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戈国龙丨道——回归整体的和谐

戈国龙 哲学基础 2022-09-24

本体之道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老庄之道:第一是本体之道,从本体论来讲道;第二是工夫之道,从工夫论来讲道;第三是境界之道,从境界论来讲道。这种三分法表面上好像也是一种学术的分析,但这个分析不是勉强的,不是外在的,而是从老庄之道内在的主题、内在的现象出发来讲的。

什么是道?对道的解释真是五花八门。我们可以从一个很普通的了解开始。道是什么?道就是道路。道路有它的起点,有它的方向,有它的目的地;本体是这个道路的起点,所走过的路径就是功夫,要到达的地方就是境界。这就是道的三个层面:本体、功夫和境界。也就是说,道是什么?道是我们所从来的地方,是我们整个宇宙所生发的那个“原点”,那个起步的地方;道也是我们整个行进的过程;道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正如任何一条道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相对的,作为整体之道,它的无始无终的,是没有终点的旅程。在这个无限的道的演化旅程中,相对人的有限认识和修道意义而言,我们可以方便地建立一种道之演化的理论模型,这也是“道可道,非常道”的一种表现。

按照我对道的理解,实际上应该先讲的是功夫或者境界,不应该先讲本体。因为本体之道是我们后来反观、总结才得以认识的,最开始我们是先对道有了一种体会,做了一种功夫,达到了某种悟道的境界,能让他对道有一种领悟。领悟了以后,他就把这个道进行了解说,解说了就好像变成了一个本体了。但其实他并不是说先认识到了一个本体,然后再来做功夫。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很微妙的地方。在老庄之后,我们再来修道的人,根据老庄的描写,我们可以先认识本体之道,然后我们开始做功夫,去体会这个本体;达到了和本体合一的这种境界,这就不一样了。从老庄本身的认识来讲,他并不是先有了本体的认识再来做修道的功夫的。

什么是本体?本体是一个哲学的概念,但在中国哲学当中早就有这个词,这个词并不是从西方引进的。所以我们并不是用西方哲学的本体这个哲学概念来表示道,而是讲道在本体这个层面、这个方向上有它的意义。

无论我们怎么讲道这个本体,首先我们要明确:任何对道的诠释、表达都是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方便,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因为那个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它拿出来给你看的。道不是具体事件,不是某一个事物,不是我们认知世界当中某一个认识的对象,可以摆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你说道是什么,要我拿出一个东西给你看看,我做不到。道是无,无形无相,它不是我们认识的一个对象,而恰恰是在一切分别意识还没有升起、人的意识和整个世界没有分别时,所领悟到的一种宇宙世界的终极统一和浑然一体的状态。所以我用这个“一体”来表示道。

我现在对道所作的浑然一体的这样一种描述,并不是来做一个纯粹的哲学分析,而是一种体道意义上的展示。当我们真正进入某种道的状态,体会到这种浑然一体的状态,我们就对“道”有一种内心的把握和了悟,但这种了悟并不是我们能够用语言和文字把它展示出来给你看的。所以当我们来描述这个道的时候,我们要试着体会它,进入道的状态和道的境界。

在这种浑然一体中,“时间相”没有了,时间是无始无终的。要知道当我们感觉到有时间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有了分别才觉得有时间;当你不去分别的时候,这个时间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这个不存在,不是讲物理学意义上的不存在,而是讲我们内心体验上的不存在,就是你没有时间感,时间相是没有的。

在这种浑然一体之中,“空间相”没有了,没有了这里、那里之分,没有了这个地方、那个地方这样一种概念、这样一种分别心,所以空间上我们可以说它是无边无际。但是我们也不能说道是“超时空”,在时空之外的东西,我们只是说它没有时间相、没有空间相,超越了时间的差别、空间的差别。勉强来形容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无限宇宙的“整体场有”或“场有整体”。这里面还是有几个哲学的名词需要解释一下。

