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传》⑩ | 旧式婚姻里的寂寞人,安静长眠了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江徐
今天,继续为您阅读乔丽华的作品——《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
昨天我们读到鲁老太太去世后,朱安一个人艰难的生活着。战乱导致物价飞涨,为维持生计,朱安做出了出售鲁迅藏书的计划,幸而被许广平等人及时阻止。其困顿艰难,读来令人心酸。
在生命暮年,她将如何走完寂寞而凄凉的一生?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交代后事
历经八年抗战下的艰苦岁月,加上一生凄凉境遇,古稀之年的朱安难免病入沉疴。
1947年,新年过去没有多久,她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托人给许广平写去一封信,交代自己的后事。
除了安葬事宜,信中主要提到两点:
她希望自己与鲁迅合葬在上海的墓地;自己去世后,老太太与老太爷的事,应按时以金钱接济。
那个时候,她虽然有两位亲侄子,但仍希望由周家人——许广平、周建人、海婴出面料理自己后事。
至死,她仍在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的观念。
许广平收到这封相当于遗嘱的信件时,心情颇为沉重。
她立即给朱安寄去一百万元(当时的币值),安慰她不要灰心丧气,年纪大了,有病自然不舒服,应当一面照常医治,一面做些衣服,冲冲病灾。
与此同时,许广平给北平的委托人写信叮嘱:“丧事从简从俭,以符合鲁迅‘埋掉拉倒’之旨意。”
许广平又想到,朱安必然不能理解鲁迅这种思想,所以这一点不必向她提及。
朱安在写给许广平的最后一封信里说道:“您对我的关照使我终身难忘,您一个人要担负两方面的费用,又值现在生活高涨的时候,是很为难的……”
身为同一个男人的妻子,不管是名分上的,还是事实上的,许广平能够对朱安如此关照、怜悯,朱安对许广平持有这样的信任与感激,都属难能可贵的情意。
临终前,朱安请隔壁傅太太列出了一份衣物清单,逐一注明将某样物件赠予某人。这份清单,囊括了朱安一生的财物,背后藏着她牵挂与感激的亲友。
有关于这份清单,书里是这样写的:
“这份留存到今天的清单,让人多少感到一丝安慰,毕竟,在朱安晚年,作为鲁迅的家属,还是有那么多人热心地照料她,慰藉她的寂寞。
她是一个旧式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在度过了极其痛苦的一生后,心底里还保留着感激和暖意,还希望用她遗留下的衣物和被褥,给活着的人以温暖。”
未能与鲁迅合葬
封建思想让朱安到死都抱有幻想,希望自己和鲁迅葬在一处。
代办后事的亲友清楚,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为了使朱安安心,也只能答应下来,说到时把灵柩暂存浙江义园,有机会再设法南归。
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不知道人死后是否有灵魂,为了能够与死去的亲人团聚,她宁可信其有。
不知道朱安到最后,是否也像祥林嫂一样,思考过灵魂的事,是否也选择相信人死后有灵魂,以补偿此生所受的寂寞与苦难?
生时,一辈子困于旧时婚姻的牢笼,成为封建文化的囚徒;病时,身边没有一个亲切可靠之人,只能在探视的亲友面前念叨鲁迅、许广平与海婴;死后,她想陪伴在大先生身边。
至始至终,她都没有觉悟出一点:
自己和大先生,都是封建婚姻的牺牲者,却不是一路人。
1947年6月29日,朱安走完了她寂寞孤独的人生路,享年69岁。
葬礼由北平的亲友料理,一切从俭,但最起码依照朱安遗愿,请来和尚念经做法事。
考虑到朱安伺奉了婆婆一辈子,旁人觉得,将她安葬在鲁瑞身边或许是最好的归宿。
这也是许广平的想法,但限于现实原因未能办到,最后只得将她安葬于西直门外的保福寺。
孤苦一生的朱安,死后既没有与鲁迅葬于一处,也未能长眠于婆婆身旁。
如果人没有灵魂倒也罢了,如果存在灵魂,实在可哀可叹。
朱安去世后,许广平最关心的是西三条故居内的鲁迅藏书与物品。她委托在北平的亲友对其看管保护,还列了一份物品清单。
书籍箱柜,锅碗瓢盆,藤椅砂锅,林林总总,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件,从侧面记录了它们主人的生命印记。
寂寞的世界里,少了这样一个寂寞的人
朱安去世一个月后,《新民报》登载了一篇关于她的文章,题目为《朱夫人寂寞死去》,“记录下了她走之前的音容笑貌,也留下了时人对她的评论。”
《新民报》的记者称,他们在朱安去世前一天探访了西三条。当时,朱安虽然病得很重,但神智依然清晰。她用绍兴话告诉来访者,“先生的遗物我宁死也不愿变卖,也不愿去移动它,我尽自己的心。”
聊及她与鲁迅的关系,朱安这样说道:“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婚姻角度出发,鲁迅先生尽了自己供养她的义务,却没法勉强自己选择一个不爱的人作为精神伴侣。
对于许广平,她是心存感激的:“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不断寄钱来。物价飞涨,自然是不够的,我只有更苦一点自己,她的确是个好人……”
对于海婴,她是有所盼念的,毕竟在她的思想中,大先生的儿子也就是她的儿子,向记者提及时语气中也许还带着自豪:“海婴很聪明,你知道吗?有机会的话,我愿意看到他。”
可惜,她已经没有机会了。
1924年,鲁迅在北京写下了散文《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二十几年下来,写文章的人已经走远,他当年买下的园子也渐趋荒凉,先生最喜欢的一棵樱花树,后来也被虫蠹了,因而被砍去。
还有鲁迅亲手栽种的一棵杨桃,十年过去,如今,已是亭亭如盖,绿意盈窗。他曾在这样的窗下写下多不朽篇章。
院子和人一样,长期不去打理,多年失修,最终树木枯槁,荒草丛生。
“朱夫人寂寞的活着,又寂寞的死去,寂寞的世界里,少了这样一个寂寞的人。”记者获知朱安去世的消息后,如此感慨。
他们也对她的一生做出评价:
“鲁迅先生原配朱夫人病逝了,她无声息地活了六十九个年头,如今又无声息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确曾做了一件让人钦敬的事,鲁迅死后,任凭穷困怎样地逼迫她,也不忍卖掉鲁迅先生的遗物,当我们凭吊与瞻仰这时代的圣者的遗物时,谁能不感激朱老太太保留这些遗物的苦心呢?”
正如本书作者乔丽华所说,对朱安而言,死也许是彻底的解脱。
从此之后,再没有无望的煎熬,再无需痛苦的呐喊。
作为一个旧式女性,她的存在显得渺小而卑微;作为鲁迅人生一抹中“沉重的阴影”,她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
朱安,这个战乱年代的苦命人,封建文化下的边缘人,旧式婚姻里的寂寞人,最终安静长眠。
生前死后,恰如杜甫的一联诗: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朱安临终前的情况、葬礼安排,以及报刊对她做出的评价。至此,《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已经共读结束了。
人生如书,书中亦有人生,读不同的人物传记,便是在领略不同的生命风景。
这本书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来自:电影《鲁迅》
朱安既是鲁迅的妻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
点个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