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明华|诗圣人生·盛唐国运·文化原乡――纪录片《中国》第二季首集观后感

刘明华 杜甫研究学刊 2022-08-27



刘明华,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继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一季开播广受赞誉之后,近日芒果TV、湖南卫视又推出了《中国》第二季,其题材正面、叙事宏大、制作精良、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其中首集《惊变》以李白、杜甫二位诗人的经历切入,映照大唐帝国的历史与文化风貌,再现中国故事中的文化原乡。






诗圣寻踪·影像中的杜甫

纵观杜甫的影视作品视觉呈现发展历程,最早关于杜甫的纪录片《诗人杜甫》由新影公司于1962年完成,为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所拍。2020年,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片名借用了洪业先生所著的“西方世界第一本杜甫传记”的书名。此外,该片更有一众学者加持,如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洪业传记中文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祥波等。此片在海外语境中向西方观众介绍杜甫和中国文化,好评如潮,可见杜甫的世界文学意义。

 

如果说BBC的《杜甫》一片是传统意义的纪录片――人物、历史、实景、主持、访谈几大要素无不齐备的话,那么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对杜甫形象的展示特点,则是代表着当下纪录片的新“画”风。文图学视镜,以“观看”为出发点而“认知”“感知”,继而有所“判断”“辨识”,终而付诸“行动”“审美”。以情境入人境,体察生活,品味人生,探索世界,创新激活历史展现中华思想源变。






表现推新·文图中的光华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纪录片不断呈现新的表现形式。八十年代,不乏轰动一时、万人空巷的时政片。这些纪录片从历史或文化反思的角度切入,涉及改革开放等宏大主题,关注当下政治,其叙述方式多是叙述加议论,亦不时邀请重量级访谈嘉宾指点江山,议论纵横,再配以相关图片或画面。





从“文图学”倡导的“文本-图像互动”呈现形式来看,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的表现形式一脉相承。该纪录片不用访谈嘉宾,偶有外景,画面多具舞美性质,涉及相关历史人物则用“情景再现”形式,人物之间不设对话,而辅之动作或表情、配以画外之音推动叙事,这一形式或可称之为“原址重建”,这是较之以前的政论片或纪录片的推陈出新的地方。





从吸引受众的角度考虑,文化类纪录片要从观赏性入手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人群,文图互动、原址重现正是这个时代的“新宠”,以沉浸式、剧情式、反思式的纪录片叙事完成这一魅力的赋予。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色调近似油画,画面之唯美,大大超出以往任何以杜甫为题材乃至其他绝大多数的常规纪录片。





李白、杜甫的同台亮相,布置于《中国》第二季的开篇,实则有多重文化意义。二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传统文化精神的“双子星座”,更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中国古典特色的典范代表,他们在美学上呈现出不同风格,在个性上也各有其鲜明特征。

 

在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中,李、杜是分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而置于全球文化语境中,二人也是英语世界译介最充分的中国古代作家代表。以此来彰显中国古代史、文学史、文化史、美学史上的多向光芒,《中国》第二季的“选角”可谓精准。






人文反思·国运中的原乡

唐代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最让人惊叹的变化何在?变于制度,这是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大唐帝国的鼎盛年华……源于唐初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制度这个稳定器在李、杜代表的中国古典文明臻于顶峰之时发生动摇,“不仅仅是人才选拔制度在动摇,及至天宝年间,维系大唐百余年安稳与发展的根本性制度,都在动摇。”





《中国》第二季的第一集《惊变》就是通过李白、杜甫两位伟大诗人在历史转折时期的遭际,来呈现由盛转衰的大唐命运,从而在讲述中国故事中彰显一种反思精神和文化自信。不世之才李白,因非廊庙具而被“赐金放还”;杜甫的命运更与良性的制度设计被权臣操控相关,也更切合本集主题。权相李林甫操纵当年有道科考试,阻止士人晋升通道,糊弄古稀皇帝唐玄宗,从而让杜甫等众多考生名落孙山,由此揭示这是大唐盛世可能不再的转捩点。





一种良性的制度性设计被权臣不动声色地操弄架空,看似一切都符合程序正义。佞臣欢呼,圣上英明,野无遗贤;皇帝自信天下英雄已尽入吾彀中,太平盛世,能不能万代延绵?而一众考生起初自认倒霉不是栋梁之才,但旋即怀疑执政黑暗,对大唐政治心生不满。深刻危机已是四面楚歌,爆发时间只在朝夕之间。这样的思考和表述抓住了宏大叙事的要害。安史之乱的爆发仅仅是一个表象,唐代由盛变衰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失序。权臣操弄,说明皇帝昏聩,这一角度的选择非常用心,也是对历史的准确解读。中国文化最辉煌的时代,我们仍然保有反思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第二季的议论颇具诗化特征,弥漫着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抒情传统。充溢全篇的散文诗般的语言,既让人伤感,更让人思索:“目睹繁华转身后的血腥与黑暗,诗人杜甫的悲伤,开始超越个人的凄楚命运,覆盖到大唐惊变的芸芸众生”;“安史之乱,是唐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一个显见的拐点。这也是一个文化的转折点。诗人们开始超越一己之穷达,把忧家、忧己和忧国、忧民融为一体,在恣肆的激情中注入理性的思考。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下半段进程的重要线索”;“诗,不再只是闲情雅兴的抒发,它成了历史的记录”;“他让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成为诗的主角,将‘史’写成了‘诗’。每一句诗,都如同一柄利刃,刺痛人心。它们是杜甫创作里程上的丰碑,也是历史深处永远的伤痛。” 





这些表述都是对杜甫的人文情怀和诗歌价值的精准把握,在温润抒情中寓以理性思考。用诗意调性来阐释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在天翻地覆的大变局中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变化,重返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的文化原乡,在现场进行“原址重建”等,这对出品方的才华与视野都是极高的要求,他们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努力上非常值得肯定与信赖。







▼往期精彩回顾▼
钟仕伦|《世说新语》诗学文献述略
《杜甫研究学刊》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活动预约】“编辑领你读杜诗”│《狂夫》解析
清人对白居易、白行简赋的评点——以赋选为中心的考察

编辑|高媛
审核|贾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