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诗公案“恰恰”再解

魏耕原 杜甫研究学刊 2022-08-27

编者按:原文刊载于《杜甫研究学刊》2018年第1期,总第135期。


魏耕原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杜甫漂泊西南,寓居成都草堂时期,开始大量制作七绝,而且特多组诗。其中《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每被大中小学课本选入,其诗云: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一首“白话诗”,似乎没有什么费解的地方。末句“恰恰”用在动词“啼”前作状语,它的读音也很像“象声词”,似乎用来形容莺鸣之声;再则上句蝶舞为视觉,下句莺啼又似乎无疑为听觉,两句合起来为视听结合,充满观赏花鸟的常见的美感。所以现在流行的杜诗选注本与高校教材一般把“恰恰”注为:象声词,莺鸣之声。其原因,大概亦与《汉语大词典》有关,也如此以象声词解“恰恰”。


其实其义并非定案,而且可能属于错案。最早为此词出注的可能是南宋赵次公,林继中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恰恰’字,如王无功之言‘恰恰’来。”“恰恰”见于王绩(字无功)《春日》(一作“初春”):“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今朝下堂来,池冰开已久。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遥呼灶前妾,却报机中妇。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马茂元《唐诗选》说:“年光二句:意谓韶华景物之来,好像有意为人凑兴,应该酿酒满瓮,吟赏春光。恰恰来,犹言着意而来。恰恰,用心的意思。”“着意”即特意。王诗写早春莅临,前日林花未开,而今日池水早已融化,南窗外的梅花破雪怒放,北院中的柳在春风中将要泛绿,屋外院内到处一片春光,所以高兴得大呼小叫地告诉家人:“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是说春光处处来,赶快把满瓮春酒打开,好好庆祝一番,而非春光今日特意而来,而前日故意不来。“恰恰来”即处处来,遍地春光之意。


由此看来,赵次公认为杜诗“恰恰啼”与王绩诗“恰恰来”,二者“恰恰”的意思是一样,当然只是处处之义,即处处啼,处处来,其所言就并非是“象声词”。赵次公注是宋人注杜诗之最佳者,且宋人距唐不远,所说值得重视。


认为“恰恰”为象声词的莺鸣之声,大约与赵次公在世相先后的朱翌说:“说诗以谓‘恰恰’莺声也。《广韵》云:‘恰恰’,用心啼尔,非其声也。”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广韵》三十一洽曰:‘洽洽,用心。’并无啼字。用心啼殊不成语,仍以解作莺声为是。”翁方纲不同意鸟鸣声之解:“然王绩诗‘年光恰恰来’,白公《悟真寺》诗‘恰恰金碧繁’,唐人类如此用之。又韩文公《华山女》诗‘听众狎恰排浮萍’,白乐天《樱桃》诗‘洽恰举头千万颗’,‘狎恰’,即‘洽恰’。”





1980年,苏葆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图卷,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然作于清穆宗同治年间的施鸿保《读杜诗说》言:“字典‘恰’字下,亦但引此诗云:‘恰恰,鸟鸣声。’今按:‘恰恰’与莺声不类。公诗‘野航恰受两三人’‘恰似十五女儿腰’‘恰有三百青铜钱’‘恰似春风相欺得’,皆是适当之辞。此言独步之时之处,适当莺啼。‘恰恰’者不一时不一处也。当亦方言,今尚云然。”所言‘字典’,即《康熙字典》。所言“‘恰恰’与莺声不类”,甚是。莺声婉转,杜诗《忆幼子》:“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是说莺啼婉转如歌,故称“娇莺”。仇注引陈后主诗“娇莺含响偶”,骆宾王诗‘分念娇莺一种啼’。而“恰恰”声音尖脆,近似鹊鸟,与婉转圆娇无缘。


