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姥姥语录》③ | 嫁给姥爷后,她一辈子都没换发型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江徐
昨天,我们品读的是倪萍的童年往事,那是一段三里长的乡野之路,是山崖上的一串野草莓,是姥姥院子里的大碗花与屋顶上的婆婆丁。真正扣人心扉的内容,是蕴藏在花草背后的人间真情。
平凡却充满生活智慧的姥姥,平日有哪些奇思妙语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姥姥的大辫子
《姥姥语录》这本书里面,除了倪萍的文章,还有她的画作,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娓娓道说着姥姥的人生故事。
有一张画作上,画着一个小人儿,两三点落笔,化作眉目,稀疏的刘海,长长的麻花辫,手脚是写意的,灵魂却是分明的。人儿下面有一段文字:
“姥姥说她年轻的时候也是两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打从嫁给姥爷之后就梳成了纂儿。此后一辈子再也没换过发型。一个女人一生只是一个样子,姥姥似乎很知足。”
知足常乐的姥姥,为儿女子孙铸造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到老仍有一颗风趣机智的心。
姥姥不识字,没有学历,说出的话却是逗趣又生动。比如,倪萍拿出一些画作让她评价,对于没有神采的鸡鸭鹅,她说感觉“都吃药了”,对于缺乏动感的花草,她又说“这都没有根”。
这种评价启发了倪萍的绘画灵感:可以不像,一定要有生命。
有一次,倪萍跟姥姥开玩笑说,作为女人,一辈子没穿过裙子,实在是遗憾。
没想到姥姥回了一句:“围裙也是裙子。”让人感觉好笑又心酸。
在姥姥面前,倪萍有时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有一次,她在纸上画了裙子,然后逗姥姥:“这是给你新买的裙子,穿上试试。”
姥姥也如顽童般配合着倪萍,过段时间,她对倪萍说道:“那条裙子穿旧了,再给我画一条新的。”
人只要有一颗豁达幽默的心,再艰苦的日子,也能活出欢乐。有一次,倪萍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画,把姥姥的辫子从门口一直画到院子里,就像蜿蜒向前的河流。
姥姥进进出出,每次都会踮起小脚小心翼翼绕过“河流”,还煞有其事地说道:“别湿了俺的鞋”。如果院子里的鸡鸭鹅从“辫子”上走,她立马轰赶,同时说道:“别踩到我的辫子!”
这是一位富有童心的老人配合孩子的假戏真做,也是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智者的苦中作乐。
姥姥认识的作家
姥姥不认识字,却喜欢字。她说,不认字,闷得慌。
倪萍不忍心让姥姥闷得慌,便常常给姥姥念书。通过念书听书,不认字的姥姥知道了好些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和人生。
张洁的《母亲的厨房》一上市,倪萍就买回来念给姥姥听。听完后,姥姥觉得写书并不是多难的事,无非“就是过日子那点油盐酱醋,烙个油饼炒个菜。”
之后,姥姥又让倪萍念张洁的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她是一位专注的听众,情感随着作者的笔触起伏跌宕,还常常因为故事的悲欢离合而落泪。只因为她对书中所写的艰苦岁月、失去至亲的悲恸能够感同身受。
因为这两本书,姥姥惦挂起素不相识的张洁母女俩。有一次,乡下亲戚送来新蒸的馒头,姥姥强烈建议倪萍给张洁送去几只。
在姥姥观念中,“人和人之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爱,这种爱铺设在亲情、友情之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温暖,是一种自然的相互帮助、相互给予,是人性里最天然的东西。”
