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英国老公,为“阶层”和“野心”争执了起来……

安潇 安潇 2023-02-10
文/安潇
图/来自《人生七年》纪录片
ID/ sukiandsula

我想你们一定知道《人生七年》这个系列纪录片,它给很多人带来过人生启发,在公众号上也有很多讨论。
 
英国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在大半个世纪跟拍14个不同阶层的7岁英国小孩,每隔7年回访他们,记录着他们的理想、生活、事业、爱情和婚姻的变化,他从1964年的《7 up》开始一直拍摄到2019年的《63 up》。
 

影片的内容我就不细说了。我一直想从头到尾看一遍纪录片,但一直等到最近,就是因为想和老R一起看,他用英国人的视角,我用中国人的视角。
 
当我们找到时间一起观看的那周,竟然得知导演艾普特刚刚去世了,享年79岁。我们叹息着这部影片也许不会如导演所愿完成《84 up》,观影也是一种缅怀吧。
 


真实的人生最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我和老R看到入迷。可从第二部《14 up》开始,我们就有了争执,看待阶层和人生,我们真是有不同的解读啊……
 
影片中的孩子们刚到14岁,有件事让我很扎心,并感到无法理解:怎么好些7岁时野心勃勃的孩子,到了14岁时连梦想都没了?
 
“梦想”是这些14岁的孩子身上,“阶层差异”最大的体现之一。

在7岁时的采访中,出生于上层家庭的几个孩子,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会去精英学校、未来当政治家或律师。到了14岁,他们的梦想毫无改变,完全按照7岁时的蓝图,按部就班、毫厘不差地往前走。
 
而出生于中下层的几个孩子,7岁时也有远大理想,比如探索月球、当宇航员、当电影明星。但是到了14岁时,不少孩子的梦想就已经不一样了,有的说当大巴司机、有的说到处走走看看会有什么机会、有的说当秘书,“野心”这个东西,在一些孩子的精神状态中已经消失不见了。
 

我对着英国老公惊呼:“即使是有资源的差距,但14岁难道不是做梦的年龄吗?是谁剥夺了他们的梦想呢?才刚进入青春期,怎么就连野心都没了?”
 
老R却一点不感到意外:“你以为阶层的差距只在于资源么?更大的不公平在于对自己的认知。上层的孩子从小就有机会打开视野,尝试各种不同的事情,因此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有什么渴望、适合做什么事,有了野心也会得到支持。但中下层的孩子缺乏这样自我认知的机会,也看不清楚通往梦想的路,因此很快会变得不去奢望。”
 
我不太能接受他的说法:“不同人的人生有巨大差异,资源和视野只是一方面,但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梦想和野心。中下层孩子,如果有野心,就还有可能突破自己的天花板,但如果连渴望都没有的话,那必定会一事无成。为什么片中那几个孩子的家庭不去给予更多激励呢?至少要有试一试的愿望吧!毕竟才14岁。”
 
老R摇摇头说:“其实很多英国家庭,父母对孩子并没有很高期待,更不会去考虑跨越阶层,很多中下层家庭的父母都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个安稳人生。你看咱们的邻居玛格丽特,她和老公都是蓝领,但他们也不会对自己的子女高要求,两个孩子都是一放学就在家门口游荡,高中毕业就找了蓝领工作,他们并不觉得有何不妥。”
 
“这难道是文化差异么?”作为中国人,我很难感受这样的安逸和认命,拼搏是我们的家训和国训啊,我说,“我所了解的中国家庭,几乎所有父母都会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去努力,去把握自己的未来。让下一代起码比自己过得更好,这难道不是父母们的本能么?难不成还是中国父母的特殊属性了?我爸爸就成长在贫穷山村,正是因为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他才会那么努力上进,最终考上了北京最好的大学,因此让我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如果他那时连野心都没有,那我现在可能还在村里呢!”
 