对于施氏所说“恰恰”为“适当”,即正好的意思。今人徐仁甫说:“《广韵》只云恰,用心。《说文新附》同。非谓恰恰,用心啼也,重叠词与单音词有别,朱氏混同为一,未允。余谓‘恰恰’犹‘正正’,皆方言。‘自在娇莺恰恰啼’,谓自在娇莺正正啼,言其不早不迟,正当其时也。白居易诗:‘洽洽举头千万颗’,‘洽’同‘恰’。言正正举头千万颗。杨万里诗:‘银烛不烧渠不睡,梢头恰恰挂冰轮’,言梢头正正挂冰轮。施氏谓恰恰者不一时不一处。‘不’恐系‘在’字之误。”今人又有频繁、时时义之新说。郭在贻《杜诗札记·恰恰》说:“不少注家都注为莺啼声,实则莺啼之声清圆流丽(周邦彦词:歌时宛转饶风措,莺语清圆啼玉楼),与恰恰之音大相径庭。……恰恰与上句的时时相对成文,则应当也是一个表时态或表情状的副词。实则恰恰在这里乃是频繁不断之意。恰恰作频频、时时解,盖唐人俗语,从唐诗中不难找到例证。白居易《游悟真寺》诗:‘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以恰恰状繁字,即是恰恰训为频繁之意的确证。……恰恰,又写作洽恰,如白居易《吴樱桃》诗:‘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以洽恰状樱桃之果实累累。洽又与狎音同,故洽恰又写作狎恰,韩愈《华山女》诗:‘听众狎恰排浮萍’,狎恰状听众之多而密。”


郭氏例证及结论实本乃师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五篇《释情歌》“洽恰,密集的意思”条之说。蒋著只是未提及杜诗,然例证甚丰,其言曰:“降魔变文:‘便向厩中选壮象,开库纯驮紫磨金。峻岭高岑总安致(置),恰恰遍布不容针。’”除上郭氏所举白居易《吴樱桃》、韩愈《华山女》外,还有白居易《裴常侍以蔷薇架十八韵见示因广为三十韵以和之》:“恰恰濡晨露,玲珑漏夕阳。”另外尚有多例,兹不赘。


另外,还有释为“正好”。萧涤非《杜甫诗选注》说:“恰恰啼,正好叫唤起来。按‘恰恰’乃唐人口语,通常只用一‘恰’字与动词结合,如‘恰有’‘恰似’‘恰值’‘恰受’之类,不胜枚举,均为‘正好’或‘适当’之意。其‘恰恰’连文,杜此诗外,……宋仍沿用。黄山谷《同孙不愚过昆阳》诗:‘田园恰恰值春忙,驱马悠悠昆水阳’,此恰恰应解作正好,更无可疑。杜此诗题为‘独步寻花’,蝶时时舞,而莺则非时时啼,今独步来时,莺歌适起,有似迎客,故特觉可喜耳。”



然论者又有不同意‘正好’之说。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恰恰”条说:“马茂元《唐诗选》、新版《辞海》、《汉语大词典》均解为状鸟鸣声的象声词。但对象鸟鸣声的解释,昔人早有疑义。……‘恰恰’虽有恰巧、正好义,但用于上举杜诗仍嫌不尽妥贴。第一、这一联诗属工对,如解‘恰恰’为正好、恰巧,则与上文‘时时’在意义上对得不甚工稳;第二、莺啼蝶舞应是诗人得见之前便已存在多时的景象,不大可能是在诗人刚刚步入画面之际,娇莺才恰巧啼叫一声两声。‘恰恰’一词在唐宋口语中可以表示‘密密’的意思。……另如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诗:‘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亦犹云‘一莺密密啼’。又《送彭元忠县丞北归》诗:‘恰恰新莺百啭声,忽有寒蛩终夜鸣。’‘恰恰’与本句中‘百啭’相应。韩元吉《菩萨蛮》词(腊梅):‘江南雪里花如玉。风流越样新妆束。恰恰缕金裳。浓熏百和香。’也是描绘腊梅花繁,有如密密的缕金衣。”


