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解儿童画”线上共学04| 儿童画中的情感表达

阿朴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2024-09-07


我们该如何通过艺术创作理解儿童,给予他们支持而不是限制,让他们可以更自由、更具有创造力的表达自我?本学期,我们以“理解儿童画”为主题,邀请专家潘晓明与教师一同[线上共学],在四期主题(表现力、想象力、情感表达、美感)共学中,我们将基于课堂作品案例,以“发现-提问-观察-反思-分享-联结”的共学方式,让这些疑问慢慢清晰。


第四期预告




第三期回顾

儿童画中的情感表达


导学分享:儿童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分享人:潘晓明

绘画中的情感表达是艺术追求的目标


在诸多绘画的元素里,我最看重情感表达,它是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很多画家抛开具象,不着重于“像”或者“不像”,而是将自我情感的表达作为非常重要的核心,作为艺术的追求目标。不管是在儿童绘画、成人绘画或原始绘画中,以个人生命意识和生活体验作为创作的源泉,从他内心而来的创作,都是相通的。所以,绘画的情感表达是我们作为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在情绪、心理需求、精神发展中找到的一个出口和一个载体。我们怎么去形容这个世界,如何展示我们的内心,绘画就是我们内心的窗口。

 

从艺术的发展来看,到近现代,艺术越来越尊重每一个个体。我们对于个人的生命本能地具有这样一种意愿,我们想通过绘画去还原我们心灵最初的那种东西。我们从绘画表面上看到的真善美,回归到人本身的内在,反映一些质朴的、纯真的和真诚的内心世界。所以绘画当中的情感表达,我非常看重,是艺术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儿童情感表达的意义

当孩子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孩子来说,ta会觉得这比现实世界更真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是潜意识的内心需要,是非理性或者感性的艺术追求,是孩子对未来的探求和向往,也是推动我们社会能够进步的一个动力。从绘画角度来看,儿童绘画在表现情感的能力方面远超于其写实技能的局限。我们要突破那些技法、技能的评价局限,真正读懂儿童画,读懂他的内心。

儿童情感表达的手法

儿童绘画多是二维的呈现,在表达手法方面多围绕造型、笔触和色彩。在造型和笔触上,儿童绘画的夸张变形是一种无意识的图形改变,比如有时头被画得很巨大,或者手画得超级长,因为儿童常常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加以强化,凭直觉就把人物的特点或者对象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其中保留了非常自我的部分。
 
在色彩上,看上去是随性的涂抹,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实际上是在图画他的主观感受,还带有一种游戏式的心态。我们认为一张好的画,不管是造型还是色彩上面都有规律,但儿童是不会管这些条条框框的,他在画的时候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游戏的心态。越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越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一点跟表现主义的色彩运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儿童画的配色之所以有美感,是因为这就是从内心出来的东西,恰恰就符合美的法则。为什么说孩子是天生的画家,是因为他们确实有这种表达的天赋吧。

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不一定局限于儿童画。我想举四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来说明情感表达对于艺术作品的意义。

《蔚蓝的金色》米罗 1967

首先是米罗,现在流行说一句话,“美好的童年,滋养一生;伤痛的童年,用一生去修复”。他是一位非常有童心的画家,其实他的童年过得挺苦的,但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他用童心去完善自己的一生。这幅作品充满想象,自由、愉悦,给人的感觉非常童真。他的画面总是很简约,简约到如儿童时期符号式的表达,但充满了诗意


《呐喊》蒙克 1983

第二位是蒙克,我们看到他的这张大名鼎鼎的作品《呐喊》,会感到精神非常压抑,画面都是扭曲的。他的童年在高压下度过,而且目睹过很多生死的场面,对他刺激很大,所以他一生都带着那种忧郁的、惊恐的和彷徨的情绪,所以他在情绪上的表达是另外的一种极致。情绪是没有对错的,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绘画把它宣泄出来的话,对自己也是一种治愈。


《星夜》梵高 1889

第三位是梵高,他是一位非常善良、虔诚和真诚的艺术家,从他跟提奥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对艺术,对人生和对人类的那种热情和真诚,那是一种善良。我们知道他的一生也是很贫困,没有得到认可,没有卖出一张画,所以他其实有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他在作画的过程中,因为压抑不住的那种天性,他的真性情还是从他的笔触中跳跃出来。他笔下的《星空》,星星、天空和月亮三者形成一种漩涡,如果站在原作面前,你会感觉整个人被吸了进去。浓重的颜料,加上漩涡式的笔触,你可以感觉到他的情感像火山爆发。他的真诚、丰富和热烈,也是非常典型的。

