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儿童画”线上共学04| 儿童画中的情感表达
第四期预告
第三期回顾
儿童画中的情感表达
绘画中的情感表达是艺术追求的目标
在诸多绘画的元素里,我最看重情感表达,它是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很多画家抛开具象,不着重于“像”或者“不像”,而是将自我情感的表达作为非常重要的核心,作为艺术的追求目标。不管是在儿童绘画、成人绘画或原始绘画中,以个人生命意识和生活体验作为创作的源泉,从他内心而来的创作,都是相通的。所以,绘画的情感表达是我们作为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在情绪、心理需求、精神发展中找到的一个出口和一个载体。我们怎么去形容这个世界,如何展示我们的内心,绘画就是我们内心的窗口。
首先是米罗,现在流行说一句话,“美好的童年,滋养一生;伤痛的童年,用一生去修复”。他是一位非常有童心的画家,其实他的童年过得挺苦的,但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他用童心去完善自己的一生。这幅作品充满想象,自由、愉悦,给人的感觉非常童真。他的画面总是很简约,简约到如儿童时期符号式的表达,但充满了诗意。
第二位是蒙克,我们看到他的这张大名鼎鼎的作品《呐喊》,会感到精神非常压抑,画面都是扭曲的。他的童年在高压下度过,而且目睹过很多生死的场面,对他刺激很大,所以他一生都带着那种忧郁的、惊恐的和彷徨的情绪,所以他在情绪上的表达是另外的一种极致。情绪是没有对错的,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绘画把它宣泄出来的话,对自己也是一种治愈。
第三位是梵高,他是一位非常善良、虔诚和真诚的艺术家,从他跟提奥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对艺术,对人生和对人类的那种热情和真诚,那是一种善良。我们知道他的一生也是很贫困,没有得到认可,没有卖出一张画,所以他其实有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他在作画的过程中,因为压抑不住的那种天性,他的真性情还是从他的笔触中跳跃出来。他笔下的《星空》,星星、天空和月亮三者形成一种漩涡,如果站在原作面前,你会感觉整个人被吸了进去。浓重的颜料,加上漩涡式的笔触,你可以感觉到他的情感像火山爆发。他的真诚、丰富和热烈,也是非常典型的。
说到毕加索,长寿而多产,活到了91岁,创作了2万多件作品,包括油画、版画、素描和拼贴等。很少有画家像他一样具有突破性,这个突破不仅是绘画形式上的突破,也是他对情感的突破。很多其他的画家表达的是很纯粹的情感,比如蒙克。但毕加索一辈子的情感很丰富:从年轻时的蓝色忧郁时期,到走出低迷的玫瑰色时期,再到最辉煌的立体主义时期,又过渡到产生像《格尔尼卡》这样作品的蜕变时期。
这张作品展现了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他本人就是左边这个红衣服的人物,右边是他的爱人,后面是他的儿子。这张画非常像儿童画,涂鸦一样的风格,夸张的动态,颜色很鲜亮,表现的是他和家人在诺曼底海岸边打球的场景。
毕加索不迎合外界,但他对儿童的绘画是重视与尊重的,他很受原始文明绘画的启发,他的作品有着巨大的魅力。
第一点是抓住儿童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怎么去激发呢?第一,从平常的事情中挖掘主题,老师要紧密地联系儿童生活的内容去进行教学;第二,从儿童感兴趣的事情中找;第三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去探索。
第二点是用现当代的艺术形式去开拓孩子的视野。我们要激发孩子不被具象的东西所困,更注重内在。我们给孩子看到的那些传统绘画可能太具象了,让孩子多看一些现代绘画,ta能了解到:“哦,我也可以这样画,原来大师和我一样,我纯粹地表现情绪,表达色彩就可以了,我不用一味纠结于画得精到或者非要画得像。”不过老师在选择画作的时候,还是要有甄别,要选择适合孩子看的作品。
第三点是坚守,坚守儿童画的纯粹性。在现实中,在传统美术评价标准下,老师怎么能够保护好自留地,坚守我们与儿童的那一块小桃源,是我们需要去运用智慧去达到平衡的。
如何激发孩子在绘画中的情感表达
分享人:史斓雅懿|浙江常山县青石小学
虽然作业他们都可以完成,但往往会显得很官方。我想怎样能让他们的绘画有更多的情感表达?我得去研究一下他们的喜好,所以我问了五年级的几个班主任,平时学生都喜欢什么,班主任都说,有一样东西他们永远是喜欢的——唯有美食不可辜负。于是,我请学生为校园美食节设计招贴,他们的眼睛一下就亮起来了。大家都画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标题的文字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特别是第三幅的小作者,是一个平时做美术作业比较敷衍的男孩子,但是他这次却超级认真,而且画中的男孩和他本人很像。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情感表达,孩子把他们的喜好画在了画面上,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美食的热爱。
