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研究:物质滥用、物质依赖以及人格障碍患者的自伤风险最高

柳叶刀 柳叶刀TheLancet 2022-04-26

《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今日在线发表一篇来自香港大学的研究,研究证明自伤风险的增加与七种精神障碍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其中物质滥用、物质依赖以及人格障碍患者的自伤风险最高。因此,需要加强精神障碍防治管理中的预防措施。研究中与精神疾病有关的负面结局将有助于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升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并为中国农村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城市中患有精神障碍的中国人群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柳叶刀官方微信公众号特别采访作者团队,对本研究进行深度解读。

作者介绍

罗昊(Dr. Hao Luo)是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计算机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伦敦大学学院药学院荣誉研究员。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健康与精神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高级统计模型,为公共政策和医疗决策提供量化依据;目前的主要研究项目包括老年自杀高风险个案的早期发现,以及基于机器学习使用电子健康记录中的认知足迹预测认知障碍症等。作为interRAI国际组织的成员,她还致力于促进标准化健康评估与管理工具在中国长期照护体系和社区卫生体系中的应用。

柴懿(Yi CHAI)是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系的博士研究生,师从罗昊博士和叶兆辉(Paul S.F. Yip)教授,硕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自杀和自残的预测及预防,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大数据分析。


  作者采访  
 
《柳叶刀-精神病学》:英国此前做过一项极具可比性的研究,发现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最能预测自伤行为,其他具有预测性的障碍依次为酒精滥用、焦虑障碍及其他神经症性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物质滥用。在香港进行的这项研究表明,物质滥用、物质依赖以及人格障碍患者的自伤风险最高。您认为这两项研究的结果为何不同,是基因、文化或环境因素导致结果出现差异吗?
 
仅根据现有证据,我们很难得出与两项研究结果差异性成因相关的任何结论。无论是香港还是英国的研究,都只使用了精神障碍确诊日期和自伤行为的首次记录来估计自伤风险。实际上,在最长至十年的追踪期内,与临床实践和精神卫生政策相关的治疗、用药或其他干预行为都有可能发挥作用,影响后续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然而,我们现有的数据集中并不包含患者在确诊精神障碍与自伤行为首次记录时间这两个时间点之间接受治疗和服药的信息。

此外,本研究中精神障碍的七个类别的分类相对宽泛。举例来说,物质滥用包括多种具体诊断,如药物戒断、药物依赖、阿片类物质滥用、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物滥用等。各种药物滥用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可能存在差异,继而影响与之相关的自伤风险。

本研究是我们一系列自伤研究的开始。为了更好地了解自伤行为的相关因素,我们正在检索一组最新的物质滥用患者的详细临床病例记录,包括具体诊断、治疗程序和处方信息等。我们希望,这项新研究的发现将帮助我们解释各国之间的差异。
 
《柳叶刀-精神病学》:本研究的受试群体主要是城市居民,那么在您看来,该研究结果将如何指导中国农村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城市的中国汉族人群的研究和政策?
 
此研究的一个重要启示在于,基于精神健康障碍的严重负面结局,我们需要加强精神障碍防治管理中的干预措施。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精神疾病往往存在强烈的病耻感,通常刻板地认为这些患者是危险的,其行为不可预知。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农村,几乎有40%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Ran等,2019)。由于病耻感、文化适应压力、相同文化背景的医生稀缺以及对疾病知晓率不高等因素,居住在西方国家的中国移民同样出现接受精神健康服务不足的情况。我们相信,研究所示的那些与精神疾病有关的负面结局将有助于倡导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升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并为中国农村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患有精神障碍的中国人群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Ran, M. S., Weng, X.,Liu, Y. J., Zhang, T. M., Yu, Y. H., Peng, M. M., ... & Zhang, T. (2019). Changes in treatment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rural China, 1994–2015. BJPsych open, 5(2).
 
《柳叶刀-精神病学》:本研究对政策有何启示?能否真正带来改变?将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实践还需要采取哪些步骤?
 
这项研究概述了与各类精神障碍相对应的不同自伤风险。这表明,除了要一如既往地关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应该增加对物质滥用或依赖以及人格障碍患者的关注。如果说我们的研究会即刻改变当前的政策或临床实践还为时过早。但我们相信,该研究结果能够鼓励未来更多的研究利用疾病队列更加系统而详细地研究自伤风险的相关因素。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我们即使对罕见病例也可能获得足够大的样本,进而有足够的把握度发现那些小到中等效应量的因素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更好地理解临床诊断、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设计有效且有针对性的自伤预防策略至关重要。为了将这些发现转化为临床实践,我们需要与决策者、卫生专业人员以及患者密切合作,设计并严格测试干预策略。END

相关评论


推荐阅读


柳叶刀:保护中国医生


医生的困境: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成长之痛”


中国医改:一份独立的评估


《柳叶刀-中国医疗研究》专刊:欢迎投稿!


柳叶刀首届“威克利-伍连德奖”获奖文章:给父亲的一封信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柳叶刀-精神病学》更多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