什么叫场有?大家看这个“场”字就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像电磁场、引力场等等。场这个概念虽然是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但它具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味道。在中国古典哲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和场非常相近,可以相通,大家认为是哪一个概念?是“气”的概念。中国哲学所讲的那个“气”跟“场”是相似的,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

场具有无边无际的性质,具有无边无际的感觉。物理学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场”,你是限制不住它的,它是一直要往外波动、振动的。虽然它有振动频率、幅度的差异,但是那个场就是具有广阔的迷散性的,是一直要遍满宇宙的。

所以道就可以看成是这样的“场有”,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有”。从不是任何具体的“有”来看,道是“无”,“无名天地之始”,任何“有”存在之前,道之“无”就先在了;从作为整体场有上看,道是“有”,“有名万物之母”,万物的存在都是从道中化生的,都离不开道的整体背景与整体作用。道是整个宇宙相统一的一个无限的背景、无限的场有,所以用场来概括、来指示道,就表明了道的无限性。道也是整个宇宙无限的旅程。虽然在整个道的演化当中它离不开两极,离不开阴阳两极的运动变化,但是道作为无限场有本身,却是超越了任何的两极化,它是一种终极的和谐。我们用整体和谐这样的概念来讲道,是基于对道的无限统一有一种实存性的体验与了悟。

那么按照我们刚才的理解,我们再来看看《老子》、《庄子》里面的一些话语,看看我们的了解,跟它们能不能相洽、相融。

比如说,在《老子》里面就讲这个道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那么根据刚才我们对道的这种理解来理解这句话,就非常顺畅。因为道是无限的整体场有,它不是一个有限的具体的事物,所以你要去看道是什么的时候,能看到道是什么东西吗?它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一个物质对象。当我们要去听道是什么的时候,能听到它的声音吗?它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声音,但你要仔细听,它可能是某种“无声之声”。当我们试图去抓住道的时候,能抓住它吗?能接触到它吗?它是不可抓住的、不可琢磨的。所以夷、希和微这几个字,都是用来描述道的无限深远,不可作为一个可见的、可听的、可触的对象物来把握。道没有具体的形象,它不是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样一个存在物。

但是作为无限整体场有的道,绝对不是一无所有,不是什么都没有的一个断灭的、寂灭的东西,它里面有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它是万事万物之所以可能的无限背景,是万事万物相对相关、相即相入的统一本源。所以我们可以说,道虽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但它是“物质之本”,是“能量之海”,是“信息之源”。

现代物理学讲的物质、能量、信息,都在道中有它的根源。所以我们看到《老子》中对道的描写,它是怎么去形容这个道呢?“道之为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的状态是“唯恍唯惚”,在恍兮惚兮之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宽泛地理解为,这是对道之中存在物质(物)、能量(精)和信息(信)的一个描写。道是一个充实的存在,而不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绝对的空的存在。前面讲的“道之为物”的这个物,它不是讲物质。在古汉语当中,这个物具有一种“大共名”的意义,就是任何东西我们都可以讲是一种“物”。“道之为物”,就相当于我们讲“道这个东西”,这不是说道是一种具体之物。后面的“其中有物”的“物”,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根本的物质,是一切物质之所以可能的依据,这样的物质之本,但也不是指具体的存在物。“其中有象”的“象”亦是如此,一方面道无具体的形象,故说道是无形无象的;但“象”亦可是“大共名”,道亦有其“无象”之“大象”,故说“其中有象”。

下面一段《老子》对道的描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因为实际上不知道如何来用语言描写道,真正的道超越语言文字,我们不能说“道”是什么东西,只能勉强用“道”、“大”,来给大家命名一下。

