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任正非传》① | 生活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作者 | 辛峰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任正非传》。


少年贫困,不忘刻苦学习;军旅生涯,时刻牢记使命;专业至地方企业,力求创新发展;不惑之年自主创业,力排万难,在高科技领域过关斩将,在通信市场攻城略地,一手缔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华为科技王国。          


这个人正是任正非。


《任正非传》以探究事实真相的写实手法,以任正非的人生经历、创业历程为主线,重点讲述了他的独特个性、管理理念、精神追求,以及华为员工的自发性成长,展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现代企业家形象。


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任超华的笔触一起走进任正非的精神世界吧。




任氏家族



任正非的爷爷叫任三和,是浙江浦江县任店村人。


任三和在20岁左右娶妻成家。1910年11月16日,他们第二个儿子出生,起名任木生,字摩逊,意指希望他“揣摩研究”学问和技艺,“不逊于”任何人。


后来,任木生不负父望,考取了北平的一所高校,成为任氏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北平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加入了共青团。


不幸的是,大三这年,他的父亲病故,不久母亲也随之去世。没有了经济来源,任木生只得回老家找工作。


1934年,他到浙江定海水产职业学校任教,一年后转到南京农业职中,担任校领导。在两校期间,他娶妻吴氏,育有一子一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正在南京农业职中任职的任木生为躲避战火,忙把家眷送回浦江乡下。


任木生在大学期间参加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秘密革命活动,所以被国民党特务组织列入黑名单并暗中监视。


就在他把家人送往任店村时,国民党特务对他突然离校返乡产生了怀疑,秘密跟踪而至,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匆忙之中抓错了人。


后来,任木生偷偷南下广东。没想到他这次匆匆离乡,一别竟是50多年,直到1995年,他才找机会回了一趟浦江,了却生前最后心愿。



任木生逃到广州后,不久进了412军工厂,在会计处担任会计。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沦陷,鉴于日军仍有可能继续西进,412军工厂又迁到了贵州桐梓,任木生随厂来到这个偏僻之地。


桐梓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距离重庆陪都不远,由于省外军工、学校、医疗等单位相继迁驻,这里人口众多,商旅大增。


1944年年初,任木生做了一个对自己一生有着重大意义的选择:申请转地方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教书。


他跟相识不久的一位叫程远昭的姑娘一起回到她的老家——安顺镇宁的一个小镇。这一带属于溶岩地貌,享有“中华第一瀑”盛誉的黄果树瀑布就在这里。


小镇的老百姓勤劳善良、淳朴诚挚、热情好客,任木生于是动了在此地安家扎根的念头。他与程远昭经过短暂的相互了解后,二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1944年年初,34岁的任木生与17岁的程远昭喜结良缘。



任木生长得一表人才,又在北平上过大学,才识不凡。程远昭生于农家,勤俭诚实,模样俊俏,他们的结合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可惜两人不得不分居两地,新婚没几天,任木生便独自到上级安排的学校——黔江中学报到。


1944年10月,程远昭临产,任木生匆匆从黔江赶回来守候。10月25日,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孩降生了。


新生命的到来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任木生非常高兴地对妻子说:“我们的长子一定要取个好名字。”


任木生苦思数日,才认真地对妻子说:“我给儿子取名叫正非。正,正确的正;非,是非的非。你看如何?”



“正非?”程远昭说,“这个名字好呀,是不是跟你的名字一样也有别的什么含义呢?”任木生笑而不答。这给后来研究任正非的人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难题。


1946年,任木生的大女儿降生,他给女儿取名叫正离。


实际上,这反映了任木生的一种哲学理念,他给儿女种下了一颗种子:不要被是非善恶误导,别被狭小的自我圈圈套住,生活有无限的可能;不跟随主流,心里要有主流;离开主流,才是推动主流。


这对任正非后来的人生与事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虽苦犹甜的童年



1949年,任木生参加了土改工作队,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回到镇宁,参与改建一所少数民族中学——镇宁县民族中学。