第二个点是要与学生建立共鸣,也让学生与绘画主题建立共鸣。上面两幅作品出自二年级美术课《梦》。梦是很虚无缥缈的,如何让二年级的孩子画一个梦,一开始我觉得很难。这节课我讲得很简单,没有做PPT,简单欣赏了美术书上的几幅作品之后,我就开始和他们聊天,聊什么呢?我说,你做过什么梦呀?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梦?可能你们的脑海里已经浮现了很多画面,但我想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安静地闭上眼睛好好去回忆一下,然后选出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梦。它可能是让你感到最恐惧,最害怕、最开心、最悲伤的梦,都可以。孩子们都很积极,回忆时还会加上一些肢体动作和声音模拟,就像之前在教师培训时安静老师说的,创作时,五感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情感的连接。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我更像是他们的一个倾听者,一位朋友。讨论过后,我请孩子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者几个简单的词来形容这个梦,在画的反面或者正面记一记,然后再让他们开始创作。他们描绘的画面让我非常意外,左边这一幅画的是“大家都在花朵上玩儿”的梦境,有很多小火柴人在花朵上,有大有小,还有一些小表情。我越看越觉得这个画面带来的冲击力很强,感觉到情感的跳跃很强烈。右边这幅画,我觉得他的配色很明快,他画的梦是“鬼在门前,门没了”。儿童的那种想法是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复制的,屋顶上他画出了一下子要消失的那种笔触,整个画面表达让人感到感情的真实和充沛。
我还给五年级的学生上了《门神》一课。一开始让学生画门神,他们觉得这个主题离他们很遥远,所以我把问题聚焦到“你要为谁设计这个门神”,他有什么喜好,有什么需求,针对这个人,你能为他设计什么样的门神,这样就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创作。当主题太大时,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化,以“小”见大,这样更容易建立情感连接。比如,这个学生是为爷爷奶奶设计门神,他是留守儿童。他最不喜欢的就是爷爷奶奶经常吵架,于是就设计了这样的门神,法器是一把吉他,背景上还有很多音符,他想让这个门神用美妙的音乐让爷爷奶奶静下来,不要再吵架了。我觉得这一点很打动人,因为这是学生最真实的所感所想,而不是空洞的。
第三点是老师要克服“教”的欲望,让学生的表达多元化。这是跟潘老师聊过之后,我受到的一个启发。这张图我一开始觉得不是很满意,因为他的外形比较呆板,线条非常规整,但后来与潘老师交流的时候,我意识到表达是基于个性和原生的,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所以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必然也是不相同的。有些同学是活泼外向的,线条大胆和有创造力,但有些学生是内向的,画起来就比较规矩,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要给自己,给孩子更多一点的时间,更多一些鼓励,让他们建立起表达的自信心。
我之前看到过一句话,美育的价值不在于外人的评价,而是孩子自信向上散发的一种气质。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通过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感受和欣赏自己的情感,形成自我和世界的一种相处模式。这样的过程之后,孩子们用他们的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世界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潘晓明老师:史斓老师每一次都给我很大的惊喜,从上一次我们讨论了之后,到今天她梳理出来自己的观点,我觉得非常到位,特别是最后一点,是一个很棒的突破。
由体验出发,课堂教学中情感引导的新感受