这一段话,就可以说是对道的浑然一体这种状态的描写。因为它没有时间相,无始无终,你不能说它是在某一个时候形成的;它既然没有时间相,它一定是先天地而生的。那么这个时候讲天地,已经是在世界得以发展、得以展开来以后所形成的天地;而道是永恒的无限场有,所以我们可以讲它“独立而不改”,因为整个世界的演化都是在道之中。道本身你不能说它是有生灭的。任何事物它有变化,有生有灭,但是对老庄而言,我们说某一个事物生成了,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毁灭了,任何一个事物的毁灭都是以别的什么事物生成为条件的。我们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在化学反应当中,分子在不断地变化,但原子并没有变化,只是在不断地组合而已。比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变成了水,那么氢气(分子)消失了,水(分子)产生了。所以庄子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但是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总数来讲并没有变化,故“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宇宙间的事物在生灭变化,但是对道而言,我们不可以用生灭来讲它。所以说“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永远是在运行的,永远是充满的。这样一个无限的场有,是万事万物得到生成、变化的条件,但它本身却不可以说有生成、有变化。

如果我们把道理解成为一种无限场有的话,那么如何理解道家的宇宙生成论,这个世界是怎么演化的?这个时候我们要把道分成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的道,是作为总体的整体之道,它无所谓演化,也无所谓变化,一切演化和变化都在道之中;第二层面的道,就是在整体之道自身的演化过程当中,按照我们对这个事物生灭变化的一种理解,把它分成本体和现象两层,道是本体,现象是变化的事物,这时所说的“道”,就是“道”和“物”分开来讲的道。第一层面的道,我们可以说它是统万化为一的,没有道和物的区别。第二层面的道,是作为万物源头的道,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作为源头状态的道理解为一个无限的“全息统一场”,它里面含有万事万物变化的可能性,也可以说是含藏有万物的种子在里面,这些种子可以展现、演变为有形有象的万事万物。那么整个世界的生成可以看成是道的自我开显、自我演化,是从无形到有形、从潜能到显现的这样一个变化。

《老子》有一段话用来表示这个演化的过程,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段话所表达的道的演化模式,后来也成为道教内丹学的一个基本的宇宙演化模式。

根据老子这段话所表达的宇宙演化图景,如果用几个数字来表示的话,我们可以把作为万物之源的道的状态,叫做“零”的状态。一开始是零,零就是万象咸空,一切分别都还没有形成的统一状态。一切都还是潜能,没有表现出来。这个状态道家、道教里面都有很多的描述。它是无限的混沌,的看不出任何差别相。虽然没有差别相,没有变化出万事万物的具体形象,但是从这个道又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而言,它同时也是“一”。零是从它的无形无相、无差别来看的;一是从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这个“一”也可以说是“混元一气”的状态。

混元一气是道教的概念。这个“气”我们刚才讲了,非常像“场”的概念。所以我们讲“场有”,跟这个混元一气是相对应的。气也有不同的层面,混元一元是在“一”的层面,还没有表现出“阴”与“阳”的二元分别。但在这个统一的混元一气当中,它里面内在地蕴含着阴、阳两个方面潜在的对立。由这个潜在的对立再展现出来,就是“一生二”的过程,“二”就是阴和阳。

在道家、道教的概念当中,阴阳是一对普遍的概念。它不是说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是“阴”或是“阳”,而是代表所有的“二分性”、“二元性”的一对总括性的概念。有了阴阳,阴和阳继续交合,就有了“阴阳之和”,阴、阳和阴阳之和,这就有了“三”的概念,就是“二生三”了。有了三以后,继续分化下去,就可以有无穷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形成万事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了。

后来有很多现代的物理学家研究老子,就发现老子的观念非常符合现代物理学。包括计算机里面的二进制,与阴、阳的概念非常有相似性。计算机程序里面的千变万化,本质上来自于两个符号,一个是“一”,一个是“零”,分别代表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所有的程序,最后都是来源于这两个符号的无穷组合。这个世界也是一样,本质上是来源于阴与阳的无穷组合、无穷变化,而形成了万事万物。

