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与大师》④ | 他熬过风雨,却败给了自己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不雨亦潇潇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昨天我们读到了张彭春与梅贻琦在清华推进的改革措施。


张彭春虽然颇有“改革之才”,但在内部的派系斗争中倒了下去,幸好他的老同学梅贻琦力挽狂澜,才得以保住改革成果。

 

那么,梅贻琦的挺身而出,又会对清华产生这样的影响呢?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张彭春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内外交困

 


1926年5月,新上任的教务长梅贻琦开始“兼管”国学研究院。梅贻琦深知这个所谓的国学研究院,除了要兼顾中西文化、加强中国固有传统文化外,还要去争夺第二批出国留学的款项。


也就是说,“国学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为了“文化”,同时也是为了“钱”。


所以,这个国学研究院从一开始就在大学系统中先天不足,最后在新与旧的夹缝中被搞得组织复杂、派系林立,直至落了个灰头土脸的结局。


新一轮改革后的国学研究院虽与清华旧制部、大学部呈三足鼎立之势,属于清华“改革”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在基本教育目标、学制、学生背景、学习年限、教学方法等方面,皆有巨大差异。


更糟糕的是,自开学之日起,潜伏的矛盾便显露出来了。未出半年,国学研究院便搞得同事间相互猜忌结怨,学生则对主事者多不理解甚至怒目相视,就连主任吴宓也是束手无策,最后只得撂挑子一走了之。




与此同时,清华校内的部分教职员也对国学研究院的设立不以为然,甚至多有质疑诋毁的举动。


正是由于这些反对派的攻击,国学研究院差点就被迫取消了,幸好后来有学生对此表示抗议,更兼有了梅贻琦的接管,使得命悬一线的国学研究院开始转危为安。


此时的梅贻琦与赵元任联手,在确保研究院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仍照旧章基本精神和条例招生授课,以继承国学研究院创办时的宗旨,延续中国文化血脉,使民族精神在清华园继续流通与滋生。


正是得益于梅贻琦的同情和努力,国学研究院才于命若游丝中得到复苏,且不断发展壮大。


教学成绩得到社会有识者的认同与赞许,与国际合作的学术项目亦大获成功并赢得了世界性荣誉。


就在此时,随着王国维与梁启超的离开,国学研究院再一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梅贻琦曾多次向校长曹云祥提出聘请名师的申请,但却迟迟得不到上面的同意。


加之校内一直有裁并研究院的呼声,梅贻琦再也无力回天,眼看着清华国学研究院将在内外交困中轰然倒下。

 


你争我夺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国学研究院面临着倒闭的危险时,清华校长的位置也空了出来。清华校长之位的空缺,竟一时引来30余位大腕名流荐举和争夺。


就在大家以为梅贻琦最有可能会出任清华校长时,一个爆炸性新闻传播开来了。


1928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令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任命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至此,经过两个多月的扰攘争夺,清华校长的高帽竟神奇地落到了罗家伦头上。


那么,这罗家伦究竟有何德何能,竟于改朝换代的历史性时刻横空出世,就任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呢?




其实,罗家伦那时正处于国民党权力中心,他与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国民党首脑蒋介石有着密切关系。


就这样,罗家伦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与强大人脉,一举击败了三十余位竞争者,最终登上了首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宝座。


然而,当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的消息发布后,却遭到部分清华毕业同学的强烈反对与抵制。


原来,罗家伦出身北大,与清华无渊源,又是国民党党员和蒋介石眼中的红人和嫡系。


清华老派教职员和部分毕业同学害怕清华被北大系侵吞,对自己不利,因而对罗家伦执掌清华心有顾虑。




如此尴尬的情形,令罗家伦不敢贸然北上,于是他与身边好友密商,决定先向暂代校务的梅贻琦等人疏通疏通,以稳住阵脚,再秘密派遣自己的学生潜入清华园探听消息,并借机与师生沟通,待到时机成熟后,才豪情满怀地抵达北平清华园。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行事谨慎的新校长,竟身着少将衔军装,气势逼人地以战胜者姿态会见了梅贻琦。


结果可想而知,两人交谈不久,便不欢而散了。


时代比人强,在革命浪潮激荡的滚滚洪流里,出身北大、倚仗国民党势力的国军少将罗家伦,成为清华校长争霸战中最大的赢家。


而默默耕耘、劳苦数载的梅贻琦,在历史夹缝中不幸成为时代的弃儿,最后只能愤而辞职。


只可惜,此时的梅贻琦,已被罗家伦视为潜伏竞争对手,不是一个辞职就能逃脱得了的。


于是,就在当年11月,南京政府任命梅贻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至此,梅贻琦正式被踢出圈外,只能漂泊海外了。

 


“流放”海外

 


对于自己被放逐的处境,梅贻琦自是心中了然,但天命人事与历史大势无法扭转。梅贻琦只好欣然受命,以复杂的心境辞别清华园,只身赴美,开始了待时海外的孤旅生活。


梅贻琦被踹出清华园,表面沉稳、内心复杂地出走海外,对罗家伦而言,可谓铲掉了前进道路上最大的一块巨石。


他终于可以抬头挺胸,以“革命政府”的名义,来实践他心目中的大学理想与人生目标。


1929年7月,清华送走了旧制部与国学研究院毕业生,正式成为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纯粹大学,清华的历史将沿着既定的宽阔航道继续前行。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时光,罗家伦也在时局动荡与内部斗争的双重压力下,辞职离校了。


他当年带入清华的嫡系骨干也在他离校前后星散而去,清华园又陷入了动荡不安的轮回中。


纷争连绵,扰攘不安的清华大学,随着“九一八”事变的枪声以及学生的声声怒吼,终于自海外迎回了已离开清华园,被放逐海外三年之久的梅贻琦。


面对清华师生不断引发驱赶校长的风潮和“九一八”事变的国难,势如危卵的国民党高层实在无人再敢轻易去捧清华校长这个刺猬。


只有顺应大势,找一个识大体、顾大局,人格健全,性情温良又具有威望的人物做校长,才能令清华师生欣然接受,才能让清华渡过难关。


借此机会,梅贻琦在历史的夹缝中脱颖而出,动荡不安的清华大学,终于迎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校长,自此,清华大学迎来了梅贻琦时代。


1931年10月14日,教育部正式任命梅贻琦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接令后才启程归国。抵达国内后,学潮正开展的如火如荼。


为了保险起见,梅贻琦先是小心谨慎地悄悄来到南京教育部报到,与各色官僚交谈,摸清各方底细后,才拿着“尚方宝剑”返回北平,继之进入清华园出任校长一职。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清华迎来了它的新校长罗家伦,而梅贻琦则在与罗家伦的斗争中失利,以至于重蹈张彭春的覆辙,成了内部斗争的牺牲品与失败者。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年后,梅贻琦从海外归来,并顺利出任清华校长一职,由此开启了清华的“梅贻琦时代”。


那么,梅贻琦此次回归,又会对清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在他的领导下,清华会如何发展?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从这本传记开始我们会从留言中选出3-5个人赠出精美书籍哦!听书拿好礼,大家踊跃留言点赞吧。



今日话题



多年努力,却换来这样一个结果。你的生命中可曾有过这样黑暗而失意的时刻?又是谁始终陪伴在你身边不离不弃的呢?


为清华校长梅贻琦,文末点个【在看】吧~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学与大师》③ | 在现实面前,他的理想一文不值

《大学与大师》② | 他留学归来,依旧是“小人物”

《大学与大师》① |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为清华校长梅贻琦

点亮【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