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疫情对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的影响 |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5月刊精选

柳叶刀 柳叶刀TheLancet 2022-04-26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全新的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已被“Web of Science |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收录。


识别二维码阅读《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5月刊




论文精选


1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两剂和三剂接种计划的免疫原性:一项开放、随机、对照试验



本研究是对中国一家疫苗企业生产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估,分别按照三剂次和两剂次接种程序进行疫苗接种。本研究是一项开放、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在山东省16个预防接种门诊开展。研究对象被随机分配到三剂次组(分别在2、3和4月龄接种1剂sIPV)或两剂次组(分别在4月龄和8-11月龄接种1剂sIPV)。每组均分别在接种第一剂sIPV前和最后一剂sIPV后1个月各采集1次血标本,检测血清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中和抗体。


本研究共入组560名婴儿,其中536人(95.7%)按照方案要求完成了研究。结果显示,接种最后1剂sIPV后1个月,两组中脊髓灰质炎病毒三种血清型的血清阳性率均>98%,2剂次组和3剂次组的血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接种最后1剂sIPV后1个月,两组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的中位数滴度均较高(所有血清型均>1:768),但2剂次组比3剂次组更高且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1)。


本研究表明,在4月龄、8-11月龄分别接种1剂sIPV,在2、3、4月龄分别接种1剂sIPV,2种接种程序均可对脊髓灰质炎产生血清学保护。结果显示脊髓灰质炎的中位中和抗体滴度在两组中总体均较高,且与接种剂次数相比,接种间隔与抗体滴度的相关性更大,接种间隔较长的2剂次组比接种间隔较短的3剂次组的抗体滴度更高。但3剂次组可比2剂次组提供更早的保护。建议在实现消灭脊灰之后的阶段仅计划使用IPV接种程序的国家可以考虑选择2剂次的接种程序,在达到相同免疫原性效果的同时,可节约IPV的使用量。


2

澳大利亚移民肺结核疾病进展情况:全国筛查结局



即使是低发病率国家,也几乎不能实现到2035年消灭肺结核的宏伟目标。澳大利亚是高收入国家,肺结核负担很低,且主要集中在移民中。作为澳大利亚移民计划的一部分,永久签证、过渡签证、人道主义签证和部分临时签证申请人都将接受肺结核筛查。


我们统计了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岸和离岸的澳大利亚签证申请人中所有形式的活动性肺结核和细菌学确诊肺结核的患病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签证申请人主要是来自亚洲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在2,381,217名申请人中,确诊1,263例活动性肺结核,包括852例细菌学确诊肺结核。肺结核总患病率为0.53‰,相当于每1,887名被筛查的申请人中就有一人确诊。肺结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人道主义签证申请人和曾经接受过肺结核治疗的人中更高,尽管大多数病例是发生在没有这些危险因素的申请人中。在一些国家,按原籍国划分的肺结核患病率与世卫组织的估计结果近似,但在其他国家则低得多。对于几个代表性强的原籍国来说,与早期的比较研究相比,患病率似乎有所下降。


澳大利亚签证申请人中的肺结核患病率以及由此对澳大利亚社会造成的风险似乎正在下降,并且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支持境外肺结核控制项目和预防干预措施将对减轻境内肺结核疾病负担带来极大影响。


3

缅甸消除丙型肝炎进展情况:建立效果、成本、成本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模型



缅甸已经制定了国家丙型肝炎(HCV)目标,以期到2030年达到50%确诊率和50%治疗率的目标。世卫组织制定的附加目标是到2030年丙型肝炎发病率减少80%、死亡率减少65%。我们旨在评估实现这些目标的效果、成本、成本效果和净收益。


我们对缅甸15个行政区域的丙肝传播、疾病进展和医疗等级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校准。从仰光的一个社区检测和治疗项目中收集了成本数据。对2020-2030年的三种情境进行了预测:(1)基线(目前的检测/治疗水平);检测/治疗规模扩大到足以实现(2)国家战略目标;以及(3)世卫组织目标。


如果不扩大治疗规模,预计2020-2030年间缅甸将出现33.3万例丙肝新发感染和9.7万例由丙肝导致的死亡,由此造成的疾病直接成本(检测、治疗、疾病管理)将达到1亿美元,生产力损失将达到104亿美元。在该模型中,年治疗5.5万例将能够达到国家战略目标,并在2020-2030年间累计预防4万例新发感染(12%)和2.5万例由丙肝导致的死亡(25%)。据估计,这项措施的直接成本将达到1.89亿美元(与不扩大治疗规模相比,每减少一个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的成本为243美元),但生产力损失只有98亿美元。从社会角度来看,到2024年该措施是可以节约成本的,预计到2030年净收益将达到5.53亿美元。总的来说,达到世卫组织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扩大治疗规模,并增加直接成本的投入,但同时会带来更大的长期效益。


目前缅甸的丙肝检测和治疗水平不足以达到国家战略目标。在缅甸扩大丙肝检测和治疗规模以达到国家战略目标,将能够带来显著的健康和经济效益。


4

艾拉莫德治疗中国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全国性的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治疗受基因、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临床表现和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异质性。尽管RA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临床试验中,仍然有约40%的RA患者治疗未达标,RA的低缓解率和高经济负担仍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难题。艾拉莫德 (Iguratimod, IGU) 是一种新型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 DMARD) ,价格低廉,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中国和日本获批用于治疗RA。中国作为西太平洋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有必要在真实临床实践中开展针对IGU的大规模患者研究。我们的研究为RA患者确认了新选择,这将有益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水平。


这是一项在全中国开展的基于IGU的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合格受试者为18~85岁伴或不伴多种并发症(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成年RA患者。入组时接受稳定剂量DMARDs治疗至少12周,或未接受过DMARDs治疗。本研究采用二阶段设计。在第一阶段(前12周),所有患者在背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GU 25 mg bid(如患者无背景治疗,则使用IGU 25 mg bid单药)。在第二阶段(后12周),研究者根据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调整除IGU以外的其他RA治疗药物。主要终点是达到美国风湿病学会20%反应标准及24周内的不良事件。次要终点是第24周的ACR50和ACR70, 以及DAS28和健康评估问卷12周和24周较基线的变化。该试验在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注册号为NCT01554917.