但是我们要注意,老子来解释这样一个宇宙演化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作为一个科学家来探讨天文学,来探讨这个物理世界怎么演化的。很多人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去解释《老子》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要把这个前因后果搞清楚。不要说《老子》已经有现代科学的概念,他已经能够提出现代科学的理论。这是不符合历史实情的。我们只能说从现代物理学的视野和视角,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认识符合现代科学,但是老子是不搞天文学、物理学的。也就是说对于道家而言,它对宇宙生存变化有这样一个认识,实际上是来自于他修道的体验。而正是这样一套宇宙生存模式,反过来也为他的修道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提供了一种理论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期内丹学之中,这一套生存演化的宇宙论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道教内丹学提出“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继承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理论,并提出了逆向返本还原以成仙的演化方向。生成了万物以后,就有了差别,有了差别就有矛盾、有对抗,也就有了生死,就离开了这个永恒无限的道。现在我们要成仙,怎么才有可能?我们要回到无限里面去,回到永恒无限的道里面去。要回去,就与道的顺向演化相反,所以要化三为二,化二为一,化一为零。这就是内丹学所讲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以后就合道了,与道合一就是成仙。这就形成了内丹修炼的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式。

所以,今天我们不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或者科学的眼光,去看老子讲的是对还是不对。无论现代科学怎么发展,是不是能证明老子所说的宇宙论,这些都没有关系。对于道家、道教来说,在修炼当中这套理论模式非常有用,能够为修道提供理论基础,而且能够用修道的方式去实践它、验证它。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科学的实践和宗教(修道)的实践是不一样的,它们是不同维度、不同方向的实践。

但是我们现代人只知道科学的实践法。科学要验证一项理论,就要看我们能不能做个实验,看它能不能普遍地有效,用反复的实验来证实。但是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是客体化的形式,都是对实验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如果我们用这种狭隘的实践观去看待宗教、看待修道的话,我们就会犯很大的错误。

比如说,我们讲道是一种无分别而融于整体的和谐状态,那么这种状态你如何用常规的科学实验去证明它?我们要用试验去证明的时候,我们就要有试验仪器,有去检测那个对象的一套手段。这本身都是主客二元分裂,无法适用于合一境界的研究。因为这种无分别境界不是任何的认识对象,它是主客未分、主客融合的非二元状态,非二元状态如何用二元对立的模式去证实它?

以这种狭隘的实践观点来说,宗教就是迷信,因为这个修道的境界不可证实。你能不能像科学一样,发明一种普遍适用的仪器,我们一用大家都成仙成佛了,都觉悟了,那多好!这就混淆了“道”和“物”。觉悟的境界是一种心灵的体会、心灵的自觉,它是一种意识的状态、意识的净化,它怎么可能用一种无意识的机械手段去达到呢?觉悟恰恰是要对抗那个机械性,我们如何能用一种机械的手段去验证那个超越机械性的自由意志?

所以当我们讲“道”是无边无际、不可言说,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便,迫不得已的方式;你不能由此就说“道”是虚无缥渺、不存在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去证明道的存在,但是要改变方式。不是用简单的一般科学的实验的手段,而是用体证的修道实验的手段,你按照道的指示去做,去反观,去进入内心的深处。当你通过修定、修慧,超越了表层的分别意识,回到心灵的原本的状态,回到佛教讲的本来面目,回到心灵的纯粹的状态,就能体会到“道”的境界。这就是验证“道”的实验方式,你不是做一个外在的实验,你是向内去找到自己的源头。

回到纯粹的心灵状态,就是回到道。道就是在我们纯粹的心灵状态当中融合为一的存在。所以我们讲“性通于道”,人的本性和道是相通的。这个“性通于道”,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的一个普遍的理论模型。“性”是虽主观而客观,是通过主观性而达到客观性,达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道”是虽客观而主观,它不是一个纯客观,它一定要落实到人的本性中来。性通于道,最后都是主客统一、天人合一的状态。所以道的状态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都是强调一种统一和谐的状态,融入道之整体,就没有天地万物和主体自身的差别。

