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关议和,日本“爱国青年”为何枪击李鸿章?

黄大拿 黄大拿明史拍案 2018-12-16


撰文|黄大拿


大凡一个曾被人轻视的国家,在卧薪尝胆、渐趋强盛之后,民众中间极易兴起敏感、自大的民族狂热,非常渴望向外展示自己的强大。

 

昨天是九月十八日,这是中国人不能忘记的一个日子。


日本——这个邻居曾经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伤害,这种伤害至今还没能够完全抚平。


而在当下,日本国内的美化侵略言论,中国的“抗日神剧”,林林总总似乎都在说明,培育对历史的敬畏、用历史教育国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而要让历史真正发挥作用,则首先必须捍卫真相。


从真实的历史中了解日本这个民族,不妨从马关议和中那一声枪响开始……

 

一 

暴徒代表日本民间的情绪

 

马关,日本的一个小镇,日人又称为“下关”。清光绪廿一年二月廿八日(公元1895年3月24日),这个过去默默无闻的小镇突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一天,因甲午战败,奉清政府之命前来马关议和的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在下塌的旅馆门口遇到了狙击手。当时弹伤颊骨,血流满面。立即成为全球特大新闻。


刺客是时年21岁的小山六之助。


小山六之助行刺李鸿章,并非仇视李鸿章个人,而是对中日正在进行中的媾和谈判不满。他认为日胜中败,媾和谈判只有利于中国。这种不满在当时的日本,并不乏民意基础。


日本经由明治维新,进步极速。大凡一个曾被人轻视的国家,在卧薪尝胆,渐趋强盛之后,民众中间极易兴起敏感、自大的民族狂热,非常渴望向外展示自己的强大。


日本正是这样。中国是其“文化母国”,面积、人口、综合国力均在其之上,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超过日本。


对这样一个近邻,很多日本人充满了嫉恨,他们认为,同在亚洲,一山不容二虎,自己要称霸非压倒中国不可。


甲午战前几年,丁汝昌曾率中国从西方购置的巨舰访问日本,日本国民饱受刺激,立即兴起了海军热,个人捐资购舰极为踊跃。


这样一种民族性格有利于国家的自强,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在集体的不理性之下,容易牵引民族走向歧路。


甲午一战,北洋水师现出了“纸老虎”的原型,列强对日本赞不绝口,日本人的民族狂热顿时飙升至沸点。“打到北京,活捉清帝”几乎成为民众的口头禅。

 


还是引日本人自己的说法作为例证。陆奥宗光,这位“积极促成”中日大战的日本外务大臣,后来回忆说:“在平壤、黄海战胜以前,心中焦虑最后胜利之国民,现今深信胜利必归我国,问题只为我旭日军旗何时能进入北京城门。至此,一般气象壮心快意狂跃,流于骄肆高慢,国民到处凯歌有如乱醉,对将来之欲望日增。……在此期间如有深谋远虑之士倡妥当中庸之说,必被目为怯懦毫无爱国心之徒,几为社会所不齿。”


在这种情绪的包围中, “爱国青年” 小山六之助认定,整个中日媾和谈判就是中国旨在摆脱战败困境的阴谋,认定李鸿章跑到马关就是专门来忽悠自己国家,乃至愤而拔枪,岂非顺理成章?

 

日本人枪杀外宾并非首例

 

日本人因民族狂热情绪发作而对外宾行凶,这并非第一例。


光绪十七年(1891年),俄国皇太子先到中国后至日本访问。在与中日相邻的国家中,自以俄国实力最强,而日本还在崛起中,日本君臣自然不肯放过这个讨好的机会。


不料,政府官员在俄国太子面前的过度热情,在部分日本人眼里成了有失尊严的“献媚”,结果导致一个狂热分子开枪打伤了俄太子。枪案发生后,日本朝野十分恐慌,日本天皇和各部大臣连夜前往探视,总算没有闹出大的事端。


李鸿章遇刺后,日本朝野大为震惊。天皇遣御医军医前来为李鸿章诊治,皇后特派护士两名,还送上了据说由皇后亲制的绷带。日本国民中,特地到李鸿章下塌旅馆探视、用电报书信等形式表达慰问的,也络绎不绝。


日本人如此动作,无非害怕这一凶案授予列强干涉的口实。


中国当时犹如一个让人垂涎的蛋糕,日本如果借助战争的胜利,在这块蛋糕上切割过多,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这其中又以强邻俄国的态度最为莫测,让日本如芒刺在背。


在自己家门口险些让前来议和的外宾丧命,慰问等表面功夫当然不可少,但怎样才能给世界一个还算过得去的交待呢?