 
 《持球的浴者》毕加索 1928

说到毕加索,长寿而多产,活到了91岁,创作了2万多件作品,包括油画、版画、素描和拼贴等。很少有画家像他一样具有突破性,这个突破不仅是绘画形式上的突破,也是他对情感的突破。很多其他的画家表达的是很纯粹的情感,比如蒙克。但毕加索一辈子的情感很丰富:从年轻时的蓝色忧郁时期,到走出低迷的玫瑰色时期,再到最辉煌的立体主义时期,又过渡到产生像《格尔尼卡》这样作品的蜕变时期。


这张作品展现了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他本人就是左边这个红衣服的人物,右边是他的爱人,后面是他的儿子。这张画非常像儿童画,涂鸦一样的风格,夸张的动态,颜色很鲜亮,表现的是他和家人在诺曼底海岸边打球的场景。


毕加索不迎合外界,但他对儿童的绘画是重视与尊重的,他很受原始文明绘画的启发,他的作品有着巨大的魅力。


如何激发儿童绘画的情感表达?


第一点是抓住儿童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怎么去激发呢?第一,从平常的事情中挖掘主题,老师要紧密地联系儿童生活的内容去进行教学;第二,从儿童感兴趣的事情中找;第三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去探索。

 

第二点是用现当代的艺术形式去开拓孩子的视野。我们要激发孩子不被具象的东西所困,更注重内在。我们给孩子看到的那些传统绘画可能太具象了,让孩子多看一些现代绘画,ta能了解到:“哦,我也可以这样画,原来大师和我一样,我纯粹地表现情绪,表达色彩就可以了,我不用一味纠结于画得精到或者非要画得像。”不过老师在选择画作的时候,还是要有甄别,要选择适合孩子看的作品。

 

第三点是坚守,坚守儿童画的纯粹性。在现实中,在传统美术评价标准下,老师怎么能够保护好自留地,坚守我们与儿童的那一块小桃源,是我们需要去运用智慧去达到平衡的。



课堂案例分享
分享人:史斓雅懿、姜昱、袁祎晨

案例1

如何激发孩子在绘画中的情感表达

分享人:史斓雅懿|浙江常山县青石小学


我选了三点小体会。

第一点就是选择孩子感兴趣,契合儿童生活环境的创作主题。以下三幅作品,都是五年级学生的校园招贴设计。我发现,低段的孩子画面中的情感表达还是丰富的,但到了高段,学生或多或少不大愿意主动分享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有的可能是因为不想,有的可能因为害羞。

 青石小学 学生作品

虽然作业他们都可以完成,但往往会显得很官方。我想怎样能让他们的绘画有更多的情感表达?我得去研究一下他们的喜好,所以我问了五年级的几个班主任,平时学生都喜欢什么,班主任都说,有一样东西他们永远是喜欢的——唯有美食不可辜负。于是,我请学生为校园美食节设计招贴,他们的眼睛一下就亮起来了。大家都画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标题的文字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特别是第三幅的小作者,是一个平时做美术作业比较敷衍的男孩子,但是他这次却超级认真,而且画中的男孩和他本人很像。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情感表达,孩子把他们的喜好画在了画面上,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美食的热爱。


青石小学 学生作品

第二个点是要与学生建立共鸣,也让学生与绘画主题建立共鸣。上面两幅作品出自二年级美术课《梦》。梦是很虚无缥缈的,如何让二年级的孩子画一个梦,一开始我觉得很难。这节课我讲得很简单,没有做PPT,简单欣赏了美术书上的几幅作品之后,我就开始和他们聊天,聊什么呢?我说,你做过什么梦呀?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梦?可能你们的脑海里已经浮现了很多画面,但我想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安静地闭上眼睛好好去回忆一下,然后选出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梦。它可能是让你感到最恐惧,最害怕、最开心、最悲伤的梦,都可以。孩子们都很积极,回忆时还会加上一些肢体动作和声音模拟,就像之前在教师培训时安静老师说的,创作时,五感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情感的连接。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我更像是他们的一个倾听者,一位朋友。讨论过后,我请孩子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者几个简单的词来形容这个梦,在画的反面或者正面记一记,然后再让他们开始创作。他们描绘的画面让我非常意外,左边这一幅画的是“大家都在花朵上玩儿”的梦境,有很多小火柴人在花朵上,有大有小,还有一些小表情。我越看越觉得这个画面带来的冲击力很强,感觉到情感的跳跃很强烈。右边这幅画,我觉得他的配色很明快,他画的梦是“鬼在门前,门没了”。儿童的那种想法是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复制的,屋顶上他画出了一下子要消失的那种笔触,整个画面表达让人感到感情的真实和充沛。


