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拉达克冲突的战略评估
来源: 网电空间战 作者:孙云
坚持2020年6月19日
5月初,中国和印度军队在喜马拉雅山的偏远、有争议的边界上相互对抗。双方进行了长达40天的紧张僵持,但双方却保持着脆弱的和平。6月15日,一切都变了。在用铁丝网包裹的岩石和木制棍棒的战斗中,数十名印度士兵在沿河峡谷上方高高的荒凉山脊的身体对抗中丧生。据报道,一些士兵跌倒了数百英尺深的河中导致死亡。
自从1962年战争以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都拥有核武器。它们目前正处于最危险的边境危机之中。就目前而言,希望凉爽的头脑在北京和新德里盛行看起来放错了地方。
争议的是在印度控制的拉达克与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之间的有争议边界的西部地区。不断升级的部队部署,紧张局势和死亡人数将紧张局势推至5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尽管中印两国都对降级和对话表现出了明显的兴趣(在6月16日的致命冲突后,它们表现出了相对平静和不升级的说法,但最新的发展标志着双边关系的新低)。现在恢复陷入困境的和平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喜马拉雅山脉冲突的时间和性质引发了有关中国战略计算和战术目标的关键问题。从战术上讲,中国希望结束边境的基础设施军备竞赛,但从战略上讲,它不急于解决争端,因为它会使印度变成南亚大国。作为对印度因利用COVID-19和与美国关系恶化而对中国的脆弱性的利用,中国正在推动1962年战争中占领的领土争端。
一些外部观察家可能会认为对抗印度在战略上是不明智的-毕竟,在一片贫瘠的山区上,北京与一个重要的重要邻国对抗似乎是不明智的做法-但中国认为,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必须站出来对抗印度。北京如何权衡其对有争议边界的政策的利弊将对中国、印度和美国之间的地区稳定和地缘政治联系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和印度目前在边境争端中涉及三个领域:东部(阿鲁纳恰尔邦90,000平方公里),中部(尼泊尔附近)和西部地区(阿克赛钦/拉达克的33,000平方公里)。自1947年印度共和国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期以来的边界分歧一直困扰着双边关系。这种分歧导致至少一场战争- 1962年的中印战争在东部和东部西方地区-从那时起发生了许多对抗和僵局。
对于中国而言,东西方的情况尤为严峻。东部地区-印度阿鲁纳恰尔邦(中国驻印度大使在2006年宣称自己是中国领土)-包括达旺地区,即第六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对印度的主权的任何承认都会破坏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因为这暗示达赖喇嘛是印度人。西部地区-Aksai Chin-提供唯一的直接公路连接(国道G219),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之间。如果数百万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发生重大动乱,中国将不得不依靠G219进入。换句话说,失去Aksai Chin将会危害中国整个西部边境的稳定。
自2016年以来,中国在边界一侧已大幅建设基础设施。这样做是出于战略和战术原因。战略因素是中国的“十三五”规划(2016年至2020年)和2016年宣布的边境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新规定。与之前的计划(侧重于边境地区内区域内道路的发展)不同,十三五规划通过“军民融合战略”确定了区域间交通网络的优先级。这项任务要求边境地区的部队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跨国网络的道路建设。
习近平主席的首要外交政策倡议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涉及在边境沿线建设基础设施,涉及利用全球基础设施发展来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与此行动相伴,“十三五”规划将通往印度的道路建设列为五个优先之一(其他是朝鲜,缅甸,俄罗斯和蒙古)。但是,考虑到边界争端,印度道路建设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问题。导致2017年Doklam僵持的基础设施发展也源于同一任务。