因为为学校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次年新校开学,他被任命为校长。


任正非在上中学前一直和母亲及妹妹在小镇生活。这个小镇是个清贫之地,但一家人也过得其乐融融。母亲是高中学历,受父亲的影响,努力自学,也成了一名数学教师。


1951年,任正非进入镇小学读书。课余和假日,他和其他贫苦孩子一起下河摸鱼、上树抓鸟,或用自制的“顺风耳”跟小伙伴们“打电话”。



任正非读书的小学离家很近,学校的条件很差,教室简陋,透风漏雨。


一到冬天,虽然有烧木材取暖的铁炉子,但室温和外面的温度也差不多;夏天则是蚊虫乱飞,既闷又热。


为了鼓励儿子念书,程远昭给任正非讲了“囊萤映雪”的故事,希望他能自己悟出点道理来。


后来,任正非的父母又生育了一子四女。一家九口人,全靠夫妻俩教书的微薄薪水生活,而且任木生还要按月给浦江老家的家眷寄生活费。



尽管无法给七个儿女温饱的生活,但为了让他们都有书读,任木生夫妇省吃俭用、四处借钱,即使几个人合用一条被子、缺衣少食,也不觉得苦。


兄弟姐妹间也相互关心谦让,和睦相处。


任正非后来被人称为“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恐怕也是因为他童年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他们教育孩子坦然地面对贫穷,接受贫穷,更要立志改变贫穷。他们的勉励让任正非从小养成了乐观向上、淡泊名利的心态和对知识的崇尚。



在穷困中奋进



1958年,任木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调到都匀民族师范学校任校长。任正非随父亲来到都匀,进入都匀中学读书。


求知欲望使他一头扎进书本里尽情地吸吮知识的“乳汁”,但这只能解决精神上的贫乏,解决不了饿肚子的问题。


任家的生活一直十分拮据,而弟弟妹妹们又在一天天长大,衣服一天天变短,而且一个个都到了上学的年龄,这就使原本拮据的生活更加艰难。


高三那年,任正非有时在家复习功课饿得实在无法忍受,就用米糠和着菜揉一下,放在锅里烙着吃。


有几次父亲发现了说他:“正非,你这样吃,会把身体吃坏的!”任正非若无其事地说:“没事,我年轻,身体好着呢!”



父亲虽然疼爱儿子,但也没有一点办法,他拉着任正非的手,心痛得连连摇头。


那个时候,任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的,但任正非绝不敢去随便抓一把,因为这会让弟弟妹妹们挨饿。


1963年,19岁的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但程远昭却发了愁。她为儿子穿针引线,缝制了两件新衬衣和一条拼接起来的被单。


但上学还需要自带棉被,她实在没有办法解决,恰巧赶上学校住读的高中学生毕业,她便将毕业学生丢弃的破棉被捡回来,拆洗干净再精心缝好。


任正非一用就是5年直至大学毕业。


重庆是一座被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的美丽山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坐落于城北沙坪坝嘉陵江畔,于1952年10月建校,最初的校名是重庆土木建筑学院,1954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该校不但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而且是当时我国八所老牌的建筑名校之一。



任正非读的是暖通专业,面对崭新的环境和陌生的同学,他没有自卑、没有消沉,相反,崭新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有了一种遨游于知识海洋的畅快感觉。


任正非渴望通过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学习很用功,专业课的成绩都很好,而且还不断探索、总结好的学习方法。


在这里他还认识了几位西安交通大学的老师,这几位老师经常给他看一些油印的课外读物。同时他还自学了第二、第三外语。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任正非家族的溯源,虽苦犹甜的童年,还有在苦难中不断奋进求知的故事。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最苦的滋味,才能获得最甜的成果。童年与青年时期的经历正是任正非后来带领华为披荆斩棘的精神来源。


那么,大学之后的任正非将迎来什么样的人生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图片来源:电视剧《温州一家人》。



《四世同堂》⑩ | 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四世同堂》⑨ | 因爱生恨,情人相遇分外眼红

《四世同堂》⑧ | 要想长命百岁,先管好你的嘴



小志说


30年

从2.1万元到年收入7000亿

任正非的管理理念和做产品的理念

华为人“顽强活下去”的冲劲

都值得我们认真领悟

这本《任正非传 华为没有成功,只有成长》

带你走进任正非与华为


现在购买仅需29元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在看

人生百态

各有滋味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