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到底如何应对“不听话宝宝”?除了吼叫和唠叨,真的还有其他办法吗?

安潇 安潇AnnXiao 2019-06-20

上周,我推送了一篇文章:父母难做,情绪管理的头绪在哪里?如何控制怒气、焦虑和消沉?


留言里比较多的提问是:虽然知道自己不该发怒,可是如果孩子不听话,又要如何沟通呢?


“沟通”是个很大的话题,市面上也有不少育儿书籍是专门讨论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但有时,脑子里的道理太多,在实操时反而会觉得困惑,不知道用哪一条才好。所以我在考虑用更简洁的方法把思路理出来,比如,把道理浓缩到两张插画里。视觉化的知识,在需要时大脑能更快地唤起。



两种“行为环境”的设置模式


当提到“不听话宝宝”,你是不是认为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让我们换个思路,先检验一下我们给孩子设置的行为环境是否有任何问题。


让我随手画两张插图来解释什么是“行为环境的设置”。

看出它们的区别了么?

第一张图,我称它为“硬边界的自由环境”。

第二张图,我称它为“软边界的多障碍环境”。

图中的“边界”与“障碍”,就是我们为孩子设置的行为规则。


1. 硬边界的自由环境


就像一个空旷的房间,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的行为边界比较远,边界坚固不容改变,但边界之内充分给予行动自由。


孩子是非常渴望了解“边界”的生物。从一岁多开始,他们自我意识滋长,变得脾气很大、总是“淘气”、要做那些大人不允许的事,其实都是他们在探索行为的“边界”。他们只有掌握了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才会有安全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边界,要清晰且稳固。孩子会一次次地确认“那面墙”在哪里,会去想要试探和推倒。一旦孩子了解了边界不会跟随自己的态度而改变,她就会逐渐接受了这个边界,甚至会把这个规则传达给别人。


而在边界之内,这个空间要尽量的“空”,尽量给孩子自由,不过多地设置障碍,不过多地否定孩子。因为孩子接受也熟悉边界的“位置”,她就不会一次次的“撞墙试错”,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中央自由自在的空间中。在边界之内,她没有过多阻碍,尤其是探索过程中不会总是听到否定的声音,她就会开始增长自信、滋长独立意识、也会懂得去尊重“边界”,从而找到自我意识与行为边界的平衡。


2. 软边界的多障碍环境


“软边界”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边界似乎是在那里,有时发生效力,有时自己对抗一下,边界似乎就变软了,出去也是可以的。这样,每次触及行为边界问题时,孩子都会对抗一番,因为搞不好自己就能走运,把边界推翻了呀!如果边界总是变化不定,孩子会缺乏行为的安全感和确定性,也更容易引起哭闹对抗。


“多障碍”又有什么问题呢?


孩子不清楚边界底线在哪里,但似乎走到哪里都会遇到阻碍和否定的声音。探索的过程没有充分自由,总是受到“不许碰”、“不可以”、“你不行”,这样的阻拦。


这样的行为环境就塑造了一个不确定的心理环境:孩子对规则的边界感到困惑,又总觉得处处碰壁,她要不就是得小心翼翼地不惹大人生气,因此而缺乏探索的动力和信心;要不就是探索的欲求不满,总是想抗争,而频频制造冲突。


我们总认为我们的孩子“不听话”,仔细想想,有时是不是因为行为规则的边界设置得不够清晰简单、而随机的行为障碍又设置得太多,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抗呢?



如何设置硬边界的自由环境


每一个家庭的行为“硬边界”都不一样,一家一个风格。向孩子展示清楚,行为的“硬边界”都有哪一些。


“硬边界”通常包括两类:


一是常识类,比如打人、抢别人的东西、不经询问拿走别人的东西、公共场所没礼貌、涉及安全的行为比如玩尖利物、玩火与电门等等,这种属于社会和安全行为规则的常识底线,孩子如果触及了,没什么好说的,就得按照规则坚定执行。


二是合约类,是父母与孩子事先商议好,而达成清晰合约的边界,比如每天看电视时间有多长、几点钟睡觉、允许吃几块糖等等。合约,同样也是“硬边界”,要让孩子明白约定必须去尊从,合约不随自己的态度而改变。

设置“硬边界”,关键是不能过多、太过琐碎、也不要有太多变化。孩子的脑记忆容量很有限,硬边界需要一次次地重复,一次次地强化让他们知道在哪里,他们才会接受和尊重,而逐渐变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反过来看,不触及“边界”的行为,我们要学习尽量地放手,给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自由,不要设置过多的障碍。而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某个更好的行为,尽量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而非“强制”。让孩子在自己的这个自由空间里,充满了自主感、独立感和责任感,她可以为自己负责。


给孩子一个边界清晰的“空旷房间”,“不听话”的冲突和抗争,一下子就会减少很多。



吼叫与唠叨的无效力


在孩子触及行为边界又抗拒时,我们都会烦躁。如果孩子特别不听话,我们就很想发怒、大吼、或者就是不停唠叨。


我们都不是完人,我也一样会有这类情绪。但该如何理性地去处理这些矛盾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吼叫和唠叨的“无效力”,就会在情绪爆发时有意识地不被它牵引。