老R想了想说:“很可能是和社会福利制度有关。在英国,中下层的生活也不至于太过挣扎。一个普通蓝领,一样可以娶到漂亮老婆、生两个孩子、买到房子。你看邻居玛格丽特和老公都是蓝领,但他们还不是买了同一条街和我们同价的房子?生活质量并没有相差很多。但在中国没有安全网,你不努力上进的话,也许就鱼死网破了。但也许就是英国的福利制度,让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去苛求梦想,况且,这里其实有看不见的阶层玻璃板,真的做到跨越是很难的。”
 
“但是中下层的孩子,如果有天赋、有梦想呢?难道家庭不去推一把么?我觉得这是父母的基本责任吧,鼓励孩子去闯荡出一个更大的未来。”
 
老R叹口气说:“在英国,跨越阶层比想象的难得多,至少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如此。中下层的孩子,即使没有野心,也能过上和父母差不多的生活;如果有野心的话,那就意味着巨大的付出还不一定成功,其实机会是很少的。

“以我长大的那个英国小镇为例,基本上都是普通的中产家庭。当时我们中学一个年级有200个孩子,其中将近100个根本没有参加A-level高考,觉得没有必要。而参加了高考的100多个孩子,最终只有15个考上了大学。
 
“最残酷的是,中学从11岁起就按照成绩等级分班了。我想现在应该不会再有那样的情况,但当时的分班规则真是显而易见。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班,成绩最差的孩子在蓝紫班。说真的,当时去了蓝紫班的孩子,父母就直接放弃上大学这件事了。最终参加高考的,主要都在红橙黄绿这四个班里。而六年里,学生因为成绩进步而换班的情况少之又少。”
 

我感到很不可思议:“简直耸人听闻!我从不知道英国也有过这么严苛的校内等级划分。这很不公平啊,那岂不是很多孩子从11岁就大概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并很难改变了!”
 
“所以说,片中那些14岁的中下层孩子,看似接受了自己的宿命,是有原因的。当然他们那个年代更早,现在的孩子,改变阶层的机会多一些。”
 
“那你是哪个班的?”
 
“我当然是红班的。”
 
“哦,我以前都不知道,你还是个学霸?”
 
“我是考上大学的那15个孩子之一啊。对英国孩子来说,进入大学的这个筛选也是很严酷的,孩子和家庭都要付出很多。所以许多人就选择更简单的途径,早一点进入社会,反正也没有跨越阶层的野心。”
 

“那你的野心是哪里来的呢?是你爸妈激励你的吗?”
 
老R笑着摇头:“推娃的英国父母真不多。你也知道,我爸妈从来没管过我和我哥的学习。他们压根就是放手,支持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实我哥哥当年也是红班的,他非常聪明,成绩一直很好。但是他没有参加高考,因为他就是没有那份野心。他渴望早点进入社会,中学毕业就进入了汽车行业。他的女儿我的侄女也是这样啊,长得非常漂亮,曾经也想要周游世界,或者来伦敦深造。但这些梦想都不了了之了,所以现在留在小镇打工,想要早点挣到首付的钱可以买房。但这无可厚非。”
 
我叹息,作为从小就被梦想灼烧的类型,我其实不太能理解那种保守的心态:“同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你和哥哥却有完全不同的野心。如果没有天赋也就算了,可是有天赋、有能力的孩子,却没有被激励出野心,这算不算父母的失职呢?没有爸妈推你,那你的野心到底从哪里来的?”
 
“天生的吧。我十六岁就知道自己要做建筑师了。我沉迷于和建筑有关的一切,所以一直非常确定自己要上大学,要走得远。”
 
我点头,这种状态和我是相似的:“我也是从十六岁就非常确定自己要画漫画,在全国范围内为中国漫画而奔走,满心都是梦想和未来。可确实有很多人,似乎一直并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想要做什么。我当时特别不理解,人怎么可能没有野心呢?人生就一次,为什么不去极尽所能,去找到那个最好的自己?”
 