青石小学 方瑾裕

我还给五年级的学生上了《门神》一课。一开始让学生画门神,他们觉得这个主题离他们很遥远,所以我把问题聚焦到“你要为谁设计这个门神”,他有什么喜好,有什么需求,针对这个人,你能为他设计什么样的门神,这样就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创作。当主题太大时,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化,以“小”见大,这样更容易建立情感连接。比如,这个学生是为爷爷奶奶设计门神,他是留守儿童。他最不喜欢的就是爷爷奶奶经常吵架,于是就设计了这样的门神,法器是一把吉他,背景上还有很多音符,他想让这个门神用美妙的音乐让爷爷奶奶静下来,不要再吵架了。我觉得这一点很打动人,因为这是学生最真实的所感所想,而不是空洞的。


第三点是老师要克服“教”的欲望,让学生的表达多元化。这是跟潘老师聊过之后,我受到的一个启发。这张图我一开始觉得不是很满意,因为他的外形比较呆板,线条非常规整,但后来与潘老师交流的时候,我意识到表达是基于个性和原生的,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所以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必然也是不相同的。有些同学是活泼外向的,线条大胆和有创造力,但有些学生是内向的,画起来就比较规矩,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要给自己,给孩子更多一点的时间,更多一些鼓励,让他们建立起表达的自信心。


我之前看到过一句话,美育的价值不在于外人的评价,而是孩子自信向上散发的一种气质。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通过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感受和欣赏自己的情感,形成自我和世界的一种相处模式。这样的过程之后,孩子们用他们的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世界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潘晓明老师:史斓老师每一次都给我很大的惊喜,从上一次我们讨论了之后,到今天她梳理出来自己的观点,我觉得非常到位,特别是最后一点,是一个很棒的突破。



案例2

由体验出发,课堂教学中情感引导的新感受

分享人:姜昱|浙江常山县白石小学

我分享的案例是三年级美术课中《眼睛的创想》一课。在之前的教师培训中,我们对这节课做了一些设计,我回来后,就给班上的孩子们上了这节课。之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只是给他们看了眼睛的构造,并告诉他们眼睛有多么重要,就让大家开始着手创作了。可是这一次,我尝试了更多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有一双眼睛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带他们玩了“蒙眼游戏”,让他们把眼睛闭上,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看到了一片漆黑,也有孩子说看到了一些小白点。紧接着,我让他们摸摸自己的眼睛,再去轻轻地按一下自己的眼睛,他们说感受到了一个球体。体验继续进行着,我请他们闭着眼睛拿出自己的文具盒中的笔。很多同学摸了很久都摸不到,还有同学把书撞到了地上。我又问他们:“现在你的感受是什么呢?”他们都说,看不见太困难了。

 

在这个环节结束以后,同桌两人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他们说以前只注意到眼睛有黑色、棕色和白色,但是细看发现眼白部分不是完全白色的,眼角是带点红色的,还有同学说侧着脸看眼睛像一个水滴的形状,更有同学说我在对方的眼睛里面看到了自己,各种各样的答案涌现出来了。接下来,我再给他们看了非常多不同动物的眼睛,让他们看看它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在看的时候发出了一阵阵的惊呼。

 

这样慢慢引导的过程,我大概花了整整25分钟时间才让他们和眼睛产生了连结,对眼睛有了了解。眼睛让我们感受到世间万物美好的一面,但是很多事物是没有眼睛的。我问他们,你们觉得世上哪些东西是没有眼睛的呀,他们马上说,桌子没有眼睛,墙壁没有眼睛,铅笔盒没有眼睛,书没有眼睛。那我说:“你们觉得如果它们也有一双眼睛的话,它们想要吗?”他们回答说,它们也一定特别想去看一看周围的一切。

