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杜甫研究学刊 杜甫研究学刊 2022-08-27


杜甫研究


禅宗语录杜诗崇拜综论

李小荣


摘要:在盛唐三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之中,禅宗语录讨论最多的不是“诗佛”王维而是“诗圣”杜甫,从北宋开始,还出现了持续近千年的杜诗崇拜现象。禅师借杜诗说教并以之喻禅、释禅、证禅,取材极其广泛,运用自如,形式多样,无论是篇章语句之摘引,还是对杜诗的字词改易、句式变动、语序调整、意义转移乃至步韵唱和,大都体现了以故为新的创新意识。究其成因,一方面和多数禅僧对杜甫创作经历、善写日常生活,杜诗精于句法、语言清丽雅正、写景状物心境合一的高度认同有关,另一方面,它是两宋以来士僧文化互动的产物,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的示范引领,特别是江西诗派和“文字禅”诗学的理论指引,对禅僧学杜的影响最为深远。



彼岸他乡  借石攻玉

  ——三部域外书写的中国文学史中的杜甫形象 

周睿


摘要:本世纪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及德文版《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借助自我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再审视与再书写的代表。本文以三史中的杜甫形象为研究个案,试图从编者学养、方法学理、风格学脉三层面域外书写的中国文学史观中呈现的欧美学术思维共性详加分析,然后通过与国内主流文学史的对比分析域外书写的特性,从碎片化体系构建、另类化经典破除、随性化文本细读三方面客观评价其价值意义与缺陷,从而探究不断纳入全球化文学批评思潮进程的域外中国文学史观中杜甫形象的生成与误读。




杜诗研究


杜甫乐府诗的史诗性审美

吴淑玲  颜程龙



摘要:杜甫乐府诗最具“史诗”价值,以当今文学批评学界将史诗审美分解为传统审美和后史诗审美的方法重新审视杜甫乐府诗,传统审美的民族性、英雄性、全景性的审美特点和后史诗性审美的平民性、日常性、世俗性的审美特点,是杜甫乐府诗完全具备的审美特性。


心灵史的诗学技艺

——杜甫《秋兴》中阻隔与联通的结构叙事

郝若辰


摘要:杜甫《秋兴》在七律史上史无前例地创造了由首尾联推论语言和对仗联意象语言交错的立体网状结构,而八首之间的铺排关系也从更高维度重复着这种结构。同时,《秋兴》也是一部诗人重塑时间的心灵史:推论语言是相对时间的叙事,意象语言是绝对时间的浸没。作为自传作者以及有着超越时代的创作自觉的诗人,杜甫在《秋兴》中完成了对自己一生重要篇章的回忆与重构。最终以上一切技法都为使叙事回到绝对时间中的往昔长安,整组诗语义与音律交织展现了时空的阻隔与联通。


中国文学作品英译选集中的杜诗择选标准初探

  ——以二十世纪下半叶四本选集为例

唐佩璇


摘要: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诗作被视为中国文学传统的瑰宝。随着中国古典文化艺术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尤其在英语世界,杜甫本人及其作品也逐渐受到海外汉学家的重视。本文以四本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选集为中心,通过研究其中的杜甫诗歌,从诗歌内容、体裁、情境三方面分析不同于国内的择选标准,格外关注到诗歌内容中“对感性叙事的观照”“个人命运走向对社会现实的折射”“经典作品的时代意义”,从而认识英译选集对传统的杜诗经典作品的另类解读、对杜甫形象的多面阐释的可能性。




杜集文献研究


许鸿磐《六观楼读本杜诗钞》评介

陈宁


摘要:许鸿磐为清乾隆道光年间著名学者,其书为时人推崇。许氏少时即喜好杜诗,有《六观楼读本杜诗钞》,手录杜诗三百余首,并对其评注。此书选诗主旨鲜明,评诗见解独到,颇有研究价值。因系抄本,世所罕见,故本文先对其版式及辑抄缘起进行介绍,并条分缕析其评注体例和特色,彰显其学术价值,以管窥清代研杜之风,晓示清人治学之况。



