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大:山高水长,养育栋梁

文艳 相约新乡 2023-01-15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梧桐下的青春记忆涌现,平原路的故事生生不息。谨以此文献礼曾经的平原大学。


对于八零后们来说,新乡市平原路463号,这个牧野湖对面的位置,是一个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存在了短短27年历史的平原大学,赋于了平原路这个位置一个永恒的纪念:一份关于青春、梦想、拼搏、泪水、欢笑、成功……的时光。

山高水长,养育栋梁


人间最美四月天。


在平原路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梧桐树上那抹鲜嫩的、活泼的绿。对于曾经的平大学子而言,最难忘的永远都是老平大后门的光阴故事。

 

如果岁月可以回首,请再走一走平大走过的路,重温那段热血燃烧的青春岁月。

 

四十多年前,平原大学在新乡的夏季中诞生。

自此,山高水长,养育栋梁。

八十年代的平原大学


平原大学创建于1980年8月。


当时新乡地区行署、新乡市革命委员会同意,批准成立新乡师范学院分院,这便是平原大学的前身。


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分院是怎么回事?


 

在今天的河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平原师范学院(后更名新乡师范学院)遗址依然静静的矗立在那里,而它就是今河南师范大学与平大的主要前身。


向上滑动阅览

新乡师范学院分院的由来


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省会驻新乡市。应建设之急需,平原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一所大学,1951年3月,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学校定名为“平原师范学院"。


1952年平原省撤销,1953年8月,平原师范学院与设在时任河南省会开封的河南大学合并成立河南师范学院,设一院、二院两个分院。一院在开封办学,由原河南大学的文科与平原师范学院的文科合并而成;二院在新乡办学,由原河南大学的理科与平原师范学院的理科合并而成。


调整后,位于新乡的二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成了单纯的理科师范学院,一直持续多年。其后,河南师范学院一院、二院又分别更名为河南第一师范学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

 

1956年11月1日,根据国务院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精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同意:河南师范第一师范学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分别更名为开封师范学院与新乡师范学院。

 

1980年,新乡师范学院另设分院,称为“新乡师范学院新乡分院”,1984年独立办学,改名平原大学。

学校招收的首届学生于1980年9月21日经高招录取正式上课,标志着学校的诞生。这一天,便成为了校庆纪念日。


1980年12月

新乡市教师进修学院成立,靳立川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院长。

1981年8月

新乡师范学院分院更名为新乡市走读大学。同年10月,新乡市人民政府将新乡市走读大学与新乡市教师进修学院合并,隶属于新乡市教育局领导,校址设在新乡市南干道一中校门东侧。

1981年12月

迁至新乡市东郊骆驼湾附近。

1983年4

新校区办公楼竣工,学校于5月全部迁至新校园。新校区办公楼竣工,学校于5月全部迁至新校园。

1984年5月

新乡市走读大学更名为新乡大学,同年12月,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乡市走读大学的基础上创办平原大学,隶属于新乡市政府领导,受省教育主管部门指导监督。由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任学校总顾问,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务长李成勋先生任学校名誉校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中国工学程院院士郑南宁等2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任学校兼职教授。

1980年12月

新乡市教师进修学院成立,靳立川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院长。

1981年8月

新乡师范学院分院更名为新乡市走读大学。同年10月,新乡市人民政府将新乡市走读大学与新乡市教师进修学院合并,隶属于新乡市教育局领导,校址设在新乡市南干道一中校门东侧。

1985年4月,于光远、李成勋到校看望师生,与省市领导及师生代表合影。前排右起第六、第七人为于光远、李成勋。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平原大学与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乡市教育学院合并为今天的新乡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

27年前,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发生伟大历史转折的新时期诞生,而后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雄壮步伐不断前进,先后经历了八十年代初期的艰苦创业、八十年代中后期治理整顿中的稳步前进、九十年代的全面快速发展、新世纪的蝶变新生。



 学校在平大师生的努力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从1980年建校之初的三易校名,校舍几经变迁,到新世纪后占地180多亩的新校园;


从建校之初的五个专业、在校生286名,发展到后来的四十余个专业、在校生近万名的规模;


从原来的一片荒芜、设施简陋,到九十年代后的绿地如茵、大楼林立……


27年间,平大的吸纳与辐射能力早已突破新乡地区的范围,生源来自青海、浙江、山东等20多个省份,它为新乡及其他地区培养和输送了数万名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们走向大河上下、大江南北,满足和缓解了快速发展的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改革与建设事业的发展。

含英咀华学报人


花俏枝头情满怀,十年辛苦费剪裁,报人最解耕耘乐,除却风尘话未来。


这是1997年时任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潘国琪教授,为平大学报报刊十周年写的贺词。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王梦奎的题词为“含英咀华”。


这些贺词是对平大学报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学报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赞美。


虽然平大是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创建的地方职业大学,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较薄弱,但《平原大学学报》,自1986年创刊以来,紧密服务教学科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来稿作者除了学校编辑部外,还有新乡市各级政府领导、企业家、理论工作者等,更有全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王梦奎、李成勋、何伟、马家驹、唐丰义、杨承训等,这些知名人士的投稿,让学报很快就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全国同类高校学报中的佼佼者,成功于1998年8月被批准为全国统一刊号,公开发行。

 

在阎志芬对学报编辑部主任陈泓的纪念文中,提到了这么一件事:


为了提高学报的创新性,1988年,陈泓大胆地跑到北京,联络、邀请200多位专家学者论证女农民企业家刘志华建设“乡村都市”的宏伟蓝图。当时于光远和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陈耀邦都出席了论证会。