 

最后,我让他们选择一样最需要一双眼睛的东西,为它画上眼睛,于是就有了孩子们的各式作品:有个孩子给相册设计了眼睛,他想让相册也看到这些美丽瞬间;另一个孩子给瓶子设计了眼睛,想要瓶子看看是谁把它们乱丢;还有孩子给蚯蚓画了眼睛,他觉得蚯蚓非常辛苦地为我们松土,可是会被小鸡啄走,如果它长了眼睛的话,它就不会失去自己的生命了。

 
白石小学 学生作品

上面的两幅作品,也展现了孩子独特的内心需求。左边的这幅作品,孩子想给地球一双眼睛,这个题材并不少见,不过这位孩子希望让地球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小作者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她妈妈给她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瞥见她内心渴望的情绪释放。

 

右边的画中,孩子给大山画上了眼睛,他说希望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山能看见,就能过来帮他了。这是唯一的一张不是去帮助别人,不是去看外面世界的一张画,而是希望别人看见自己的困难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很真实的反映了孩子的内心,这是我在之前的《眼睛的创想》课堂中没有看到的一面。这就要回到此前教师培训给我的一个启发,第一个是情感表达的对象可以是什么?万物都有“生命”,情感表达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可以更开放一点。比如,小孩子会对玩具、书包和自己的小被子产生感情。第二个是体验是联结情感的桥梁。如何引发孩子的感受,要让孩子能表达,就一定要去真实地体验。不是靠老师用语言问一句“你平时爱你的妈妈吗?”就能激发孩子脑海中具体的画面的。比如在培训时,连一块普通的石头,对我们都能变得独一无二。为什么那块石头与我们能产生联结感?因为从挑选石头,触摸它,闻闻它,观察它,给它起名,可以说整整一天半的时间我们都和那块石头在一起,和它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了。对我来说,那块石头仿佛有了有生命。最后把它扔回河里,到现在我都记得它停留的位置和它的样子。



潘晓明老师:

通过姜老师的引导,孩子去观察并得出想象,最后出来这些画,其实每一张画面都带出了孩子情感的表达。这种引导包含很多方面,包括对形的引导,对感官的引导,对想象的引导,作为绘画的许多元素其实都是引导得来的,情感也必然含在里面,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们从画面上来看,这些画都很质朴,因为姜老师前期引导较长,所以孩子们创作的时间很少,但是仅仅是寥寥几笔就把每一位孩子的个性,想法和感受显现出来了,还引发了我们老师自己的情感。所以,虽然作品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却不简单,可见引导的重要性。其实,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不能斩断前面的引导,为了给后面作品的创作留时间,这样可能结果并不好,我们不要太贪心。

 

如果我们的课时节奏可以再放慢,有这样简单的表达之后,再让他们用绘画语言去抒发表达的时候,我们能再给孩子们一节课,去表现眼睛带着怎么样的情绪等,这样就更好了。现在我们从孩子的画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想象,透过这些想象,我们看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主要侧重于这个。所以,对于绘画语言表现情感这一部分还可以在深化。当然,由于客观时间有限,这样的引导和最后的呈现我觉得已经非常优秀了。


案例3

套路画与具有情感表达作品的区别

分享人:袁祎晨|浙江常山县二都桥小学


关于套路画与具有情感表达创作的区别,其实从我开始读美术师范就开始了,到现在7年了,这个问题都一直萦绕。在美术示范的教学中,特别专业的老师其实对这个问题也感到困扰,因为在美术的公开课评价里面,它要求画面的完整性,并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真正的美术老师又不是很喜欢这种画,而是喜欢那种真正表达自己情绪和想法的作品。在学师范专业的四年当中,我能感受到当时教我们的那些老师,他们自己也很纠结,一边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边又想告诉我们,上美术课必须要达到哪一种效果,才能在哪里拿奖,才可以达到一种让人惊艳的效果。这种矛盾一直存在。

 

我上课比较随性,这个随性不是让他们随便画,而是有一个大致的目标。从一开始我就告诉他们:“不管你画的怎么样,老师都不会说你,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也不要问我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只要和主题有关,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中的想法,那你的画就是成立的。不要让别人觉得你这张画是半成品或是寥寥几笔,让人感受到你的态度是认真的就可以了。”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矛盾,因为一边我知道画的套路在哪里,但是我又希望他们能表达自己。


