、繁衍,他们和风霜冰雪对抗,和猛兽豺狼交锋。

用鲜血和智慧,用双手和大脑,保留了人类那如同风中烛火的微弱血脉。


站在这片苍茫大地上,透过千年的历史,我们能感受这座城滚烫的温度,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温暖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必将温暖中国无尽的未来。



 

—————————————
【特别鸣谢】封丘县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封丘那些事儿;芥航:夜航杂言;中原正能量;李拜天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河南获嘉:四四方方“齐州城”    韩信屯兵“侨置”名

惊艳!名扬海内外的新乡传奇

新乡:大河之上,九“龙”卧波!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