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稿件处理大揭秘 | 柳叶刀中国团队伦敦行之二
2019年1月,柳叶刀中国团队受邀赴伦敦参加一年一度的柳叶刀年会,并在总部办公室工作了一周时间。在此期间,我们近距离体会了《柳叶刀》认真严谨又敢于打破常规的企业文化、确保发表高质量水平文章幕后团队的努力,并真切感受到管理层及编辑们对中国的重视。我们记录下在此期间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柳叶刀中国团队伦敦行”系列,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希望通过中国视角来展现一个您所不知道的柳叶刀。
2019年1月10日 伦敦 晴
每周四是柳叶刀伦敦办公室的编辑们最繁忙的一天,因为很多重要的编辑内部讨论会都安排在这一天。 今天我总共参加了五个会议,其中前三个会议格外重要:中国策略讨论会、社论选题会以及编辑审稿会。
早上10点的会议是一个专门围绕中国展开的策略讨论会,这对我们中国团队来说意义非常。包括主编Richard Horton和高级执行主编Bill Summerskill等在内的《柳叶刀》核心成员和中国团队一起,讨论柳叶刀家族(包括主刊和子刊)如何共同支持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如何增进与中国的合作,以助力实现 “健康中国2030” 的宏伟目标。 会议讨论了很多重要议题,相信2019年《柳叶刀》和中国同道的交融将更加紧密。
之后11:30是每周例行的leader meeting,这个会议主要讨论接下来一周出版的《柳叶刀》主刊前三篇社论文章的话题。《柳叶刀》前三篇社论的作者署名均为The Lancet,其实作者都是《柳叶刀》的编辑们。之所以称为leaders,是因为这三篇文章会出现在每期的开头,引出这个期刊后面的内容,对当期内容有定性和定调的作用。
Leader Meeting讨论中
每个参会编辑都会从当周或者下周有可能发生的重要医学事件中选择两个重要的话题在会上提出来,然后十多个编辑对此进行讨论,最后分别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三个方向选出最强的三个话题,让当期值班编辑就这些话题进行写作。一般写作的时间只有周末短短两天,周一就需要在团队内部讨论并修改写作内容,周二定稿。《柳叶刀》的社论有时针砭时弊,有时介绍当期的重要内容。比如,在中国专刊出版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配合撰写相关社论,从编辑的角度介绍整本期刊的内容和发展过程。总之,社论代表的是《柳叶刀》编辑部的声音和对医学事件的态度。
自从我于2010年加入《柳叶刀》以来,也完成了上百篇英文社论的写作。因为必须用英文思考并写作,而且时间短、任务重,需要在周末阅读并整理大量相关文献,还要用英文表达出能够代表《柳叶刀》的深刻见解和意见,我对国人在非母语的环境下用英文写作的艰辛感同身受,但同时也相信:只要付诸努力,即使是非英文母语的人,一样能写好英文文章!因为首先决定医学科学文章灵魂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创新的理念。就像《柳叶刀》审稿,首先衡量的是文章的创新性和方法学的强弱,不会仅仅因为文章的语言水平不足而拒稿。
下午2点又开始另一轮的重要编辑审稿会,我们称之为manuscript meeting,也常常把这个会议比喻成医生的“大查房”。这个会议非常关键,将决定每篇入围文章的去留,所以《柳叶刀》主编Richard Horton、高层编辑和子刊的编辑们全都会到场参加。因为《柳叶刀》家族不断扩充,我们的大会议室现在都快坐不下了。
Manuscript Meeting审稿讨论中。随着柳叶刀家族不断扩充,我们的大会议室现在都快坐不下了。
首先,由稿件的“管床医生”就是各位责任编辑汇报自己所负责的稿件基本内容,包括稿件的优缺点、外部审稿人的意见和之前编辑讨论会的意见等,类似汇报病人的病史和各种检验结果。然后,由参会编辑各抒己见,讨论这篇文章的去留。其实在这个会议之前,编辑同事们已经通过在线网络审稿系统研读过其他编辑负责的文章,并已经在系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所以大家都是有备而来。虽然有时大家还会在会议上激烈争论,但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保证文章的高质量,选择最好的文章呈现给《柳叶刀》的读者。
在审稿会上决定稿件去留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过程。首先由编辑们投票,然后汇总到主编Richard Horton那里,最终决定文章的去留。有时候,会议上被《柳叶刀》主刊拒掉的稿件可能会被子刊考虑,这也是要求所有编辑尽可能出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也给了文章更多被考虑的机会。 所以投给《柳叶刀》的文章其实有好几个机会,除了被《柳叶刀》主刊考虑,还可能被《柳叶刀》家族的子刊们考虑。因为《柳叶刀》的子刊跟主刊一脉相承,又是和主刊一起审稿,所以很多子刊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都是影响力极其高的期刊。
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一个误区是:文章去留的最终决定并非是外审意见,而是编辑审稿会的讨论结果。有时候即使外审意见积极,编辑讨论会也会根据当时当地的因素考虑,甚至可能拒稿。我除了汇报亚洲区尤其是中国的重要研究进展之外,还会关注其他编辑或者是子刊的中国文章,为他们的文章提供来自中国的意见和想法。不过,遗憾的是,在此次伦敦的会议中,没有任何与中国有关的文章进入最后一轮的选拔讨论。所以,虽然感觉中国研究存在巨大潜力,但从研究质量而言,依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会议(leader meeting 和manuscript meeting)都是向公众开放的。每次会议我们都有两个来自于外部单位(包括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参与者旁听,这既体现了《柳叶刀》评选文章的公开透明性,也能吸纳外面学者更多的意见和建议,还能和编辑同事们互相切磋技艺,讨论学术增强教育,所以参与这两个会议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在此,也鼓励咱们中国学者有机会到伦敦的时候,参与我们的稿件讨论会,带来更多的中国声音。
伦敦此行,倍感亲切和责任重大。我们中国团队背负着双重责任:一方面需要努力把中国最优秀的研究通过《柳叶刀》这个平台向全球的同道推广,让中国的声音在全球再大些、再有力些;另一方面,需要向中国的研究同道们讲解柳叶刀的故事,让大家更了解柳叶刀的理念,有的放矢的投稿,加强合作。
随着中国团队的日臻成熟和伦敦团队的紧密合作,相信2019年我们会有更多的幕后精彩故事跟大家分享。END
推荐阅读
柳叶刀对中国“情有独钟” | 柳叶刀中国团队伦敦行之一
在《柳叶刀》编辑部的一天
如何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