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姥姥语录》⑨ | 吃小亏,能占大便宜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江徐
昨天,我们品读到的是倪萍带着儿子的十年求医路、她如何成为姥姥生命中的“金元宝”,以及拿起画笔抒发对姥姥的思念之情。
一个人,不同的角色担负不同的责任,也会带来不同的痛苦与快乐。关于快乐,倪萍的姥姥又留下哪些语录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快乐别嫌小
苏轼诗言:“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
在倪萍的姥姥那里,秋天的日子,也可以一天当做两天。
因为庄家丰收,秋天是姥姥最忙碌的季节。在倪萍记忆中,那些日子,几乎不见姥姥睡觉。
夜里,家人都躺下休息了,姥姥坐在两口大锅前煮地瓜,她双手左右开弓,东锅续把柴草,西锅拉把风箱,一个人热火朝天地忙碌,炕上的家人被烘得“像壁虎一样紧扒着墙睡。”
只要天晴,姥姥就开始晾晒地瓜干。红瓤、白瓤的地瓜摊在房顶上,远远望去,就像房顶开满了鲜花。待到晒得半干不干,将它们闷进坛子,无需封口,交给秋风自然风干。
临近初冬,坛内的地瓜经过时间的加工与发酵,已经分泌出糖分,看上去就像裹了一层白霜。软中带硬的地瓜干,对于那时的人们而言,是“筋筋道道的美食”。
姥姥从不独享这道美食,她会一包一包分寄给外地的子女儿孙。大家都是吃着姥姥做的地瓜干长大的。甚至倪萍妈妈的朋友,也被姥姥这手艺吸引,吃了不算,还想拿走。
秋日的晴天,挖上来的地瓜需要先洗干净。把地瓜倒进河里,周围用鹅卵石围堵成一个天然水盆,任流水冲一上午,下午去取回便是。
几百斤的地瓜,姥姥一篓一篓地搬运回去,再一只一只地削皮、切条。她忙得不亦乐乎,仿佛晒的是金子。
那段时间,姥姥家的房顶、院子、附近大道上全晒满地瓜片,色彩金黄,尤为壮观。
现在日子宽裕了,姥姥看到地瓜再也不想碰,因为当年吃怕了。姥姥吃怕了的地瓜,却给儿孙辈留下美好记忆。
有时候,别人借钱不还,姥姥不急也不恼,反而乐观地认为——利息在双方心里存着呢。她说自己吃了一辈子小亏,却占了一辈子大便宜。
有时,倪萍对人生感到困惑,周围的人,不管富裕贫困、有权无势,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看起来是快乐的呢?
没有读过书的姥姥告诉她:“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老想着一天一百个快乐,你这一辈子能碰到几个一百的快乐?”
知足常乐的姥姥,觉得自己一辈子未能遇见大幸福,小幸福天天能拥有。
姥姥的储蓄卡
倪萍在书里说,她把姥姥的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过。
因为她明白,人至耋耄,剩下的日子屈指可数。开始挣钱后 ,她就拼命让姥姥过舒适体面的日子。
夏天,从杭州买最贵的苏罗做衬衣;冬天,用上等的丝绸做棉袄。一切努力,都为了弥补年轻时的缺失。
在倪萍心中,姥姥是家里的哲学家,不曾读过书,却比家里读书人活得明白、通透。
有一次,老房子墙根长出一摊小草,舅舅准备拔除,姥姥却阻止了。她的理由是:现在看着不起眼,说不定哪年就开花了。
果然,之后某一年,仿佛一夜之间,这摊小草开出一片小白花。
倪萍好奇地问:怎么也不打个招呼就开了?