1. 吼叫让父母的感觉更糟


“宣泄愤怒是平息怒火最糟糕的途径。愤怒的爆发通常会唤起情绪脑,使人感到更加愤怒,而不是减少愤怒。宣泄愤怒对平息愤怒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丹尼尔·戈尔曼《情商》。


当不听话的孩子把爸妈激怒,对着孩子吼叫会激发更多的怒气,会让父母感觉更糟。之后,往往伴随的是深深的失控感和罪恶感。


2. 吼叫让孩子感觉受到关注


孩子本能地寻求关注。无论是快乐的爸妈还是生气的爸妈,引得关注是孩子的本能需要。所以吼叫,在很多情况下,会强化孩子一个不被父母认可的行为,她知道一做这件事,爸妈就像按了按钮一样一蹦老高。这让孩子感觉自己能够控制成人的关注。


3. 吼叫让会某个行为边界充满了负能量


触及到边界时,本来是想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积极的行为,可经常出现的吼叫,会让孩子对这件事心理上充满了负情绪和负能量,这是不是南辕北辙了呢?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想要引导孩子有积极行为的地方,就尽量不要将之牢牢地与消极情绪相连,而让孩子产生负面的心理烙印。


4. 唠叨削弱父母的权威性,让语言变得无力


总是在唠叨孩子,说了却没有行动,会让孩子感到厌烦,而更不妙的是,会让父母嘴里说出的话语失去效力,让孩子觉得可听可不听,不听父母也拿自己没办法。除非父母唠叨到发怒,这样,又引起一波负面情绪的循环。


沉默,往往比唠叨有力得多。



孩子的行为触及到边界了,到底该如何应对?


1. 首先“硬边界”要清晰和固定,不能因为孩子的态度而总是变化。


多变的边界和规则,会让受到拒绝的孩子感到困惑和愤怒。一旦孩子知道这是可以推倒、可以通融的“软边界”,他就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等方式,和父母抗衡,直到按自己的意志力胜出为止。


2. 父母要用“行动”来“执行”边界,而不是用情绪或语言威胁。


孩子在行为上触及边界了,吼叫和唠叨的效力都很有限。真正有效的,是父母行动上的果断和坚决,让孩子承受触及边界的结果。


比如,如果孩子在游乐场打人了,那么要求他离开。触及了打人的“边界”,就不许再玩了,这就是行为的结果。


再比如看电视这件事,合约已经说好了看一集自己关电视。一集之后,孩子不肯关,那么爸妈关电视,孩子哭闹也不该更改合约。一旦孩子明白了父母会用行动来执行合约效力,她很快就学会接受了。比如我家姐妹,一开始因为电视闹过一两次,现在她们都是看完电视了自己就会按关闭键。



爸妈采取了行动,孩子大哭大闹怎么办?


孩子哭闹,其实就是在试探边界的坚固程度。既然是“硬边界”,那就不会因为哭闹而随意改动。孩子哭闹的时候,是在体会被拒绝的感觉、在试探有没有转机,这时爸妈不用动气或者和孩子理论,应该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消化“边界”这件事。边界本来就是要一次次地重复,才会在孩子的心理画出清晰的位置。


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语言沟通往往行不通,其实爸妈把“边界”说清楚了,就不用再理论什么。安静陪在孩子旁边,等着她的情绪风暴过去。当孩子平静下来,就会开始重新琢磨和理解“边界”这件事。


所谓“温柔而坚定”,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过程中,爸妈尽量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和孩子动气,这样反而难以帮助孩子平息。其实“边界”本身,已经让孩子感受到拒绝了,如果再增加父母的恼怒和指责,孩子会感觉到这是不公平的“惩罚”。



如果孩子的哭闹让自己怒气大增怎么办?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会有烦躁的情绪,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很容易点爆我们的神经。


避免这种情境,有两个层面:一是平时的情绪管理工作,时常让情绪的瓶子腾空;二是在怒气增长的当下,利用有效方法消除愤怒。


1. 平时的情绪管理,时常让情绪的瓶子腾空


平时的情绪管理工作特别重要。身体的辛苦、生活的压力和对未来的焦虑会让我们的情绪瓶子很容易就满起来。如果瓶子是满的,就特别容易被“不听话宝宝”的哭闹点爆,而把负面情绪都宣泄给孩子,这其实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这份平时的“情绪管理”,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做的份内工作,是“自我成长”的内容之一。要时常观察和检验自己的瓶子有多满,要保证有足够的临时增压抗压的空间。如果瓶子本身已经快满了,就要通过读书、运动和冥想,来腾空瓶子、进行自我成长。

身体状况也是要特别留意的方面。我们往往是因为身体的劳累而引发了心情的烦躁,因而更无法承受“不听话宝宝”的“挑衅”。要想办法进行时间管理,一周里给出自己恢复身体状态的时间,不要让自己总处在疲劳边缘。