我分享的案例是三年级美术课中《眼睛的创想》一课。在之前的教师培训中,我们对这节课做了一些设计,我回来后,就给班上的孩子们上了这节课。之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只是给他们看了眼睛的构造,并告诉他们眼睛有多么重要,就让大家开始着手创作了。可是这一次,我尝试了更多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有一双眼睛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带他们玩了“蒙眼游戏”,让他们把眼睛闭上,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看到了一片漆黑,也有孩子说看到了一些小白点。紧接着,我让他们摸摸自己的眼睛,再去轻轻地按一下自己的眼睛,他们说感受到了一个球体。体验继续进行着,我请他们闭着眼睛拿出自己的文具盒中的笔。很多同学摸了很久都摸不到,还有同学把书撞到了地上。我又问他们:“现在你的感受是什么呢?”他们都说,看不见太困难了。
在这个环节结束以后,同桌两人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他们说以前只注意到眼睛有黑色、棕色和白色,但是细看发现眼白部分不是完全白色的,眼角是带点红色的,还有同学说侧着脸看眼睛像一个水滴的形状,更有同学说我在对方的眼睛里面看到了自己,各种各样的答案涌现出来了。接下来,我再给他们看了非常多不同动物的眼睛,让他们看看它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在看的时候发出了一阵阵的惊呼。
这样慢慢引导的过程,我大概花了整整25分钟时间才让他们和眼睛产生了连结,对眼睛有了了解。眼睛让我们感受到世间万物美好的一面,但是很多事物是没有眼睛的。我问他们,你们觉得世上哪些东西是没有眼睛的呀,他们马上说,桌子没有眼睛,墙壁没有眼睛,铅笔盒没有眼睛,书没有眼睛。那我说:“你们觉得如果它们也有一双眼睛的话,它们想要吗?”他们回答说,它们也一定特别想去看一看周围的一切。
最后,我让他们选择一样最需要一双眼睛的东西,为它画上眼睛,于是就有了孩子们的各式作品:有个孩子给相册设计了眼睛,他想让相册也看到这些美丽瞬间;另一个孩子给瓶子设计了眼睛,想要瓶子看看是谁把它们乱丢;还有孩子给蚯蚓画了眼睛,他觉得蚯蚓非常辛苦地为我们松土,可是会被小鸡啄走,如果它长了眼睛的话,它就不会失去自己的生命了。
上面的两幅作品,也展现了孩子独特的内心需求。左边的这幅作品,孩子想给地球一双眼睛,这个题材并不少见,不过这位孩子希望让地球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小作者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她妈妈给她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瞥见她内心渴望的情绪释放。
右边的画中,孩子给大山画上了眼睛,他说希望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山能看见,就能过来帮他了。这是唯一的一张不是去帮助别人,不是去看外面世界的一张画,而是希望别人看见自己的困难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很真实的反映了孩子的内心,这是我在之前的《眼睛的创想》课堂中没有看到的一面。这就要回到此前教师培训给我的一个启发,第一个是情感表达的对象可以是什么?万物都有“生命”,情感表达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可以更开放一点。比如,小孩子会对玩具、书包和自己的小被子产生感情。第二个是体验是联结情感的桥梁。如何引发孩子的感受,要让孩子能表达,就一定要去真实地体验。不是靠老师用语言问一句“你平时爱你的妈妈吗?”就能激发孩子脑海中具体的画面的。比如在培训时,连一块普通的石头,对我们都能变得独一无二。为什么那块石头与我们能产生联结感?因为从挑选石头,触摸它,闻闻它,观察它,给它起名,可以说整整一天半的时间我们都和那块石头在一起,和它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了。对我来说,那块石头仿佛有了有生命。最后把它扔回河里,到现在我都记得它停留的位置和它的样子。
潘晓明老师:
通过姜老师的引导,孩子去观察并得出想象,最后出来这些画,其实每一张画面都带出了孩子情感的表达。这种引导包含很多方面,包括对形的引导,对感官的引导,对想象的引导,作为绘画的许多元素其实都是引导得来的,情感也必然含在里面,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们从画面上来看,这些画都很质朴,因为姜老师前期引导较长,所以孩子们创作的时间很少,但是仅仅是寥寥几笔就把每一位孩子的个性,想法和感受显现出来了,还引发了我们老师自己的情感。所以,虽然作品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却不简单,可见引导的重要性。其实,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不能斩断前面的引导,为了给后面作品的创作留时间,这样可能结果并不好,我们不要太贪心。
