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割据混战此起彼伏。复杂动荡的历史环境,给民众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也给一群心怀抱负之士提供了展露才华、建功立业的历史舞台。
在这当中,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发展与彼此相争,成为东汉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只不过,与魏国和蜀国相比,无论是在旧时史传中还是文学作品里,吴国似乎都极少被关注。那也意味着,年未弱冠便从父兄手中接过东吴基业的孙权,其才干和成就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而《孙权传》,便是一部难得的站在孙权的角度展现东汉三国历史风云的作品。「明白」特邀哲学学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老师,通过解读《孙权传》,带我们领略东吴大帝孙权波澜壮阔的一生。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孙权的长兄孙策在外出狩猎时,遭刺客袭击身亡,将尚未稳定的东吴基业留给了二弟孙权。孙权自幼习武,十四、五岁起便身临战线,作战与管理的经验十分丰富。但由于孙权即位时年未弱冠,复杂的内外局势对他而言,仍是不小的挑战。具体来说,在对外方面,孙权面临着来自曹操、刘备,即魏、蜀政权的威胁。然而,徐英瑾老师认为,最棘手的问题其实来自统治集团内部。孙权在血统上虽属江东,但他所继承的团队是以江北成员为核心,统治江东牵涉到「地方宗族和外来入侵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孙权在掌权的早期,主要致力于稳固江南政权。他一方面极力镇抚南方少数部族山越,另一方面消除了以孙辅为主的宗室斗争带来的隐患。在内局稳定之后,孙权审时度势,北抗曹魏;对蜀国则实行有限度的牵制与联合,两国甚至拟定过一份在魏国灭亡后划分天下的方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权知人善用,以「适才适所」作为选任人才的首要标准。施行处罚时,孙权也不顾及亲属、功臣与交情远近等,而是严格按照章法办事。同时,徐英瑾老师特别提醒,孙权领导下的吴国,对中国南方的城市建设与经济开发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孙权可谓是打开中国「南强北弱」格局的第一人。
02.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到暮年却「年老志衰」,政治失误频出,最终落得一个「晚年昏庸」的名声。徐英瑾老师认为,孙权执意结盟公孙渊而遭背叛,耗费大把人力物力去寻找夷州、亶州,培养酷吏来对付地方豪族等行为,都是他晚年不切实际且昏庸的表现。但最为后世热议的,还是他在立储问题上反复做出错误决断,从而为权臣乱政埋下了祸端。徐英瑾老师指出,孙权对三子、四子含糊不清的立储态度,导致朝臣们分为两派,互相争斗。而他最终改立七子孙亮为太子,并令「志大才疏」的诸葛恪辅佐年幼的孙亮,这是吴国灭亡的根源之一。那么,孙权为何会反复在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上犯错?在徐英瑾老师看来,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孙权围绕「割据」和「大一统」两种思维,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孙权无疑渴望完成大一统,但彼时吴国又并不具备统一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却屡屡投入大量精力寻求扩张,因而其悲剧性的结局也就不难预见了。
03.
在《三国志》中,西晋史学家陈寿曾如此评价孙权: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陈寿尽管几乎全面地评价了孙权的一生,也承认吴国为三国之一,但他提及孙权之死时,却称其为「薨」,即只将孙权视为一方诸侯,而不承认他与曹操、刘备一样拥有「天子」的地位。但无论在徐英瑾老师,还是《孙权传》的作者张作耀看来,孙权都是一位有作为、对历史影响深远的君主。在解读《孙权传》时,徐英瑾老师提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孙权称帝的时间要晚于曹丕和刘备。正因为如此,孙权面临「篡汉」的政治舆论压力也最小。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汉朝的道德情分和政治上的审慎眼光。也许我们都很熟悉孙权,却很难说已真正地了解了他。那么,《孙权传》便提供了一个走近孙权和他背后三国风云的极好机会。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收听徐英瑾老师关于《孙权传》的精彩解读。■
错过的人生只能变成回忆,错过的直播却可以在「直播回放」中找回。我们将「明白知识圈」全年50场直播讲座,整理集结成回顾专栏。由高全喜、徐庆全、陈嘉映、周濂、曹则贤等超百位学界大咖共同打造,内容从金庸小说到美国秩序,从量子力学到现代民主,横跨多个领域。直播回顾专栏,50场已全部上线。原价99元,现价只需49元。总有一场讲座能为你打开理解世界的另一扇门。与「明白」一起,重新向世界发问,在「理解世界」的道路上,你从不孤单。▽▽▽快来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订阅「直播回放」专栏吧!👇爱智慧的学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明白知识店铺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