当地和战术上的考虑也刺激了中国的决策。传统上,中国和印度都热衷于在边界的东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存在和控制,这一点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印度在阿萨姆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边境巡逻。持久的存在使双方在争端领土上的实际控制以及双方相互了解的模棱两可少了,因此,双方的发展空间较小。但是,在西部地区,由于海拔高和恶劣的天气条件,双方都无法在某些地区永久驻扎部队,从而为在有争议地区的部队态势和领土控制的微小变化留有足够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西部地区的紧张局势往往比东部地区更加频繁地爆发-想象力,发展和改变的空间更大。
当前的对峙始于5月5日,当时拉达克班公湖附近有 250名中国和印度士兵之间的身体对抗。四天后,锡金-西藏边境沿线还有150名士兵之间的小冲突。为了解决僵局,双方举行了几轮会议,包括5月18日,20日,22日和23日的军官会议;五月下旬至六月初的外交磋商;以及6月6日在摩尔多举行的高级军官级会议。尽管在9天后的6月6日会议上达成了“重要共识” ,但致命的冲突还是爆发了。
中国人将这次入侵和对峙归因于印度在加尔万河谷的道路和空中通道建设,而实际上,中国也在附近地区修建道路。这种建设不仅提高了主权要求,而且增强了战略地位和战术优势。印度坚持认为,中国的建设是在印度领土上进行的,或者至少在实际控制线(LAC)的印度一侧或事实上的边界上进行。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两者之间就共同接受的LAC没有达成共识。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始终坚持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印度人坚持1962年9月8日的LAC。中国表示,在这三年中,两个LAC之间的领土“ 被印度不公正地占领”,并且正是引发1962年中印战争的原因。迄今为止,双方都坚持按照这些相互竞争的定义围绕LAC开展沟通。
私下里,中国人认为印度在1962年战争后中国撤出的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德里一致的、反复的努力,“每隔几年就需要加以纠正”。根据我与之交谈过的中国政府分析人士的说法,中国不能进入1959年LAC线内(其于1962年撤离该地区)20公里区的前提是印度也应避免进入。但是,中国的立场似乎并不是基于与印度的协议。对于中国人来说,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军备竞赛使反复的入侵和现状得以改变,因此需要制止。否则,中国在1962年战争中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徒劳的。
2013年多拉特·贝格·奥尔迪(Daulat Beg Oldi)事件是此类基础设施军备竞赛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那次事件中,中国在该地区建立了营地,导致印度对中国的营地进行报复。在为期20天的僵持期结束时,中国人在Depsang附近拆除了掩体,印度人在Chumar拆除了掩体,双方撤军。
中国官员不想为澄清LAC进行法律和政治斗争,而LAC在2003年(新德里正式承认西藏为中国一部分的那一年)之前一直是印度的优先事项。尽管LAC在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重要性,但自2008年以来,LAC的澄清已从官方双边文件中删除。
中国人认为,对LAC的澄清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双方根本没有相同的历史记录或观点。试图澄清LAC不会带来清晰性,但会带来混乱和复杂性。按照这种逻辑,中国人认为解决边界只能来自与印度的政治一揽子协议,而不是技术性的一揽子协议。从历史上看,周恩来总理曾希望将印度对东部的主权换成中国对西部的主权,但遭到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的拒绝。从1960年到1980年(从周到邓小平),北京始终坚持这一建议。但是,印度拒绝了它,直到中国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其立场并将达旺地区视为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印之间不可能达成边界解决方案,北京方面认为,没有动力推动快速解决方案。