老R却并不认同我,他摇头说:“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野心勃勃,都想要追求更好版本的自己,那这个世界肯定很糟糕。社会上必然就有很多枯燥乏味的工作,需要普通人踏踏实实地去做,其实并没有很多所谓‘实现梦想’的、‘带光环’的岗位,如果所有人都追求光环,那么大部分人都会因为欲求不满而不幸福。没有野心和梦想,并不是什么错。”
 
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角度诠释“梦想”,我思索着。
 
老R继续说:“我们不是在佛学中学到过么?止步不前,也不一定是没有理想的表现,而是懂得满足和感恩,能够感受此时此地的美好,并能够安心驻足,这样挺好的。”

“话虽这样说,但你还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么?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你还是会选择上进、拼搏、做最好的自己吧?”
 
“是啊,也许野心是我的性格的一部分,这我没法改变,但我能够清楚地看到,野心不一定能使我更快乐。也许在事业上,我比我哥哥走得更远,但我总是不满足,总是想做得更好。其实我哥哥一直比我过得更快乐,他满足于生活在自己长大的小镇,对于成就和物质没有多么大的欲求,每次见到他,他都很充实和平静。”
 

我说: “即便是明白知足的道理,那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呢?让她们找到最好的自己、把人生潜能发挥到最大、有个远大梦想,我以为是父母对孩子的本能愿望。”
 
“别把这种追求变成使孩子不快乐的枷锁就好。”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野心?也许不都是阶层决定的,毕竟也有中下层的孩子敢于追求卓越,比如我爸爸,纪录片中也有向上跨越阶层的例子;大概也不是家庭决定的,比如你和哥哥在同样的环境长大,哥哥安于现状,你却野心勃勃。那到底是什么决定的?”
 
老R看看我,摸摸下巴说:“应该是自然选择。因为世界上,本来就需要有野心的人,也需要安心的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有野心,世界会不快乐;如果所有的人都安心,世界会止步不前。你看,大自然,总是用它的方式创造平衡。”
 

我唏嘘,觉得老R的话有道理。就像是宇宙中的天体,有的疾速奔驰,有的悬浮不动。也许我和老R都是天性不安分的人,我才以为狂奔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状态,但其实,也许漂浮着更多静止的颗粒,才是世界该有的模样。
 
自己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颗粒呢?她们会更有野心,还是更安份?如果她们没有远大梦想,我会失望吗?如果她们总是欲求不满,我会纠结吗?

育儿里,本来就隐藏着关于人生的终极命题,和宇宙的本质规律,但渺小的我,还需要很多很多时间,去发现,去想透啊。
 

安潇 2021年1月 于 伦敦

图片来自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原片可以在腾讯视频搜索“人生七年全系列”。

前文推送:

安潇推荐
今天的次条带来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China Story》,这是牛津树面世以来首次推出的中国故事系列。还有大家期待已久的牛津树学校版(自然拼读和拓展阅读)和家庭版的返团,同时也给大家安排了毛毛虫点读笔。史上超全牛津树,就在今天的新年专场!

今天的三条是非常好玩的法国启蒙游戏绘本——“聪明狗”系列,把故事、手工、游戏、百科知识、绘画、体操运动等结合起来,锻炼手指精细能力、观察力、专注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正在团
我见过的最省心、最有年味儿的春节艺术盒子,77个作品,只需99元
这款原产澳洲的蓝莓味奶片堪称护眼神器,既能预防近视,还好吃又补钙

相关文章
家有“天才娃”又怎样?还不是得在“鸡娃”和“放养”之间纠结抉择......
天下有所谓“正确的养育风格”吗?BBC纪录片,七位妈妈的养育方式引深思
四种父母的养育模式,你是哪种?
直升机父母还是宽容父母,这里竟有一个世界分布地图

最新文章
我乘上了新晋世界首富的股票电梯,最大的启示却是育儿
每个人的“爱情”,都从懵懂开始……
天啦,原来这就是“文化差异”?太尴尬

最近微信改版了,很容易走失,请别忘了“星标”我的公号,这样就能再次遇见你了!

游戏式早教、项目式学习,艺术、音乐与学术同行,分享英国教育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微信公众号@安潇
野心与安心,
都是大自然的常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