又有释为“谐和自得,自然”,所举书证,均见上文所引。


曹慕樊《杜诗中的俗语·恰恰》认为是“密密啼,频啼”,张忠纲、孙微《杜甫集》释为“时时、频频”,另外还有不少论文释义,均不出以上诸家范围。


我在2001年出版的《全唐诗语词通释·恰恰》中,曾经综合前人发现唐宋诗用例,反复推敲,发现“处处”义最为适合。以为“杜诗‘恰恰啼’,似为处处啼。此诗‘时时舞’,故见蝶之‘留连’;处处啼,故见莺之‘自在’。上句言时间,下句言空间,时空偶对两层夹写。”十年后,黄灵庚《杜诗释词六例》说:“施(鸿保)说‘恰恰’为不一时,不一处者,最传老杜心事,余皆非是。恰恰、时时为对文,恰恰,犹言处处也。”但他把所举例,或释作“时时”,或释作“处处”,或释作“时时处处”,游移不定。黄氏似未见拙著,但以“处处”为义,还是空谷足音。而李荣却有与我商榷的《〈江畔独步寻花〉之“恰恰”考辨》,分别举出宋词5例、元代杂剧散曲7例,明清小说诗词4例,均认为其中“恰恰”为象声词,指鸟的叫声,而由此得出杜诗“恰恰”为“莺啼声”。其理论依据是:“《全宋词》中的用法,更接近杜甫的原句,仿造的痕迹很强,而到了《全元曲》及元杂剧中,已经运用得非常自如,至清代‘恰恰’一词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语法——《声律启蒙》中严格规定为‘莺恰恰’对‘雁雍雍’。在找不到与杜甫同时代或更早时代的同样用法前提下,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的传承关系,用其互相类似的例子来反证或推其含义。”


而戴军平《杜甫诗“恰恰”另解》似乎代我回答了李荣一文的质疑:“考杜甫之前乃至整个唐代的诗人作品中,‘恰恰’都没有表示鸟鸣声的用法。……用作象声词,形容鸟鸣声,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距杜甫的时代已经久远,人们对‘恰恰’一词的本意‘用心’已经不太清楚。又因为杜甫在中国古代诗坛上的巨大影响力,诗人们也就跟着用‘恰恰’,以致习非成是,谬种流传,‘恰恰’就真的产生了‘象声词,莺啼声’的意思。”


对以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该到了总体回顾盘点的时候了。综上所说,杜诗“恰恰”,凡释8义:1.象声词,莺啼声;2.正好、恰好、适当,正正;3.频繁、时时;4.密集、密密;5.用心、特意、着意;6.融和自得自然;7.时时处处;8.处处。《汉语大词典》凡列四义:即用心貌;融和貌;象声词,莺啼声;正好。谓杜诗“恰恰”为象声词。现在先看看唐人的用例:



1.王绩《春日》(一作“初春”)已见上文:“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今朝下堂来,池冰开已久。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遥呼灶前妾,却报机中妇。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


2.白居易《游悟真寺》:“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栾栌与户牖,洽恰金碧繁。”


3.又《裴常侍以题蔷薇架十八韵见示》“浃洽濡晨露,玲珑漏夕阳。”


4.又《吴樱桃》:“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秾气味殊。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


5.韩愈《华山女》:“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6.郑损《星精石》:“孤岩恰恰容幽构,可爱江南释子园。”


7.《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便向厩中选壮象,开库纯驮紫磨金。峻岭高岑总安致(置),恰恰遍布不容针。”


对于例1王绩诗,已见前文。或释为正好、适当,似未安。例2的“恰恰”,一作袷洽。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洽恰》以“多而密的意思”,释此与例4、5、7。王锳《诗词曲语辞汇释》释此与杜诗亦本蒋先生的“密集”说。近出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以宋绍兴本白集影印为底本,“洽恰”则为袷洽:“袷洽,亦作恰恰,洽恰,多而密集貌。”并引杜甫此诗与《降魔变文》与蒋先生之说为证。黄灵庚谓此诗与例1、例6均“处处”义。此句的“金碧繁”,已明言“金碧”之色“繁”多而密集,如果再把“恰恰”视为“密集”,未免词复意重;而且上句“栾栌与户牖”,说到两端以承斗拱的柱上曲木“栾”,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的“斗拱”,以及门窗上的图案花纹,故接言“恰恰金碧繁”,当为处处金碧繁集,即指栾栌、户牖的处处。


例3的“浃洽”,一作“洽恰”,谢先生注本引司马相如《封禅文》:“休列浃洽,符瑞众变。”以及《文选》刘良注:“浃,及。洽,遍。”把联绵词拆开解释,不足为训。而“遍”,即与处处义相关。浃洽,当谓处处。此句当言蔷薇花与叶处处濡湿晨露。例4的“洽恰”,朱金城《白居易集校笺》说:“‘洽洽’同‘狎恰’,即茂密之意。”并引韩愈《华山女诗》为证,标明依据蒋先生所说“密集”之义。若径直看作:密集举头千万颗,似语不成句,阻隔不通。


