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8个字,让不会创造的爸妈,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孩子

安潇 Ann 安潇 2023-04-10

微信又改版了!不星标的话,以后会很难看到公号更新了。为了不失联,记得星标哦!这样我们才能常相见。

上周,我和姐俩着迷地玩一个图像生成网站DALL.E。它和chatGPT一样,都是由Open AI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比较独特的是,它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描述生成相应的图像。

这些描述可以非常具体,比如“一个牛油果形状的沙发”:

“马蒂斯风格的油画,一个智能机器人在玩国际象棋”:

“维米尔画的:戴着珍珠耳环的海獭”:

它还可以制造摄影、雕塑、数码绘画、油彩,甚至完全乱真的铅笔手稿,几乎看不出机器绘图的痕迹,非常厉害!

Dall.E一分钟生成的铅笔作品和摄影

是不是很赞?我和孩子一边玩得不亦乐乎,我一边唏嘘不已。就和前两周大家热议chatGPT的感受一样,我对“工业革命4.0”的临近充满兴奋,迫不及待着手使用聪明的工具,同时也会感到背脊发凉: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事情已经这么多了!

前一篇文我还在感叹:“有标准答案的脑力工作AI做得更出色,所以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创造力。”

但现实是,就连“平庸的创造力”人工智能也已经可以达到:写一篇押韵的诗、创造一部套路满满的小说、绘一张水准达标的图、作一曲听起来不让人厌烦的歌,统统这些,它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细思极恐的同时,方向反而更清晰了:人工智能的创造都缺乏灵魂和真正的创新,这部分工作已经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之后,其实人真正的价值会被放大凸显:那些有个性的想法、有洞察的见解、有颠覆的发明、有情感的书写、有灵魂的表达、有远见的尝试,才是我们真正不能被超越的东西。

也就是说:“平庸的创造力”不再被需要,而那些有不同凡响的创造力的人,会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加被珍视、被需要,成为时代的领导者。

每次聊“创造力”,都会引起不少爸妈的焦虑:“如果鸡娃学习,还能刷题,这赛道变成创造力了,该怎么用力啊!

很多人相信创造力来自遗传:父母有艺术细胞、孩子会画画,父母开公司、孩子会创业,如果自己本身就缺乏创造力,孩子是不是也没戏?

有些爸妈的甚至着急地要把“创造”也当作任务了:每天完成一张画、写一篇作文,不然别睡觉!

这些都是对创造力的误解。孩子的创造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不是用外力注入到孩子的体内的!关键是呵护孩子的这种创造天性,给它空间和土壤茁壮生长。

即使不会创造的爸妈,也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孩子,怎么做?记住这18个字就够了!

1. “有留白”

“中国好校长”郑强教授提到一个现象:咱们的中小学生世界顶尖,但是到了大学,很多人就开始“混”,该出研究成果的时候反而没了热情。原因是孩子的成长时间都被应试学习填满,毫无自由,多年下来败了兴趣,根本不爱自己的专业。没有了热情怎么可能有创造力?

他说:“为什么欧美日本有那么多诺贝尔获奖者?就是因为他们在孩子时期可以尽情地玩啊!”

当然,这句话也说得有些绝对,咱们不可能逆行于体制,学习肯定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只是,话里的现实刺痛人心:没有留白的童年,对创造力的伤害是很大的!

孩子必须要自由玩耍,才能发展自己的好奇心、探索兴趣爱好、深入了解喜欢的事物。没有自由就难以激发热情,没有兴趣就难以点燃创造力。不要让用刻意练习把孩子的时间都填满,让她变成一个不知道自己爱什么的人。

想办法每天给予孩子一些自由时间。在留白里,孩子才能顺应自己的天性去探索、去感受、去创造。

2. “广接触”

当我聊到“创造力需要留白”,有朋友留言说:“如果留白就能激发创造力,岂不是留守儿童最有创造力?”