二都桥小学 学生作品

第一张画,是三年级同学所画的《我们爱劳动》。首先我分享了一些照片和例子,介绍校园里哪些事属于劳动,把这个范围稍微圈定一下,不让孩子跑的太远,就和写作文一样,不能离题。可以看到这幅作品中人的动作是比较夸张的,肢体画得也不是非常准确,但是蛮有意思的。我问孩子这个人在干嘛啊,他说是在劈柴,手上是一个斧头。三年级的同学,画人是比较困难的,他们会让老师在黑板上示范或者给他们看图片,我是坚决不给他们看的,偶尔在黑板上示范,我会故意把人画得歪歪扭扭的,把手画得非常夸张。让他们知道老师也可以画成这样,所以不要担心,只要不画火柴人,想画成什么样都可以。这样一来,遇到抽测的时候,他们的画虽然不是能拿高分那种,但是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画是完整的,他们还能是马上能把想法给表现出来。需要让学生既知道什么样的画是完整的,又知道要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这是我能想到比较折中的一个方法了。


二都桥小学 学生作品

第二张画是出自三年级的《爷爷奶奶》一课。他画的爷爷抽烟的那个动作一出来,我就觉得这个嘴巴和眼睛特别有趣。这节课我只跟他们说了老人家的一些特征,比如皮肤比较粗糙,有皱纹,胡子是粗的,并且不一定是白的,也有些老人是银色的胡子,所以这张画他的胡须和头发是偏银色而不是偏白色的。特别是拿烟斗的那个手指,他特地翘了一个食指出来,把他给勾住,那种感觉我觉得特别好。


二都桥小学 学生作品

第三张画叫做《眼睛的畅想》。那天下着雨,路边有蜗牛爬出来了,我听到同学说蜗牛的壳不就是眼睛的形状嘛。这堂课是我在温州实习的时候小组备课的,当时我们的思路是通过眼睛去发散想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发散出跟眼睛有关的事物。当然如果光想有关的事物,画面是很单薄的,比如光从眼睛去想一个蜗牛,就太简单了。我们又加了一个层次进去,环境、情感和想要表达的主题。所以我那天上课的时候跟孩子说:“从眼睛你能想到什么东西?类似椭圆的形状,眼球是圆的,通过这两个形状去联想、增加、删减、重叠,都可以。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想了很多跟眼睛有关的东西。


这位同学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大多数同学画得草都是矮的,太阳挂得很高,会有很大一片天空。而这位同学把草画得很高,蜗牛也放大了。很多同学用的是绿色,但他用黑色,然后我翻了他其他的画,我发现他的配色几乎都是黑白色系的 ,为什么呢?他很喜欢这种感觉,但是他又不是完全的黑白,可以看到头顶上有一个粉红色的太阳,在蜗牛的后面那个草的叶子也没有涂黑,说明他心里是有一束光的。这就是他的成长,这一束光就是黑暗中一个发光的个体,我觉得他就是这样去表达他自己情感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把主题和目标给到孩子,如何表达、渲染就是他们的自我表达,表情和细微的肢体动作都是他的真实情感。

画面完整度与自我情感的表达,将两者结合是我的教学目标,这个要求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孩子来说有一点高,但是他们如果适应了,都是可以达到,甚至能超越的。



潘晓明老师:
上一次讨论的时候,袁老师提出了他的困惑,今天分享的三个作品充分说明了他的实力,继续超这个目标前进非常好。夹缝中求生存,大环境,传统评价在那里,我们怎么办,自怨自艾也没有用,只有积极应对,有时反而会促成一些意想不到的智慧。
 
你看我们的孩子,我深切地觉得这些农村的孩子反而比很多城里的孩子幸福,因为有你们这样的老师的带领。这三张作品给我的感觉,无论是在视觉的冲击力和情感的表达上,都非常的充沛,我被作品本身打动的同时,也被老师们的思考和行动感动。


- End -


收听完整分享视频,可扫描上方二维码


【线上共学】期待与你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

相关阅读
“理解儿童作品”线上共学 | 孩子创作的过程才是教育发生作用的过程
“理解儿童画”线上共学02| 儿童画的独特审美价值与评价标准
“理解儿童画”线上共学03|儿童画中的想象力




文字 | 张雨昕
 排版 | 董剑 
编审 |  董剑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嘉宾分享pp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