李鸿章来马关后,在春帆楼已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会谈三次,会谈中,李鸿章提出应先休战,再谈议和条款。


左为李鸿章,右为伊藤博文


这一年,伊藤博文55岁,陆奥宗光52岁,无论资历还是声望,均属李鸿章的晚辈,但晚辈却一点儿也没给前辈面子。李鸿章的休战请求被强硬拒绝。现在发生了凶案,日本人立即想到可用同意休战来笼络病床上的李鸿章。


当陆奥宗光到李鸿章病榻前宣布天皇的暂时休战决定时,“李鸿章之半脸绑绷带,以其绷带外之一眼呈十分欢喜之意。……并对我谓:其负伤尚未痊愈,虽不能赴会议所商议,但在其病床前谈判则无妨。”


暂时休战,于日本人并无实际损失,但到底能使战火中煎熬的中国人少受一点摧残,李鸿章的“十分欢喜之意”便也在情理之中了吧。

 

 

 

打下北京,活捉清帝?

 

小山六之助射出的子弹入骨两寸有余,所幸非要害部位,无性命之忧。


日本医生均认为,要免除后患,最好将子弹取出,但须患者静养多日。李鸿章以谈判刻不容缓,拒绝了这一治疗方案。至三月十六日(公元4月10日),仅调养了半个月的李鸿章基本痊愈,再度走上谈判桌。与伊藤博文展开了第四次、第五次会谈。


会谈的结果众所周知,但过程则耐人寻味。


败军之将不言勇,城下之盟不好签。会谈中伊藤博文赤裸裸地威胁,如果谈判破裂,“我命令一下则北京之安危,有不忍言者,中国全权大使一去此地,能否再安然入北京城门,亦属不能保证。”胜利者的骄横和战败者的窘困,跃然纸上!尽管如此,整个谈判过程中,李鸿章还是竭力发挥了其滔滔雄辨之才。

马关谈判正式开始,李鸿章首谓中日“总以永好为是,如寻仇不已,则有害于华者,未必于东(日本)有益”,彼此“应力维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庶我亚洲黄种之民,不为欧洲白种之民所侵蚀”,接着对日本的进步和谈判对手伊藤博文的功绩大表赞赏,又论东西洋形势,以“兄弟阋墙”相戒。


二次谈判,日本提出苛刻的停战条件,李鸿章再度解说:“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长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我好,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


三次谈判,他劝日本“回头”,“少走几步,不亦可乎?”他希望签订的条约使“将来嫌隙无从而生,衅端无从而起”,两国百姓“永远和睦,彼此相安,福泽绵长。”……

 


不能不说,中日必须和好的道理,李鸿章阐述得甚为透彻,可惜打了胜仗器小易盈的日本人哪里听得进去?陆奥宗光后来就不屑地说,这不过是“家常茶饭之谈”!


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但因底气不足,不免辞锐而气竭。


日本在捞取巨大利益后,同意签订和约,而没有像当初叫嚣的那样“打下北京,活捉清帝”,并非出于善心,实由于列强环伺,而且力有未逮。


参加了甲午海战的日本海军大尉木村浩吉于战后撰文,就曾“忠告”国民不要以为攻陷了帝都就可以征服中国就忘了中国的庞大,他要日本国民铺开中国地图,“将实际可蹂躏之部分涂以墨汁,然后挂于墙上,仔细看看,目前我等是否果真有降服该国之能力?”


只相信实力,只尊重强者,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基本国民性!


编辑:王心

 

往期好文精选

中西隔膜太深,将会......

朝廷有事,商界大佬捐一半家产,终于善终!

蒋介石为何偏爱他,为了抗战还是政治赌博?

晚年慈禧的见识超越乾隆!不服来辩!

中国娘炮演进史:一蟹不如一蟹!


明察历史,拍案惊奇。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并只允许微信公众号转载,不可发在其他渠道,违者必究。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一块读透历史,读懂社会。定期会有各种红包、送书等福利活动。因扫码入群人数已达到上限,请添加微信AKX789拉你入群(添加微信请备注:黄大拿或黄大拿明史拍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