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唐诗里的中国制度文化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2020-08-29
来自专辑
每周一场直播

▲本周四(6月6日)晚八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毅老师要来明白直播间啦。本次直播的主题是「解读唐诗与知晓中国」。精彩不容错过,敬请期待哦~


01.

通过唐诗看制度文化

唐代是诗歌的盛世,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可谓群星闪耀。

唐人生活与诗的关系也十分紧密,无论读书山林、纵情山水、幽居茅庐、往来寺庙,还是宦海沉浮、忧国忧民、歌舞饮宴,都少不了吟诗作赋。

唐人有山水诗,有咏物诗,有爱情诗,有咏史诗,还有送别诗、行旅诗、边塞诗等。诗人们恨不得把每一天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写成诗歌。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唐代诗歌已经覆盖了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给后来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点。

尤其在杜甫、李商隐等人的诗歌里,蕴含了对唐代制度文化的丰富思考,透过他们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回到历史现场,与他们一起吟唱,一起哀叹。

比如杜甫著名的《兵车行》: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

此处的武皇是汉武帝,杜甫是拿汉武帝喜好以武力开辟边疆来比拟唐玄宗。此段诗句描写了如鸡犬般被驱赶送死的「役夫」,即便已经血流成河,也不敢对统治者发出只言片语的怨恨。

▲《兵车行》,徐燕孙绘画


又如《新安吏》中的千古名句:

……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此诗的背景是唐军在邺城大败后,为了补充兵力,在民间大肆抽丁拉伕。百姓即便是把眼睛哭瞎了,也留不住自己的孩子,统治者对百姓是不会有丝毫同情的。

《新安吏》是杜甫「三吏」「三别」中的一首,这六首诗可以说是杜甫对唐朝制度文化批判的一个顶点,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正如王毅老师在《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中所说:

「杜甫诗歌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制度学意义,乃是因为这些作品异常真切而深刻地描述了中国制度传统的一系列症结。杜诗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深刻内涵的作品,往往就是记述『王法』、『官法』对百姓最低生存权利与良心诉求权利的彻底剥夺。

所谓『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即是说:『人心』的信念看似能够秉持恒久、坚实如铁,但只要到了『官法』势焰之下,就只能像熔炉中的金属一样立时化为汁水。这话申明的乃是中国法律史和法理史的核心原则之一。」


02.

走出历史三峡

王毅老师是一位跨越诸多研究领域的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大学期间,王毅老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系。1982年毕业后,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编辑。在求学期间,王毅老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有很深的观察和感触,并盼望着新时代的到来。

80年代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认为应该有新的思想启蒙,要重新认识世界的方向。那时的社会思潮十分活跃,人们读的书多是西方哲学、政治学等,这些被看作最前沿的东西。

因此也产生了这样的说法:中国为什么转型不成功,就是因为「封建思想」延续至今。如果「新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就能决定中国的现代化。

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并非如此,王毅老师认为:

「从学理而言,自清末以来中国转型走了那么长时间,付出那么大代价,就是走不进现代社会,症结在哪里?这需要清理我们以前的认知,看看有什么地方不对或偏颇了。」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与「制度文明」的反差也越来越强烈,社会的不公正日益突出。随着不断体认现实社会、不断思考这些问题,王毅老师慢慢体会到:

「中国转型阻滞,远远不仅来自『思想』等表浅的层面,相反这是一个结构性制度体系大厦的问题,这个大厦最关键的支柱有两个,一是法律形态和法律传统,另一个是税收体制。」

▲《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作者:王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2007年,他出版了《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一书,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其中的结论对比了西方的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与欧洲社会结构的异质、以及主要由此所导致的西方法律传统与中国『王法』『官法』制度的极大差别,是造成西方依靠内生因素走向近现代社会、而中国却无此能力的关键。」

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提出过「历史三峡」的概念,他把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帝王专制形态走向现代的过程称为「走出历史三峡」。

有鉴于此,王毅老师从2009年开始「历史三峡札记」的写作。他面对经济史、法律史、行政史、社会语言、民间宗教、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在每个领域选择其中一些重要问题而各写若干篇分析文章,且背后都有着深刻相通的「制度法理」。

2012年,他的札记结集为《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一书,在制度文化的研究上进一步深化。在书中,他提出「制度学十万个为什么」的概念,即是对以上各个领域的「制度环境和制度生活」进行通俗分析与解说。

同时,他还提出对极具现实社会功能的法律学和制度学的认识,也要从历史、人性和美学的高度来审视。因为人性对自由的追求等,它们与美学境界、宗教境界的相通是自然而然的。

▲《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

作者:王毅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比如,可以从杜甫和李商隐的诗歌、唐代佛教造像、宋代摩崖石刻、亨德尔的清唱剧、普契尼的歌剧、古今中外的经典建筑(包括中国古典园林)等艺术作品来审视制度文化,就是基于这个逻辑。

以李商隐两首著名的咏史诗《隋宫》为例:

(一)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宫指的是隋炀帝在江都所建的行宫。此诗咏叹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涂炭生民,为了一己私欲,大肆修建龙舟和宫殿,不惜牺牲万民的利益。如果不是天下百姓揭竿而起,推翻暴政,想必隋炀帝的龙舟定要远游到天涯。

(二)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这首诗同样写隋炀帝骄横无忌,巡游江都毫无戒备。大臣上表劝谏被杀数人,遂无人敢谏。皇帝出游时还把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当作马鞯和船帆。

王毅老师对《隋宫》评论道:

「李商隐描述的乃是『权力通吃』的法则,在这个制度中,只要占据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强迫全国的经济体制,完全效命于统治者的无尽私欲,就可以任意践踏无尽的民脂民膏……无上的权力永远没有良性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膨胀带来的不仅是整个社会的巨大悲剧,而且也必然是统治者自己的命运悲剧。」

总的来说,正是中国传统制度中缺乏在法律层面制约统治权力的刚性力量,因此人们只能以诗歌艺术中的哀叹来体会「权力无约束」导致的巨大悲剧。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悲剧阴影中的人们,也就容易与杜甫、李商隐的诗歌产生共鸣了。

本周四(6月6日)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王毅老师做客明白直播间,讲读由501位学友投票选出的主题「解读唐诗与知晓中国」,谈谈唐诗对中国制度文化的经典表述,让我们体验一场非凡的智识之旅。■

更多精彩文章回顾▽

第38期直播预告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明白知识圈,收看本周四晚八点,王毅老师的精彩直播吧。

「明白知识圈」是由明白团队打造的线上深度学习社群。在这里,您可以每周听一场明师直播,参与投票、打卡学习,与一流名师互动。

每周直播,由学友投票决定讲什么主题或请哪位老师来讲,学友们深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以线上知识社群的方式,链接认真、有态度的学友,分享知识见解,让灵魂对话,让智慧生发。

我们通过每场直播象征性收取1块钱的方式,来甄选认真的学友,全年50场明师直播,仅收49元。同时,「明白知识圈」还是一个可以自由退出的社群,无需任何理由,随时无条件退款退群。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明白店铺」——线上通识课程平台。我们专注生产严肃、认真的通识内容,现已邀请了百余位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领域的一流学者,制作完成13000余分钟视听知识内容,内容仍在持续更新中。

我们的内容严肃、认真,集中于通识。可能没法让你发财、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变得更聪明,但却可以减少无知,提高理解世界的能力。

快来「明白店铺」学习优质通识课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