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总编Dr Richard Horton邀请您参加这场国际对话!
尊敬的嘉宾,
我很高兴邀请您参加将于2020年11月24日至25日举办的“2020第六届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
在这个对人类健康来说非常艰难的时刻,我们汇聚在一起。一年前,我们还完全不知道这种冠状病毒的存在,而目前它已经夺走了我们脆弱星球上超过120万人的生命。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新冠疫情仍在肆虐。社会受到威胁,经济受到强烈打击。在这样的时刻,保护和加强我们之间的团结合作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加强合作,才能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健康困境。
我们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合作正是这种团结的体现,这是一次中国顶级的医学科学机构和致力于促进健康权力、健康公平和社会公正的科学期刊之间的合作。在《柳叶刀》(The Lancet),我们相信科学的力量有助于加快实现高质量的全民健康覆盖;我们相信科学可以成为社会行动的重要催化剂,能够推动改善我们的社会福祉。当全球正努力控制这场大流行的时候,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柳叶刀的合作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机会,学习中国医生和中国科学家成功遏制新冠的经验。我们希望此次国际间对话能给当前阴霾笼罩的世界带来亟需的希望。
会议为期两天,您可以在“2020第六届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的官方网站上免费注册(识别文中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可立即注册)。
会议日程中包含了来自全世界的杰出专家:
曹彬,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梁卓伟,香港大学
Holger Jens Schünemann,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
Jeffrey Sachs,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乔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冯录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Roy Anderson,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Till Bärnighausen,德国海德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
寸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叶志敏,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
翟振国,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刘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
我真诚地邀请您加入我们。
Richard Horton
The Lancet
特邀嘉宾
王辰 院校长/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Dr Richard Horton
《柳叶刀》系列期刊总编
王健伟 副院校长/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主持人
刘远立 执行院长/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
王辉
《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
演讲嘉宾
嘉宾顺序根据名首字母排列,排名不分先后,请以大会官网最终发布为准。
曹彬 副院长/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
曹彬,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现为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副主编、EBioMedicine顾问编委、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ISIRV)抗病毒小组(AVG)委员。在武汉援助期间,报告了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和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他还领导了中国抗病毒临床试验,包括瑞德西韦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Gabriel Leung (梁卓伟)教授
香港大学
梁卓伟教授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第四十任院长 (2013起)、施玉荣伉俪基金教授席(民众健康)教授及公共卫生医学讲座教授。他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并获特区政府颁发金紫荆星章,表扬其在维护及促进公众健康的领域贡献卓著。他的研究阐释了流行病学的三种新型传染病病毒,即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2013年的甲型流感H7N9及最近的2019冠状病毒病 (COVID-19)。
Holger Schünemann 教授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
Holger Schünemann教授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健康研究方法、证据、影响系和医学系的终身教授。他帮助重新拟定了从临床医学到公共卫生的指南制定方法,并在方法和实践上为知识综合研究作出了贡献。Schünemann教授共发表700余篇刊物,是历史上被引用最多的1000名科学家之一。他曾在世卫组织、欧盟委员会、卫生部及其他政府组织和专业协会的指导性专家组担任顾问和主席。
Jeffrey Sachs 教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Jeffrey D. Sachs教授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学教授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他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任和联合国宽带发展委员会委员。Sachs曾两次入选《时代》杂志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界领袖,并被《经济学人》评为在世最具影响力的前三位经济学家。同时他是公共卫生和流行病方面的专家,在过去的20年里,他曾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最高级别提供过建议。
乔杰 院长/院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乔杰,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作为我国生殖医学领军人物,乔杰多年来不断探索疑难疾病诊疗、出生缺陷防治新方法,守护妇儿全生命周期健康。作为第一或责任作者在NEJM、Lancet、Cell、Nature等顶尖杂志发表多篇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一等奖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冯录召 执行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冯录召,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副院长。主要从事流感、人感染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政策和防控策略研究。共发表中英文论文1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2020年入选“中国好医生”抗疫特别人物。
寸韡 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寸韡,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发明了双液相纯化低热原细菌荚膜多糖技术,基于该技术研发的两个疫苗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他的研究团队目前主要从事于丙型肝炎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发工作。
Roy Anderson 爵士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Roy M Anderson爵士是英国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目前担任世卫组织“被忽视的热带病计划”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同时是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全球卫生挑战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盖茨基金会资助的血吸虫病控制倡议(SCI)咨询委员会主席。他通过数学模型模拟疾病的传播,如新变种克雅氏病和艾滋病。
Till Bärnighausen 教授
德国海德堡大学
Till Bärnighausen教授是海德堡全球健康研究所(HIGH)、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和大学医院的院长。他还是海德堡大学的Alexander von Humboldt教授、哈佛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职研究员,以及英国威康信托基金五个全球项目之一、南非非洲健康研究所(Africa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的高级教员。Bärnighausen教授的研究重点是发现问题、设计和测试新的人口健康干预措施,并确定干预措施对人口健康、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Winnie Yip(叶志敏)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
叶志敏博士现任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经济学教授、哈佛中国健康合作项目 (Harvard China Health Partnership)教授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代理主任。她从1995年开始研究中国的卫生体制,其研究以通过社会实验的方式,探索如何整合筹资、支付制度、组织、治理以及科技的卫生体制改革,为人群提供可负担、公平和高质量的服务。叶教授主持的哈佛中国健康合作项目包括十多所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合作研究中国卫生体制。
翟振国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
翟振国,中日医院呼吸中心、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学术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致力于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组织管理全国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协作组,推广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
刘忠 副所长/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输血研究所
刘忠,博士,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德国洪堡大学医学院。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不良反应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与健康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医学系执行主任,《中国输血杂志》主编。研究方向为输血医学、血液安全、血液保存。
关于柳叶刀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是致力于用医学研究改善生活的世界一流期刊之一。柳叶刀旗下共22本期刊,包括《柳叶刀》周刊及多本专业学术月刊,其中2020年新创刊《柳叶刀-微生物》、《柳叶刀-老龄健康》、《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和《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目前,柳叶刀在伦敦、纽约和北京分别设有办公室。柳叶刀坚持独特的标准,即对科学严谨性的要求决不妥协,为研究人群服务的承诺坚定不移;秉持核心理念,即医学必须服务社会,知识必定改变社会,用最好的科学创造更好的生活。
关于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作为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院校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引领我国医学科技教育发展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为我国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院校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23个研究所(院、基地)、6家医院、8所学院、80个院外研发机构,集医教研防产为一体的国家医学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院校制定了“承启文化,健全体系,创新机制,拓展资源”的工作方略。在国内率先实施“4+4”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开创卓越护理人才“4+2”本硕贯通培养改革试验班;实施医学院校准聘长聘(Tenure-Track)教职聘任改革;启动全球杰出人才招聘;深化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以研究院(研究所)、研究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单元为主体的开放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深化与国内外重点机构的协同合作。将院校打造成为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特别是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先进思想源和强劲动力源,为我国人民健康、医学科学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往届会议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大会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