前面我们引用了一些《老子》的话来解释本体之道。在讲本体的时候,《庄子》有一段话非常有名,讲道的本体的时候是经常被引用的。在《庄子·大宗师》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家如果去看古来学者对这段话的解释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他们非常勉强,非常难为情,因为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来解释清楚。要不就把它当神话,找不出内在的理路。但是如果按照我们前面所讲的,道作为无限整体场有这样一个概念来理解的话,这一段话是非常通畅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有情有性”,我们前面讲了,道里面不是完全的空无,它是物质之本、能量之海和信息之源。“无为无形”,是因为道作为整体场有,无形无象,道本身是自足、圆满的,无任何造作,故是无为无形的。

“可传而不可受”,这种对道的理解和对道的体悟,我是可以传授,你是可以去体会的,但是我不可能把道作为一个东西送给你。你给我两万块钱,我马上把道送给你,这是骗子骗人的把戏,没有这回事。我传来传去,还需要你自己去体验,用悟的方法去实证它,它永远不可能作为一个外在的事物让我来传递给你。

“可得而不可见”,也是一样。你可以去体会它,可以真正地体会到这个和道相统一的境界和状态。但是你要想看清楚道是个什么东西,说你有一天打坐发现道是什么了——有的人说我看见一团光;看见老子的形象——错了!道不可见,道永远不能作为一个外在的对象被你看见,你要去进入道之中,与道合一。

“自本自根”,因为道本身就是无限场有,在它之外没有别的东西来作为它的根据,它当然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天地已经是道演化之后的世界,在天地之前道就永恒存在。“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因为道能演化出整个世界、万事万物,当然是“神鬼神帝”,道是“鬼”和“帝”得以发生作用的根本。假如说有鬼,假如说有帝,那也不出这个道之外,也是道的功能,一切都是从道而来。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道无限,没有空间相,在空间上是无此无彼、无边无际。无论太极有多高,在太极之上还是道;无论六极有多深,道可以一直往下再走,比它还深。道可以说是“太极之先”与“六极之下”,但是对于无限来说,你不能说道本身有先有后、有高有低,道是没有高下、深浅之分的,它超越于高下、深浅之外。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永恒,没有时间相,在时间上是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你也不能说道在时间上非常“久”、非常“老”,这两个概念对道是不适用的。因为时间的长短比较对道来说不适用,它超越时间的长短。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存在,但对于永恒来说,我们不能用“久”这样的概念来形容它;道在上古还没有出现之前就存在,但对于永恒来说,你不能说“道”很“老”,因为有老就有年轻,道有“老”吗?没有“老”。

所以如果你要入了道的话,这一切都是对道的描述,没有任何矛盾,没有什么说不通的地方。

对道的了解,在学术界的分析来讲,有人认为它是“绝对观念”,有人认为它“精神实体”……用哲学概念去分析,然后分析这个道有哪些属性,什么普遍性、广泛性、无限性等等,这种分析只是一种外围的归纳,但是最终我们看了这些分析以后,还是不知“道”,因为分析的人自己也并不真的知道。

如果你按照我们今天讲的思路去体悟它,进入道的状态,找一个时间静下来,静坐或者静站,认认真真去体悟、了悟它,等到有一天你跟老子会心一笑,心通了的时候,老庄就全通了。否则的话,你研究了一百本书后,还是越看越麻烦,越看越搞不清楚。很多的学术研究,就像猜谜一样,他是这样猜的,他是那样猜的,猜来猜去都没有把握,自己心里也没底。

这是我们讲的“本体之道”。

往期回顾

道家哲学“无为”观解析

试论“道”的原始二重性:“无”和“有”

道教的生死观

老子的哲学及其社会思想

戈国龙丨论道教内丹学的阴阳哲理

“然”与“自然”:道家“自然”观念的再研究

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散文风格

对宗教学方法的思考:以道教内丹学为例

詹石窗丨“道学”涵括道家与道教

詹石窗丨《道德经》的治国之道

唐明邦丨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

钱穆丨庄周传、老聃传

汤一介 | 道教哲学的特点

钱穆丨道家政治思想

《道藏》的修道价值及主要内容和分类方法

钱穆| 什么是“道理”

陈少明丨现代庄学及其背景

张志伟丨“白天看星星” ——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

冯达文丨道家哲学的本源-本体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