如果我们的课时节奏可以再放慢,有这样简单的表达之后,再让他们用绘画语言去抒发表达的时候,我们能再给孩子们一节课,去表现眼睛带着怎么样的情绪等,这样就更好了。现在我们从孩子的画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想象,透过这些想象,我们看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主要侧重于这个。所以,对于绘画语言表现情感这一部分还可以在深化。当然,由于客观时间有限,这样的引导和最后的呈现我觉得已经非常优秀了。
套路画与具有情感表达作品的区别
分享人:袁祎晨|浙江常山县二都桥小学
关于套路画与具有情感表达创作的区别,其实从我开始读美术师范就开始了,到现在7年了,这个问题都一直萦绕。在美术示范的教学中,特别专业的老师其实对这个问题也感到困扰,因为在美术的公开课评价里面,它要求画面的完整性,并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真正的美术老师又不是很喜欢这种画,而是喜欢那种真正表达自己情绪和想法的作品。在学师范专业的四年当中,我能感受到当时教我们的那些老师,他们自己也很纠结,一边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边又想告诉我们,上美术课必须要达到哪一种效果,才能在哪里拿奖,才可以达到一种让人惊艳的效果。这种矛盾一直存在。
我上课比较随性,这个随性不是让他们随便画,而是有一个大致的目标。从一开始我就告诉他们:“不管你画的怎么样,老师都不会说你,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也不要问我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只要和主题有关,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中的想法,那你的画就是成立的。不要让别人觉得你这张画是半成品或是寥寥几笔,让人感受到你的态度是认真的就可以了。”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矛盾,因为一边我知道画的套路在哪里,但是我又希望他们能表达自己。
第一张画,是三年级同学所画的《我们爱劳动》。首先我分享了一些照片和例子,介绍校园里哪些事属于劳动,把这个范围稍微圈定一下,不让孩子跑的太远,就和写作文一样,不能离题。可以看到这幅作品中人的动作是比较夸张的,肢体画得也不是非常准确,但是蛮有意思的。我问孩子这个人在干嘛啊,他说是在劈柴,手上是一个斧头。三年级的同学,画人是比较困难的,他们会让老师在黑板上示范或者给他们看图片,我是坚决不给他们看的,偶尔在黑板上示范,我会故意把人画得歪歪扭扭的,把手画得非常夸张。让他们知道老师也可以画成这样,所以不要担心,只要不画火柴人,想画成什么样都可以。这样一来,遇到抽测的时候,他们的画虽然不是能拿高分那种,但是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画是完整的,他们还能是马上能把想法给表现出来。需要让学生既知道什么样的画是完整的,又知道要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这是我能想到比较折中的一个方法了。
第二张画是出自三年级的《爷爷奶奶》一课。他画的爷爷抽烟的那个动作一出来,我就觉得这个嘴巴和眼睛特别有趣。这节课我只跟他们说了老人家的一些特征,比如皮肤比较粗糙,有皱纹,胡子是粗的,并且不一定是白的,也有些老人是银色的胡子,所以这张画他的胡须和头发是偏银色而不是偏白色的。特别是拿烟斗的那个手指,他特地翘了一个食指出来,把他给勾住,那种感觉我觉得特别好。
第三张画叫做《眼睛的畅想》。那天下着雨,路边有蜗牛爬出来了,我听到同学说蜗牛的壳不就是眼睛的形状嘛。这堂课是我在温州实习的时候小组备课的,当时我们的思路是通过眼睛去发散想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发散出跟眼睛有关的事物。当然如果光想有关的事物,画面是很单薄的,比如光从眼睛去想一个蜗牛,就太简单了。我们又加了一个层次进去,环境、情感和想要表达的主题。所以我那天上课的时候跟孩子说:“从眼睛你能想到什么东西?类似椭圆的形状,眼球是圆的,通过这两个形状去联想、增加、删减、重叠,都可以。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想了很多跟眼睛有关的东西。
画面完整度与自我情感的表达,将两者结合是我的教学目标,这个要求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孩子来说有一点高,但是他们如果适应了,都是可以达到,甚至能超越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