例5的“狎恰”,钱仲联先生《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狎洽,为密集义。”孙昌武先生《韩愈选集》:“狎洽:同洽恰,稠叠密集貌。”均本蒋先生之说。看此诗下文所言“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那么“听众狎洽排浮萍”,意谓听众处处排列如浮萍。若看作“密集”则与“排浮萍”意复。谓为“处处”义,且已伏后“观中”二句。例6的“恰恰”,董文释为“孤岩处处容幽构”,所言甚是。例7被蒋先生亦释为“密集”,萧涤非《杜诗选注》:“所谓恰恰遍布,亦即正好遍布之意。”近年注变文者亦承前说。看此句“恰恰遍布不容针”末三字,似为“密集”义,然观上句“峻岭高岑总安致(置)”,则仍以“处处”义为长。



再看宋人用“恰恰”为处处义者:


1.黄庭坚《同孙不遇过昆阳》:“田园恰恰值春忙,驱马悠悠昆水阳。”“恰恰”似可看作正好、适当义,然“值”有“逢着”义,则两词比邻而意复,故此句当看作田园处处逢春忙。


2.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王锳先生说:“亦犹云‘一莺密密啼’。”看上句“殷勤报春看”,似以‘一莺处处啼’义为长。


3.又《送彭元忠县丞北归》:“恰恰新莺百啭声,忽有寒蛩终夜鸣。”或谓“恰恰”与本句中“百啭”相应,或释为“密密”义,但观下句,可知两句是说季节转换之快,前句仍以“处处新莺百啭声”意为长,处处与“百啭声”呼应更为紧密。


4.《海棠四首》其一:“小园不到负今晨,晚唤娇红伴老身。……银烛不烧渠不睡,梢头恰恰挂冰轮。”似乎也可以看“梢头密密挂冰轮”,然看上句秉烛观花,花非一处,仍以“梢头处处挂冰轮”意长。


5.洪适《次韵陈留闻莺》:“恰恰啼莺马上听,凝云欲雨晓寒轻。”或释莺鸣声,但观“马上听”,是在骑马行走时听,“恰恰啼莺”则当为处处啼莺。


6.汪元量《清明》:“都下纷纷跃马,湖边恰恰啼莺。”同样被视为莺鸣声,然观与上句“纷纷”呼应,下句当言:湖边处处啼莺。此亦正如林升《题临安邸》所说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若看作“莺啼声”,不仅失去对偶的工整,意义则失之更多。


黄庭坚诗法杜甫,杨万里诗的“活法”亦取法杜甫的拟人与悠然。例1与例4与“鸟鸣声”无涉,例2与例3看作“鸟鸣声”则不如“处处”义长。


宋词用“恰恰”者较多。


1.熊禾《瑞鹤仙》上片:“翠旗迎风辇。正金母、西游瑶台宝殿。蓬莱都历遍。□飘然来到,笙歌庭院。朱颜绿鬓。须尽道、人间罕见。更恰恰占得,美景良辰,小春天暖。”或谓“更时时占得”。此词下片叙宴饮,上片明言“春天”,故“恰恰占得”当言处处占得。


2.杨无咎《上林春令》:“秾李夭桃堆绣。正暖日、如熏芳袖。流莺恰恰娇啼。似为劝百觞进酒。”或释“时时处处”。此为祝人生辰词,当为处处娇啼。“流莺”之“流”,正说明“处处娇莺”的原因。


3.洪适《生查子》:“二月到盘洲,繁缬盈千萼。恰恰早莺啼,一羽黄金落。花边自在行,临水还寻壑。步步肯相随,独有苍梧鹤。”此为行旅词。“恰恰早莺啼”犹言处处早莺啼。


4.杨冠卿《生查子》:“娇莺恰恰啼,过水翻回去。欲共诉芳心,故绕池边树。”李荣说:“娇莺”两句,一本杜甫此诗,一本杜甫《即事》:“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认为“其中‘恰恰’之释义当同于杜‘莺啼声’。”观此句言莺在水上飞过飞回,则上句当为“娇莺处处啼”,故下句说“过水翻回去”。若为“莺啼声”,则失去了这些意义。


5.汪元量《鹧鸪天》:“潋滟湖光绿正肥。苏堤十里柳丝垂。轻便燕子低低舞,小巧莺儿恰恰啼。”单看后两句,则“恰恰啼”则似为莺啼声,然看首两句湖光绿肥、苏堤十里,则应视为莺儿于“苏堤十里”处处啼。