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共纳入1,759例受试者,其中81.5% (1,433/1,759) 的受试者完成研究。共1,597例患者纳入全分析集进行疗效评定,1,751例患者纳入安全性分析集。71.9% (1,148/1,597)的患者在24周达到了主要终点(ACR20反应),51.7% (906/1,751)的患者至少发生了1起AE。临床显著AE(≥3级)的发生率为3.4%(3级54例,4级6例),与IGU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SAEs)为0.7%(13/1,751)。最常见的临床AE为感染(0.6%,10/1,751)、腹部不适(0.9%, 9/1,751,含胃溃疡0.2%, 3/1,751)、骨折(0.4%,7/1,751)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升高(0.2%, 3/1751)。第24周,次要终点ACR50和ACR70的反应率分别为47.4%(757/1,597)和24.0%(384/1,597)。12周和24周的DAS28分别为4.11±1.27和3.75±1.32,与基线相比分别显著降低-1.40±1.10 (P<0.001)和-1.75±1.26 (P<0.001)。与基线相比,第12周和24周的HAQ变化分别为-7.4±9.18 (P<0.001)和-8.5±9.97 (P<0.001)。分层分析显示,病程较短及男性患者的IGU疗效似乎更好。老年患者(≥65岁)对比年轻患者(<65岁),IGU单药治疗对比IGU联合其他DMARDs治疗之间未见ACR20/50/70反应上的统计学差异。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老年患者骨折(1.1% vs 0.5%; P=0.64)和感染(8.7% vs 7.9%; P=0·69)的发生率在数值上更高。


我们的结果证实,作为一种新型DMARD,单药或联合IGU治疗RA患者均具有治疗效益和安全性。


5

新冠大流行对新西兰(一个致力于消除新冠的国家)癌症诊断和医疗可及性的影响



新冠大流行已经严重扰乱了全球的癌症相关医疗服务。新西兰已经采取了消除新冠的策略,以期减少(不是消除)这次新冠大流行造成的混乱。在大流行早期,新西兰国家癌症控制机构就开始对医疗服务可及性进行监测和报告,为国家和地区决策提供信息。在本文中,我们使用了高质量的全国性数据来描述新西兰在应对新冠大流行过程中的癌症登记、诊断和治疗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自2018-2020年国家统计,包括癌症挂号、住院和门诊信息。本研究提取了癌症挂号、诊断检测(胃肠道内窥镜检查)、手术(结直肠、肺和前列腺手术)、肿瘤内科就诊(首次专家预约[FSAs]和静脉化疗就诊)以及肿瘤放射科就诊(FSAs和超高压放疗就诊)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按种族(土著毛利人、太平洋岛国裔、非毛利人/太平洋岛国裔)分层。


与2018-2019年相比,2020年3-4月新西兰全国停工期间,癌症挂号率下降了40%,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上升到停工前的水平。虽然内窥镜检查数量急剧下降,但到8月份又达到了停工前的水平。新冠大流行对癌症手术和肿瘤内科的影响很小,但年初至今,放疗人次已降低了8%。除肺癌外,没有证据表明新冠加剧了种族群体之间现有的医疗可及性不平等问题。


在新西兰,新冠大流行对癌症护理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新西兰的经验可以让其他机构或组织了解到,在一个积极追求消除新冠的国家里新冠大流行对癌症相关医疗服务的影响。


6

新冠疫情对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的影响:干扰和解决方案



关于新冠疫情对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SEAR/WPR)常规免疫接种的干扰的数据一直很稀缺。本研究旨在按国家、抗原和部门(公立或私营)量化截至2020年6月1日新冠疫情对常规疫苗接种的影响,并确定干扰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来自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19个国家的赛诺菲巴斯德团队根据销售数据、政府报告和与医生的定期交流,完成了一份结构化问卷,报告了新冠疫情对每个国家13-19种常规抗原接种的干扰情况。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对干扰原因进行了排序,并使用修改后的公共卫生最佳实践框架对解决方案进行了评估。


95%(18/19)的国家报告了疫苗接种受到干扰。当按国家分层时,中位数为91%(四分位间距为77%-94%)的抗原受到影响。婴儿期和学龄段的疫苗接种受到的影响最大。公立和私营医疗机构都受到了干扰。到2020年6月1日,39%的受影响抗原的接种率还没有恢复过来。害怕感染、活动/出行受限和医疗服务可及性不足是最常见的原因。得分最高的解决方案包括将疫苗接种人群与身体不适的病人分开、非传统的疫苗接种场所、虚拟参与以及社交媒体宣传。这些解决方案中许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新冠对常规疫苗接种的干扰比之前报告的更为普遍。我们确定了可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实施的适应性解决方案。政府和私营医疗机构需要紧急行动起来,提高疫苗覆盖率,并为未来的大流行做准备,以避免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复燃。END


Cover image by Adrian Heke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阅读



新冠大流行对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4月刊精选



湖北武汉和其他6个所选省份的抗体血清阳性率的评估 |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3月刊精选



中国辅助生殖技术与出生缺陷队列研究 |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2月刊精选



中国西部农村地区产前筛查试点评估 |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1月刊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更多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