就像一棵小树,“留白”是给了它成长的空间,但同时也要给它营养丰富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体验各种不同事物,帮助她发现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潜能的领域。

比如去博物馆、美术馆、去旅行、参加户外运动、听音乐会、探亲访友等等,都是“广接触”,爸妈不需要自己亲自带领孩子去创造,只要带着她看到、听到、接触到。每个孩子体内都有颗特殊的种子,一旦触碰到了与自己天性有连接的事物,自然就会产生好奇、会萌芽,并不需要爸妈刻意费力。

3. “给资源”

“给资源”并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想要的东西,主要指素材和工具。当孩子体现出对某个领域的好奇,表达出想要探索的愿望,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基本资源。

上周我去看了斯皮尔伯格童年成长经历改变的电影《造梦之家》,大导演极具荧幕创造力的职业生涯,都始于9岁那年。有次爸妈带他看了一部电影,他回家后痴迷地一次次地用玩具火车重复电影中火车脱轨的桥段,着了魔一样,直到把小火车摔坏。看似无意义的举动,妈妈却很细心地看在眼里,不仅没有责备,还给他买了一部小型胶片摄像机,让他把脱轨镜头拍下来。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没有停止过拍摄,18岁时就完成了一部精彩的战争场景的短片。

提供一个小小的工具,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造梦之家》

4. “爱聊天”

我去参加过不少英国顶尖学校的校长讲座,当家长们问到如何帮助孩子时,很多校长都提到了“聊天”。

创造力需要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家长可以在“聊天”中,启发孩子逻辑思考、激发想象、勇敢表达、开拓眼界、认知自己,这也许是家长能做的对孩子最有益的事情!

老R很喜欢在晚餐时间和姐俩闲聊,学校里、生活中、社区内、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可以拿来讨论。他时不时和孩子玩一个“你如何选”的游戏,比如:“输掉的球队里的最佳球员,和赢了的球队里的最差球员,你想成为谁?”“没有艺术的世界,和没有科学的世界,哪个更可怕?”这些好玩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却很有哲学意义,让孩子发展思辨力、阐述想法。

聊天时要注重平等,不要用世俗标准立刻否定孩子的想法,即使她的观点不一定对,但有个性的想法值得鼓励。

5. “勤阅读”

马斯克妈妈在传记里回忆到:马斯克小时候经常什么事也不做,就沉溺于阅读,有时一天能读10个小时!海量阅读并没有让他成为“书呆子”,而是使他长大以后成为了一个“跨行业”的连续成功创业者,他在各个领域都有相当专业的了解,知识结构广泛且扎实。

很多显示出卓越创造力的人,正是在“跨学科”领域做出了创新,“跨界、跨专业”,是最有可能激发出新事物的区间。

比如乔布斯创建苹果公司,将设计美学、科技与商业结合,颠覆了很多领域;“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拔高到世界水平”的刘慈欣,即有对科学理论的深度了解,又广读文学和历史,因而他能创作出举世瞩目的《三体》。

想要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最好的捷径就是阅读!文学、历史、经济、商业、科技、艺术、人文等等,无不藏在书中,孩子通过阅读建立知识网络,类比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规律,这里往往是创意火花发生的地方。

童年马斯克

6. “多合作”

如果孩子善于与他人合作,她的创造力就等同于添加了翅膀!

因为创造力的核心是发掘新想法和概念,与他人合作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可以思想碰撞、激发创意,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更多资源,组建团队可以实现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合作也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让有创造力的想法更有效地实施和落地。

鼓励孩子参加团队体育运动、和小伙伴一起做项目、参加社区服务、或者和爸妈一起完成家务、解决家里的某个问题,都能够提升孩子的合作能力,产生责任感。

这18个字,让育儿不迷路:有留白,广接触,给资源,爱聊天,勤阅读,多合作。

爸妈不需要自己善于创造,做到这些就能很好地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天性,让她生长出自己天赋的大树,在创新方面自我实现!


安潇 2023年2月 于 伦敦

相关文章:

在那个年代,我妈妈毫不刻意地培养了我的创造力

大艺术家告诉你:“美育”避开这些误区,才不会折损孩子的创造力

这所“最佳未来学校”横空出世,就像“孩子的Google公司”

在美国技术封锁的当下,和孩子聊聊马斯克的火星计划和主场的中国科技

前文推送:

正在团:

首发!一件“进化版”风衣横扫整个春季LOOK,它走心,我省心!

点在看和加星标是最好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