6.仇远《酹江月》:“片云凝墨,看荷花才湿,依然无雨。水槛空明人少到,恰恰幽禽相语。”这里的“幽禽”就不一定非是莺不可,这两句是说水槛无人,处处幽禽相语。


7.王千秋《生查子》:“莺声恰恰娇,草色纤纤嫩。诗鬓已惊霜,镜叶慵拈杏。……因何积恨山,著底攻愁阵。春事到荼蘼,还是无音信。”这是此词的首尾四句,首句是“莺声处处娇”,还是莺啼之娇,一经比较,自是前者为当,而后者未安。李荣说“‘恰恰’摹拟莺之婉转娇柔的叫声”,若“恰恰”拟声,既不“婉转”,亦不“娇柔”。如前所言,则是轻脆尖亮,近似喜鹊的叫声,当然不会有“婉转娇柔”之感。再看此词上片后两句与下片前两句,可知此词为怀人之作。特别是“春事”两句,已见春暮夏末。荼蘼初夏开花,苏轼《酴醿菩萨泉》:“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可见起首两句是说:莺声处处娇,草色纤纤嫩,已到了春事已晚。然而所怀之人还是“无音信”。因而“恰恰娇”即处处娇,更加强了这种怅望失意的情怀。


8.韩元吉《菩萨蛮·咏梅》:“江南雪里花如玉。风流越样新装束。恰恰缕金裳。浓熏百和香。”或释为“描绘腊梅花繁,有如密密的缕金衣”,然释作“处处”,更能显得“腊梅花繁”。


以上前5例见于李荣所举证,而无例6仇远“恰恰幽禽相语”一词,大概不好释为“莺啼声”,就不用提及了。退一步看,即就是前5例均可看作“莺啼声”,也不能以后证前,说明杜诗“恰恰”亦作如是解。这是训诂学的常识,无用多言。至于上举宋诗的“恰恰值春忙”与“梢头恰恰挂冰轮”,前者或许本于王绩的“年光恰恰来”,后句则本于白居易“恰恰举头千万颗”。这些“恰恰”均非“莺啼声”所能解释。



杜诗的“自在娇莺恰恰啼”,或许受到王绩诗“年光恰恰来”的启发。二者都写春光春事,而“恰恰”一词又很新鲜,而为杜诗所汲取,亦为可能。再则连宋人也不相信“说诗以为恰恰,莺声也”的说法,我们又怎能相信宋人诗词所用均为“莺啼声”。而且唐宋人之作中尚未见到过一例。李荣一文所举元代杂剧、散曲、明人小说等,其中的“恰恰”确可以视为“莺啼声”,那只能是对杜诗误解误用,正如上文所引戴军平一文所说的“习非成是”,而更不能以此回证杜诗的“恰恰”就是“莺啼声”。


杜诗的七律每有六句对偶,甚至八句全对。又以七律的手段去作七绝,绝句中多用对偶,甚至四句全对。这与喜爱对偶是分不开的。而且对法多样,法度森整。其中时空偶为一大法门。仅以七绝看,就有《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的“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的“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绝句漫兴九首》其四的“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官池春雁二首》其二的“青春欲尽急还乡,紫塞宁论尚有霜”,《绝句四首》其三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存殁口号二首》其一的“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夔州歌十绝句》其八的“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承闻河北诸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其一的“汹汹人寰犹不定,时时斗战欲何须”,《漫成一首》的“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画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的“久判野鹤如霜鬓,遮莫邻鸡下五更”,以上或两句全为时空对偶,或为句中部分时空偶对,无不工整,而且法度森严,丝毫没有错迕之感。


再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后三字若视作莺鸣声,而又与“时时舞”偶对,就立即感到别扭至极,龃龉不合,这在对偶极为工整的两句中,就更显得尴尬而不自在,牵强而有附会之嫌。然看作“处处啼”,就与“时时舞”没有任何纹丝不合,而且此地春光又显得盎然饱和。再则若作“莺啼声”,只是一鸟之鸣,而“处处啼”则是另一番光景了。像杜甫这样的大手笔,而且在时空偶对更有专长,而往往有一种特意追求,这也是杜诗其所以厚重的原因之一。



往期精彩回顾:【讲座预告】扫描二维码免费进草堂听项楚老师讲座啦!
论杜甫与佛教 ——兼论作为外国文学的佛经对杜诗的影响

从有“来历”到“没来历”——试析杜诗语言运用的创新

杜甫的政治生活与当时的党派斗争

第五次“杜甫读书会”综述




杜甫研究学刊 ∣一个有态度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