农民企业家与学术结合,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创举,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在经济新闻节目中做了专题报道。而今,已经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县小冀镇京华村(社区)党委书记的刘志华,把京华村建成“乡村都市”的愿望也成为了现实。

天涯共青春,行吟人未休


如果说学报是专业学术的阵地,那么白露诗社则是文艺青年们最爱的平台。诗社名字“白露”二字大概率来源于《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毕竟《诗经》中的《墉风》《卫风》等篇章都与新乡有关。

 

平大成立的八十年代,正是青年学子用书信直抒胸臆的盛时。


白露诗社的社员们,后面的黑板上写着“白露诗社”四字

 

回忆起当时的盛况,白露诗社的一位社员说:在平大学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写诗,那时没有智能手机,网络也不普及,课余时间,很多学生都会用笔记录自己的心绪。喜欢写诗、想写好诗,成为不可抑制的潮流与时尚。

 

“漩涡、拉扯、骆驼湾,彳亍,丰腴了你的知识,瘦瘠了我的容面。华美的你,曼妙的她,腾挪在那条笔直得向火车站的路上。旋转,路上的微尘,慢和着微润,熬,这浓将那时光,苦滴滴,深埋为丘,我无憾。如果就此,加水,稀释,被捞拾,或百里或千字 ,急波波,成一缕缕,我无怨。只是,仿若古战场的长戈,成了几千年的想念。” (彳亍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chì chù,意思为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犹疑不定。李贽《观涨》等均有相关记载。)

 

天涯共青春,行吟人未休。


那是段激情燃烧、诗歌燃烧的黄金岁月,平大学子在牧野湖畔,深情地记录了那些流转数年青春的诗篇。

送君春风起


我是零2级的,毕业已经有16年了,很怀念在平大的时光,真美好啊!看到校友的贴子让我更加的想念平大了,想念平大的老校区,想念16路公交车……

很怀念那个住了三年的地方,刚去的时候很不喜欢,每天上课都要走还没修好的石子路,最后都快被我们踩成土了,每天上课回到宿舍都要拍那么长时间,它刚刚要建好的时候,我们却走了,当时想走就走吧,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现在,就在此刻,我却想拼命挤出我脑海里那些曾经的画面。

有人说十年寒窗,我却已经从平大毕业十年了。十年风雨,十年历程,463号还在吗?

98级经管系的,怀念平大的时光,感谢平大,也感谢平大的老师们,让我学到了很多,心中永远的平大人。

我是04级的,在老校区待了两年,最后一年才搬进新校区。不说了,说了就想哭。

我是02级的,我也经历过非典那段时光,现在想来挺怀念的,那时我们天天在院墙的围栏边买东西,那时还买了小酒精炉在宿舍烧饭,还有对面的骆驼湾,那时真是好热闹啊!新乡、平原路、平原大学,都是这一生当中不能忘却的记忆!

我是05级的,在老校区待了半年,最难忘06年刚开学时的临时商业街了,不知道还有人记得不?现在想想学校其实也挺好,就是当时我们正赶上建校,还走了一段石子路,唉毕业了。 

时至今日,虽然平大已经合并到新乡学院15年了,但在老平大的贴吧上,依然有众多怀念母校的帖子。

而今平大的旧址已经变成了忆通壹世界的售楼部,我们后人也再不能到消失的校园里看一看,只能从当年陪平大一起度过了青春岁月的文字中,感受校园里那抹曾经张扬的模样,那栋刻印了埋头苦读的图书馆,那个没有空调的学生公寓,那片洒满汗水的运动场,那个记载了诗情画意的白露诗社……

 

而被当年的平大学子爱称为学校后花园的牧野公园,注定成为大家心中的“意难平”,因为在平大整体搬迁后的第一年,牧野湖工程就在全新乡人的瞩目下开工了,“梦幻沙滩”“炫彩亮化”“十亩荷花”……这些如今深受周边人喜爱的景点,当年的平大学子都没有看到过。

 

牧野湖新景


虽然错失了现在的新景,但当年的牧野湖在20多年的时光里,见证了平大学子们读书、游玩的身影;学校门口做了半辈子煎饼的大妈,曾无数次把刷了酱料的美味递给来不及吃早餐的学生;经过平原路的大巴司机则在节假日里一趟趟把这些满眼青春的学生载往新乡各个角落;学校后门的那排梧桐树,见证了多少穿梭而过隔着栏杆买东西吃的学生;当年就存在的建行依然坚挺的存在着,平大的大一新生们大多都在这里办过卡吧……

 

在平大并校的最后那年暑假,师范学院支教服务队的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你们曾经在辉县高庄乡村子里给小学生们补课的一幕?而今那些跟你们合影、受教于你们指导过的孩子们都大学毕业了吧,而你们又身在何方?

 

那辆写着16的公交车,迎来了谁的往昔?丰盈了谁的华年?又送离了谁的牵挂?


怀天下,求真知。那个解开你朦朦然立世谜题、浇灌你漫漫乎人生意义的校园已然不在。

 

今日,你们于祖国的四面八方长身而立,为它吟唱这心里的曲:

 

以我学子无悔念,伴君走万里。以我学子仁勇意,铸君浩然基。以我学子似水情,送君春风起。愿蝶化而来的新校园: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资料来源】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长垣:长河“垣”生态 “垣”兴文明城

最早“进京”演出的豫剧团在新乡

百泉农专:心济苍生 粮安天下

总  监 制:韩卫军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