中国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危机管理和预防升级,直到印度愿意接受一揽子交易,该交易基本上遵循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较早的交换,但达旺除外。尽管中国人理解印度人迫切需要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但北京方面认为,动荡的边界是使印度在该地区陷入困境并破坏其全球潜力的手段。对于中国而言,中印两国的需求在设计上是不同且不对称的。印度对中国在边界解决方面的主要让步是难以改变的坚决承诺。相比之下,中国从印度那里寻求的是,例如它在美中战略竞争中的中立性,是短暂且容易调整的。尽管新德里认为解决边界问题是印度信任中国的先决条件,但北京并不认为放弃其杠杆作用会阻止印度采取敌对行动,例如与美国结盟在印度洋地区破坏中国的利益。
中国在当前僵局中的坚持和自信使某些人感到惊讶。外国观察家认为,鉴于北京与华盛顿的关系不断恶化以及中国因其在全球大流行中受到的指控而遭受的声誉损害,在中国需要保持印度的友谊之际,中国对印度施加了过分的压力。这种逻辑有一定道理,但未能理解中国对印度正在利用其脆弱性的担忧,特别是在北京正努力应对COVID-19的时候。当中国官员得出结论说,印度正在利用中国的弱点在有争议的地区取得领土时,北京认为它不能放任新德里的行为,即使它在印度新一代官员和外交政策战略家中激起了的强烈反对。
中国分析人士认为,印度通过在边界上谋取战术优势,正在利用北京的弱点。在中国试图缓解由于COVID-19危机而造成的与美国关系看似无底的恶化之时,印度的道路建设被视为“ 试图在中国试图应对美国之时将其强加于中国”。”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印度不仅试图利用中国分散注意力、脆弱性和外交政策而过度扩张,而且使中国处于回应印度道路建设与被标记为“ 侵略性和挑衅性 ” 之间的困境,或默认它并在软弱时期失去领土。
中国认为印度与美国在战略上的对接有可能实现,华盛顿在其《印度太平洋战略》中明确表达了这一点。据信,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2019年印度宪法第370条的撤销,从而取消了拉达克有限的自治权,并将其改为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联邦领土。拉达克联盟领土包括阿克赛钦(目前由中国统治),对于中国控制其在西藏和新疆的“民族边界”至关重要,这引起了外交部的强烈抗议。美国在僵局中的立场加剧了北京的怀疑。时任助理国务卿爱丽丝·韦尔斯(Alice Wells)在5月21日批评中国的“侵略”是“挑衅和令人不安 ”,并与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几天后提出的在中国和印度之间进行调解的提议类似。中国和印度都拒绝了特朗普的提议。然而,对中国人而言,莫迪在三天后与特朗普进行了直接电话交谈,并接受了特朗普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的邀请,这在战略上含糊不清。
由于COVID-19和中国在全球反应迟缓中所起的作用,中国一直受到批评,因此北京官员特别容易受到叙述和现实中对中国的攻击的伤害。它更容易升级和果断地作出反应,这使“战狼”的形象在外交和军事/准军事行动中好像打了类固醇。中国外交官和官方媒体已全面动员起来捍卫中国的声誉,并攻击全球的任何批评。同时,由于有人认为越南在利用对中国的封锁,2月和3月就发生了中国在南海追赶越南船。此时,北京渴望获得外交政策上的胜利,对任何被认为是失败或失误的的情况都很敏感,因为担心国内的不满,而由于当下的COVID危机,国内的不满已经很高。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拉达克僵局是否已经过预谋?换句话说,中国是否为了使国内的注意力从政府早期对流感大流行的处理不当而转移了对峙状态?
至少有三点经验证据反对这一表述。首先,自僵局开始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低调的态度应对紧张局势,而不是在煽动性的媒体头条和有组织的互联网新闻中煽动国内民族主义,而这是预先进行协调的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次,自COVID-19以来,中国一直在加剧紧张局势以增强内部团结,但主要集中在台湾、香港、南中国海和美国。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在外交上开了太多的“战线”,但在军事上,中国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与东部与美国和西部与印度发生两线对抗。鉴于北京在5月的会议期间制定香港安全法的计划,以及鉴于台湾领导人蔡英文在5月20日第二次就职典礼,两岸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北京不太可能有意为拉达克对峙做准备在这个时候发生。第三,在僵局开始大约十天后,才与中国顶尖的南亚专家进行磋商。政策界的后期介入表明,僵局并非基于高级计划。