总之,一个情绪瓶子总是满着、随时要爆的家长,其实很难真正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2. 怒气增长的当下,利用有效方法消除愤怒


让我摘录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中提到的“消除愤怒的三种主要途径”:


(1)控制和质疑触发愤怒的想法,获得缓和性信息。比如通过同理心,去设想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2)Time out。在生气时摆脱对方,分散注意力,身处不可能进一步引发愤怒的环境,比如出门走一走。给自己一些个人时间和空间。看看电影等等。

(3)在愤怒的想法萌芽时把它们写下来。



孩子在边界以内的行为,如何往更好的方向引导


如前面所说,行为的“硬边界”尽量设置得远一些、少一些、但保证清晰和稳固。行动的自由空间大,孩子就会更自信、更独立。


在边界内的行为,我们尽量不去给予过多干涉和否定。但现实生活中,即使不触及底线,我们也是有方方面面的细微的要求,是希望孩子做得更好的,比如希望他们更能懂得自理、能够更爱学习、更善于社交和协作、更能专注游戏等。如果不去强制要求,他们又怎么能按我们所想的去发展呢?


其实,设置硬性的边界和底线不是什么难事。但如何让孩子在边界内的行为表现得更积极、更好,就是非常考验父母的教育手法之处了。

我的原则是:凡是边界内的行为,不强制,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和发展步调,只通过鼓励和引导来启发孩子。


而引导的最佳方法就是游戏。游戏是非常有力量的教育和启蒙手法。不用负面情绪捆绑孩子,而利用游戏正面的、快乐的能量来引发孩子更好的行为。


事实上,我的整个公号、所做的这几百个游戏、所出版的书,都是在说这件事:如何不强制孩子,而用游戏力来引导孩子的积极行为。



总结


最后,我再简单总结一遍今天所说的。


1. 给孩子的行为设置“硬边界的自由环境”,边界要清晰、简单、坚固且不容推翻。边界要远一点,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大一点。


2. 孩子触及到边界时,不吼叫、不唠叨,父母用行动来坚定地制止或要求、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触及边界的结果。


3. 孩子因为被拒绝而哭闹时,陪在孩子身边,安静地等待他的情绪过去以后,再重复地告诉他“边界”是什么、在哪里。这就是“温柔而坚定”的意思。


4. 父母尽量不要因孩子哭闹而引起自己的情绪波动。怒气发生的当下,使用消除怒气的有效手段,比如同理心和time out;平时要学习情绪管理,经常腾空情绪压力的瓶子。


5. 孩子在边界内的行为,给予充足的自由,不强制,引导要用积极的、鼓励的、游戏的方式。



如何与“不听话宝宝”沟通,希望这个清单能给你一个略为清楚的轮廓!我也一样时常需要提醒自己开启“理性脑”。我们一起努力吧。






安潇 2017年12月 于 伦敦




两天前,我的新书《Suki和Sula的早教游戏笔记(0~3岁)——家里的蒙台梭利教室》开始在当当预售,奇迹般地,预售首日即登上了当当新书销售榜榜首!截止到昨天“双十二”活动结束,首批印数即将售罄,现出版社已向印厂紧急追加印数。


我的读者们,你们的能量也太大了吧!真的把我惊呆了。不知道要怎样感谢你们的支持,我能做的,就是一篇篇地继续真诚地分享,不辜负你们的信任。我也期望我的新书能够让大家满意。


这本书仍然可以在当当预定,扫描下面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进入当当预售页面。也希望购买了预售图书的读者耐心等待,出版社正在加班加点地赶制图书中!


非常地感谢大家。





推荐阅读:


父母的自我成长

父母难做,情绪管理的头绪在哪里?如何控制怒气、焦虑和消沉?

题外 | 你漫游所以你不快乐


孩子的行为管教

管教孩子一招应万变:“拟人演绎法”

集中注意力,可以矫正孩子所有性格缺陷

孩子因“得不到”而爆发的情绪如何疏解?是否应该物质奖励行为?

筛洗欲望和延迟满足,“欲望管理”是孩子把握命运的利器



喜欢我的文章的话,评论留言和转发分享都是最好的鼓励。感谢阅读。

扫描二维码可以打赏


「 安潇,来自北京,建筑学专业,旅居伦敦成为动画导演和漫画作者,现在伦敦大学进修儿童心理学。有两个混血女儿Suki和Sula ,出生于13年9月和15年7月。从Suki一岁开始,受到蒙特梭利理念的启发,开始在家进行早教启蒙,迄今为止和两个女儿创造和实践了300多个早教小游戏,覆盖类别有身体技能、语言交流、生活实践、美术创意、自然科学、感官感觉、数学秩序和社交情感。」



欢迎关注“家里的蒙特梭利教室 

- Suki 和 Sula的早教笔记”

微博@安潇AnnXiao

微信公众号@安潇AnnXiao

Instagram@sukisulamontessoridiary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