域外论杜


艰难昧生理  飘泊到如今

——杜诗双声叠韵对新考

[日]丸井宪 撰  张淘 译


摘要:双声叠韵对虽然不是杜甫的首创,但他喜用双声叠韵创作偶句,并出现了新的发展。如“飘泊”一词(或作“飘薄”“漂泊”“漂薄”),它并不是《文选》中的常用语,而杜甫将之与“艰难”一词相对,这是唐前诗歌中几乎未曾有过的作法,展现出杜甫诗歌崭新的一面。杜甫双声叠韵对的新颖之处,不仅在于他使用传统的连绵词,尤其表现为大量地活用了近似于双声和叠韵的复合词或自造词。本文拟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杜甫律诗中所见双声叠韵对的主要用例,同时阐述笔者自己的见解:使“漂泊”固定成为一种双声的诗歌语汇是杜甫的功绩。



杜甫的“拗体七律”

[日]加藤国安 文  张思茗 译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杜甫的“拗体七律”,并从韵律学的角度考察其意义。杜甫的近体诗中有相当多不规则的格律(拗体)。夔州时期之后,杜甫写下了许多拗体七律。本文具体分析了长安时期的《题省中院壁》、夔州时期的《白帝城最高楼》以及湖南时期的《暮归》《晓发公安》。可以看出,湖南时期的拗体风格与夔州不同——在单纯的悲叹之外,最终产生出一种巨大的开阔感。诗人无意修饰平仄,而是呈现出一种平静的内心状态,老练而出色地表现了“古拙”的技法。可以说,以这两首杰作为标志,“拗体七律”开创出了新天地。


古典诗歌研究 唐代文学研究


唐人的乐府观与中唐诗人的乐府

[日]增田清秀 撰   樊昕 译


摘要:本文考察唐人的乐府观和中唐诗人的乐府。认为唐人把乐府和诗视作一体,用诗的立场来创作乐府。其形制上的“歌行”一体,内容上侧重于个人的、主观的成分。中唐时代的德宗贞元至宪宗元和的三十五年间,乐府名家辈出,其中,李贺的古乐府想要再一次赋予音乐以生命的意识,李益则通过自己的从军体验创作的从军诗作为乐府广为传播;白居易和元稹赋予新题乐府与古乐府以乐章的性格;柳宗元的《唐铙歌鼓吹曲》虽不能入唱,但在文辞体式上倾注了苦心,韩愈的十首《琴操》则取材前代故事制作歌辞试图复原古曲;张籍、王建则首次在歌辞中细致刻画描摹了平民的生活。


唐代清乐“三十二曲”考

——曲目辨析与文献批判

林晓光


摘要:《通典》中记载至杜佑时,唐代清乐“曲辞在者”三十二曲。这一记载为《旧唐书》《乐府诗集》等文献所继承,但却发生了曲目的微妙变化,通行本点校者对汉魏六朝乐府曲目的理解又各有差异,导致对“三十二曲”的点断互不相容。在这一现象背后起作用的,是中古音乐文献文本的层累生成机制;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对其进行文本构造分析和文献生成批判。通过纠正前人失误和改变解读思路,可以最终考定唐代清乐“三十二曲”为何,并对中古音乐史料的性质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学术动态


隐逸与园林:关于杜甫农业诗中的几个问题

——兼评《杜甫农业诗研究》

郝润华


摘要:杜甫在流寓秦州、成都、夔州时期创作了一些农业诗,日本学者古川末喜著、董璐译《杜甫农业诗研究——八世纪中国农事与生活之歌》,系统考察了杜甫三个时期的农业诗歌,对某些意象做了专门阐释,是一部视角新颖、论述细密的杜诗研究新作。但是,由于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上的偏差,作者认为杜甫流寓西北、西南(包括夔州)似乎是为了尝试隐逸生活,并且作者基于杜甫隐逸论又提出了成都草堂是一座园林的论点,这些观点均值得商榷。




《杜甫草堂诗艺文研究》评介

陈  燕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第三届全国硕博论坛综述

贾  兵




▼往期精彩回顾▼

周振甫│杜甫诗论

金启华│杜甫论书法诗笺释

张朝富│李杜与扬马关联论

钟树梁│读杜甫《秦州杂诗》评析

傅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考辨



杜甫研究学刊 ∣一个有态度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