当前的危机是中国对印度进入禁区作出反应的结果。COVID-19的独特时机,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以及中国自我感知的脆弱性,都使北京官员感到不安全感。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中国对有争议的边界中相对普遍的相互作用的反应。
有人认为中国与印度在拉达克发生冲突在战略上是不明智的。这样做将不可避免地损害中国在印度军事、外交和广大民众中的声誉。此举还可能促使新德里与华盛顿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但是对于北京来说,捍卫自己的利益和领土主张值得付出代价。据信,印度从一开始就在战略上不可靠,而中国对促使印度在领土争端上提升立场以进行交易的尝试毫无兴趣。这几乎是中国印度剧本中的既定规则:过去与印度打过交道,这种默许不会被视为中国的善意,而是由于印度的实力而获得的让步。这只会导致印度人今后的行为更加激进。
如果与印度的战略友谊无法维持,它将释放战术上的收获。亲北京的媒体报道,在短期内,中国的战术目标似乎很明确-在1962年战争结束之前将其位置大致提高到占领线。这将把中国的存在推到加尔万河和肖洛克河的交汇处,使加尔万河谷成为印度的禁区。中国在该地点的哨所建设显然指向这一方向。确实,中国西部司令部在6月16日的最后期限冲突后发表的声明证实了这一立场。它声称对加尔万河谷的主权一直属于中国。这个位置是否可持续尚不清楚,因为中国人在冬季可能无法在该地区驻扎部队。但是,中国将这些行动视为对印度在该地区持续基础设施发展的军事报复,包括道路和飞机跑道,特别是在2019年4月完成Darbuk-Shayok-DBO Road,这也是对建立拉达克联盟领土的报复。2019年8月,在印度重新发布的地图中将“中印边界西部的中国领土纳入其行政管辖区 ”。
好消息是,(动荡有可能但不足够)巩固双方都不愿但将来都可能接受的LAC。毕竟,中国不愿意接受基于历史证据的“对LAC的澄清”,因此LAC只能在实地“合并”。最终解决边界争端必须以外交谈判为基础。拥有相互接受的LAC将是该过程的开始。
坏消息是,这一过程将是漫长的,不稳定的,并可能造成更多人员伤亡。双方都不会轻易放弃其战术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僵局不太可能很快解决。2013年多拉特·贝格·奥尔迪事件在印度人同意拆除Chumar地区的掩体和中国撤军之前,经历了20天的僵持。2017年的多克拉姆对峙持续了更长的时间(72天),最终双方撤军。如果以这些先例为指标,中印两国将最终谈判脱离接触和相互退出。但是,双方更有可能在明年偷偷返回,以进入双方都认为是其应有的领土。问题的核心是印度认为其正在进行的建筑在其无可争议的领土上。但是由于没有边界,中国人认为印度的建筑正在改变现状。这两种观点将难以调和。
至少,相互撤退将降低当前的紧张局势。北京意识到双方都将返回以改变现状并改善立场,北京一直想束缚着新德里,使之陷入困境,并迫使它最终“接受现实”,并在边界划界上做出妥协。当然,北京的诀窍是保持实地斗争而不引发战争。这是一个漫长的磨擦和磨损过程。在1962年战争结束前重返占领线的战术目标可能是提高中国的谈判地位并迫使印度接受既成事实的一招。
拉达克冲突本来就不足为奇。多年来,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有争议的边界上发生了多次类似的事件,但只有少数最激烈的事件成为新闻。北京认为印度正在利用中国软弱的时期,因此正在作出有力的回应。从战略上讲,这可能无助于中国试图使印度保持中立的理想目标。但是由于北京方面认为中立的印度一开始是站不住脚的,战术上的收获可能使印度陷入边界争议,挫败新德里的地区和全球野心,并提醒印度最终需要妥协。从战术上讲,中国似乎是在瞄准在1962年战争中取得的成就。尽管外界可能会认为这是中国的错误,中国不太可能改变其当前的战略评估。中国和印度最终将找到面子上的相互妥协,以结束拉达克的僵局,因为两国都不想发动战争。但是,动荡的边界将继续动荡、发酵,并酿成更多冲突。
军民融合观察精彩回顾
印度在中印边境部署了多少部队?
中印两军边境争议区地面作战力量SWOT分析
军委训练管理部颁发《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技术指南(试行)》
美军运输机飞越台空域,解放军多架苏-30战机进入台西南空域中国履行承诺!
来自战败者的挑衅 中国如何反击印度边境“搞事”?
供应商如何参与军队采购?军队供应商库如何加入?
关于建立装备预研共用技术领域基金类项目快速支持机制(试行)的公告
关于发布电子元器件和测试仪器领域第一批工程项目指南的公告(公开)
扫码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