听了《我与地坛》,姥姥又牵挂起史铁生,她不单单舍不得这个“一下就倒下再也站不起来的孩子”,也叹息这个孩子的四十来岁就去世的母亲。
因为牵挂,更因为疼惜,姥姥预言史铁生能够长寿。
遗憾的是,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最终年纪轻轻却因突发脑溢血逝世,六十岁还不到。
姥姥还通过听书认识了贾平凹。在她眼里,能写会画的人,都是有能耐的,尤其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文人,格外了不起。
因此,“灯也没有,桌子也没有,连张写字的纸都没有,还能写出书”的农村娃贾平凹,在姥姥眼里简直成了神。
姥姥还喜欢莫言,觉得他跟自己村里的人长一个样。除了这一层长相上的亲切感,主要是因为莫言作品中描写的贫穷、饥饿、苦难,能够触动她岁月历程中最深刻的记忆。听过莫言的书之后,姥姥给出一个评价:实在。“净说大实话,说的你听一遍就记住了。”
苦难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让人沉沦于幽暗,也可能赐予人向上攀爬的力量。曾经尝尽苦难的滋味,所以发愤图强,立志出人头地。看到这样的人,姥姥由衷感到佩服。
“人哪,不敢穷;社会啊,不敢乱。社会一乱人就穷了,人一穷社会就更乱了。”姥姥不认字,对天下之道却看得一清二楚。
倪萍在家时常看陈丹青的书,姥姥跟着看书里的画。她觉得陈丹青这人长得利利落落、清清爽爽,“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长得一点儿也不糊涂。眼睛瞪得那么大,一粒沙子都进不去。”
倪萍念上陈丹青一段文字,姥姥便觉得,这是一个有数的人。“这路人都是刀子嘴豆腐心,说话有的时候像咬人一口。”
姥姥还喜欢赛珍珠的书,她认为这个外国女人的“根、叶、花都是外国的,可是埋在中国的地上,喝着这里的水,吃着这里的肥,长着长着就成了这里的花”。
还有萧红小说中的故事,姥姥听来也倍感熟悉。她说:“这个闺女真会写,干脆利落,一听你就再也忘不掉了。”
姥姥爱听书,对倪萍而言是一个动力。为了给姥姥念书,她比以往更爱阅读。
姥姥是倪萍的老师
倪萍说,有时候简直怀疑到底是姥姥没念过书,还是自己没念过书。因为在做人方面,姥姥堪称她的老师。
有一次,姥姥看了倪萍主持的节目,毫不留情地指出不足,又建议她要“说人话”。
在几十年的主持生涯中,倪萍始终将姥姥的教诲放在脑海。她要求自己把心放平,把语言打碎,用最直接的方式把话说出来。除此之外,念了一些书,知道一些事,并不需要拿出来显摆。
关于说话,姥姥鼓励倪萍:“用心看着人,用心和人说话。别觉得自己比人家高,也别怕自己比人家矮。”
这种真诚自信、不卑不亢的的交流态度,难道不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么?
有一次,倪萍带姥姥坐出租车。司机说什么也不收钱,觉得能为倪萍服务一次感到高兴。为十几块钱的车费,双方推来让去。
最后,姥姥把钱塞到司机手中,然后说道:“你这个同志,这是你的工作,哪好不收钱?要是上你家吃顿饭,你要钱俺也不给。工作是工作,你还得交单位,还得买汽油,你大姐挣钱比你多,你挣个钱不容易……”
从此以后,遇到不收钱的出租车司机,倪萍都会用姥姥这套话,既实在,又管用。
读到这里,我想起序言中所写之事:
有一年,倪萍和白岩松同行,去上海参加一个报刊年庆,两人在飞机上聊起姥姥。白岩松说了这么一句:“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他建议倪萍写一写姥姥,因为大家需要姥姥的那种精神。
结语
今天,我们品读到的是倪萍姥姥的说话技巧,风趣、幽默、实在、真诚。她不识字,却通过听书认识了好些作家。姥姥的智慧言语,对倪萍的事业与生活起着深深的浸染。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图片来源网络。
《倪萍:姥姥语录》② | 好好说话,究竟有多重要?
《倪萍:姥姥语录》① | 如果有来生,我盼着姥姥只爱自己
陈光荣《I Still Lov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