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12岁的阿富汗少年阿米尔藏在坍塌的泥墙背后,目睹了令他永生难忘和歉疚的一幕。而阿米尔与另一个少年哈桑的情谊,也因这场由追风筝带来的「意外」,从此走向了崩塌。多年以后,已定居美国的阿米尔在一通电话的召唤下,重新回到阿富汗。当他踏上故乡土地的那一刻,种种往事,便自行爬了上来......这是小说《追风筝的人》的主要情节,一个发生在阿富汗的救赎故事。「明白」本期特邀独立学者、现当代思想史及文学史研究专家徐庆全老师,将这个充斥着伤感和沉重,却又饱含爱与希望的故事,娓娓道来。参赛者需放飞自己的风筝,去割断别人的风筝线,风筝留到最后即为胜出。同时,若谁捡回落下的风筝,便是至高无上的荣耀。▲阿富汗山区放风筝的孩子,由意大利摄影师路易吉·巴尔代利所摄。1975年冬天,在一场盛大的风筝巡回赛中,贵族少年阿米尔赢得了胜利。之后,阿米尔的玩伴、仆人的儿子、追风筝的好手哈桑,去为他追风筝。哈桑在追到风筝的返回途中,遇见了以阿塞夫为首的三个混混孩子。不久前,哈桑曾因反抗他们的欺凌、保护阿米尔,用弹弓打伤了阿塞夫。阿塞夫要哈桑交出手中的风筝,哈桑不肯。「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哈桑说,「阿米尔少爷跟我是朋友」。愤怒的阿塞夫残暴地羞辱了哈桑,这一幕,身在暗处的阿米尔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阿米尔却没有出面阻止,他「只是看着,浑身麻木」。不同于哈桑的笃定,在阿米尔心里,「我跟哈桑是朋友」一直是个疑问句,充满了不确定。
02.
年纪相仿的阿米尔和哈桑,自幼一起成长。可是,在彼时阶级和教派森严的阿富汗社会,两人之间始终横亘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白天,阿米尔和哈桑常常一块玩耍,但每当夕阳西下,两人便分开,各自走向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世界。因此,与其说阿米尔认为哈桑是朋友,不如说,哈桑只是阿米尔的「玩伴」或「跟班」而已。这样的关系,敌不过世俗的眼光,敌不过哈桑是身份低下的「哈扎拉人」的事实。于是,面对哈桑受辱的情形,阿米尔选择袖手旁观。他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并渴望独享父亲的宠爱,还陷害哈桑偷东西,逼着爸爸赶走了哈桑一家。不过,徐庆全老师指出,阿米尔「轻微」的罪恶感,不足以让他冲破社会等级的束缚,甚至无法战胜内心对父亲爱怜哈桑的嫉妒。03.
多年后,身在美国的阿米尔接到父亲老友拉辛汗打来的电话。拉辛汗说,回来看看吧,这里「有再次让你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在错愕之余,费尽艰辛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带到了美国,并为医好索拉博的自闭症,四处奔走。最后,在阿米尔与索拉博放风筝的时候,索拉博笑了出来。小说结尾,阿米尔终于还了欠哈桑的「债」。这一个围绕「追风筝」展开的漫长故事,徐庆全老师总结说,其实是一个「用东方轮回的方式,讲述西方人性的故事」。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用西方化的语言,以阿富汗社会为背景,将东方文化中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传统观念呈现出来。
警惕人性的恶,焕发人性的善,这一点,无论在世界何处,都是共通的。在解读中,徐庆全老师抛出一个疑问:为什么阿米尔的父亲宽厚善良,却从未承认哈桑的身份,还一直瞒着阿米尔?在徐庆全老师的讲述和《追风筝的人》里,这个问题的答案,等待你的发现。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刻收听徐庆全老师精彩导读👇错过的人生只能变成回忆,错过的直播却可以在「直播回放」中找回。我们将「明白知识圈」全年50场直播讲座,整理集结成回顾专栏。由高全喜、徐庆全、陈嘉映、周濂、曹则贤等超百位学界大咖共同打造,内容从金庸小说到美国秩序,从量子力学到现代民主,横跨多个领域。直播回顾专栏,50场已全部上线。原价99元,现价只需49元。总有一场讲座能为你打开理解世界的另一扇门。与「明白」一起,重新向世界发问,在「理解世界」的道路上,你从不孤单。▽▽▽快来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订阅「直播回放」专栏吧!👇爱智慧的学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明白知识店铺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