姥姥风趣地回答:那是你昨晚睡觉放了一个屁崩开的。
“别小看那些不起眼儿的东西,有时候办大事的说不定就是它。”从一花一草中,姥姥也能悟出处事之道。
她还举一反三,认为教育孩子也该如此,有人早慧,有人晚成,禀赋各异。所以,别催赶着孩子,只能耐着性子等待。
刚解放时,富裕的人家怕被划为地主富农,有一个邻居把十几匹布藏到姥姥家。结果,邻居没事,姥姥被人举报到村委会。她宁可自己挨批受罪,也没有将邻居供出。
那半年当中,姥姥夜夜担惊受怕,生怕有人到家里来翻检。但她认为,既然答应了人家,就不能辜负对方的信任。
后来,姥姥把布匹如数送还。对方为了表示感谢,准备拿出一匹赠予她,姥姥坚决不接受。
几年后的揭发大会上,那位邻居为了表示自己思想进步,也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竟然揭发了姥姥给她藏布的事情。
对这种恩将仇的人,姥姥虽然气愤,最终选择原谅。同村多年,姥姥清楚那并非对方的本性。“不必记恨她,她光恨自己就够受的。”这是姥姥的宽容之心。
每年秋天,苹果熟透,姥姥照旧让孩子给那位邻居家送去一筐。
质朴的姥姥给了倪萍质朴的智慧。这些智慧就像一张储蓄卡,储存了善良、宽容、坚持、给予、吃亏、放弃、感恩、豁达、承受……各种人活着所需要的品格。
长大后的倪萍历事练心,刷起卡来才明白,这是当年贫穷的姥姥,精心为她储蓄的精神财富。
给予是幸福,欠人是受罪
姥姥不但知足常乐,还知恩图报,始终记着帮衬过自己和家人的亲友。
年轻的时候,家里盖房子,上梁那天,来帮忙的邻居有几十人。这么多人,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幸好姥姥会过日子,她早有打算。
大半年之前,姥姥就备下麦子面,碾子磨了半个月,再按面粉按质量分类装好,上等的留着给客人吃。
上梁那天,姥姥蒸了三大锅一百多个馒头。没想到,到了中午停工吃饭时间,前来帮忙的那些邻居都走光了——那时候粮食多金贵啊,大家心里清楚,谁省下这些馒头都不容易。
姥姥被感动了!到了晚上,她挎着篓,挨家挨户去分那些馒头。很多年过去,提及此事,倪萍感叹道:“不光是房梁上上了,姥姥心里的那个梁也上上了啊!”
那五间草房,把姥姥的心永远留在了水门口。
秋天,姥姥除了制作地瓜干,还得摘苹果,家门口有两棵和倪萍母亲同龄的苹果树。白天采摘,晚上分送。
倪萍感到不解,问姥姥为什么要等到天黑之后才去分送。
姥姥告诉她,关系走得近的多送一点,关系走得远的少送一点,欠人情大的多送一点,欠人情小的少送一点。
邻里之间就怕厚此薄彼,本来小筐也很高兴,看到别家得的是大筐,相较之下,心里就不平衡了,说不定好心最终成为坏事。天黑了,大筐小筐就不会看出来。
在姥姥身边耳濡目染,倪萍从小就明白,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懂得感恩。再小的温暖,也积攒在心。“心存感激,心里歉疚,人就不敢张扬,不敢学坏,不会发狠。”
后来,有了经济能力的倪萍得知,一位亲戚的两个女儿生活境况不好。她便按照姥姥心愿,每月寄去一千五百元的生活费,直到她们离开这个世界。
在物质匮乏、甚至吃不饱的年代,有一次倪萍学校放假回水门口,这位亲戚非常慷慨,从自家菜地里摘了一筐黄瓜送来。这筐黄瓜,在姥姥和倪萍心里温暖了许多年。
“人就像种麦子,秋天撒上种子,一直到收成,如果都是大晴天,不下雨不刮风连个阴天也没有,你试试?来年收的麦子都是瘪的。
人啊,啥事都得经历,错儿也得犯才是个真人。”这是姥姥从庄稼活上悟出的生活哲理。
给予是幸福,欠人是受罪。
姥姥的这则人生观,让倪萍受用一生。
结语
今天,我们品读的是姥姥朴素的人生观。善良、宽容、感恩、豁达……种种教人向上的品质,成为倪萍人生路上一张宝贵的精神储蓄卡。
在生活智慧方面,这张卡上又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