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杀人案中,他为什么挥起了刀子?
近期发生了太多恶性事件,稍作回想,便不忍痛愤:
2021年5月22日,大连市劳动公园附近,一男子在人行横道前毫不减速,肆意撞击行人,造成7人死伤;
5月29日,江苏南京一名男子因感情纠纷行凶,当街驾车撞人、且持刀杀人,伤及7人;
6月5日,安徽省安庆市一名男子因家庭不顺,在商业步行街上实行无差别攻击,造成20人死伤;
……
他们都是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转而对无辜群体进行伤害。社会也许亏欠了他们,而他们却选择了报复整个社会。
与无差别地报复社会不同,6月7日下午,复旦大学教师姜文华因被学校解聘而恼怒,面对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的当面解雇,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网购刀具,将其捅死。
◆ 姜文华被抓的现场。
姜文华本科就读于复旦数学系,2009年在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后分别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
回国后,姜文华曾在苏州大学任教,未能续聘,又通过人才引进计划进入母校复旦工作。
◆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网站上,姜文华的页面。
而在复旦六年后,姜文华再次被解聘。
学历如此优秀的他,为何先后被苏州大学和复旦解聘,以至于竟然拿起屠刀,从高知人群,堕落进杀人犯群体?
这关系到一个人事聘用制度——「非升即走」(up or out)。
这种制度也被称为预聘-长聘(tenure-track),从美国引进,指的是高校聘用一位人才,先签订三年合同,三年后如果审核合格,就再签三年,也就是「3+3」。如果审核不合格,直接走人。
而在在国内,这种审核很难通过、且受领导影响较大。比如,2018年武汉大学的第一批考核中,正式申报考核的48人里只通过了6个,通过率仅为12.5%。
其他42位都将面临被解聘的残酷现实。
现实是如此,有人能承受,有人会崩溃。在姜文华杀人事件中,网传其院党委书记王永珍涉嫌打压教师升迁,故而很多舆论都倾向于同情姜文华,同情他人到中年,却丢了工作,失去了原本属于平静生活的一面。
案件背后折射出的现实当然值得我们反思,但无论如何,杀人都是罪恶的,一份工作与一个生命,也不太适合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去衡量。不管是什么原因,姜文华都应该选择比「杀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我们也不应小觑「社会不公」所能给个体带来的巨大压力。个体是强大的,但也是极其脆弱的,往往一根稻草便能压倒一个人。
也许在姜文华内心,已没有什么有效途径可以解决他的遭遇,他想到的唯有「杀人」这个两败俱伤的办法。
姜文华在学术体制内两次被解聘,且人已中年,确实是人生的挑战。脱离学术体制,可能心有不甘、也有损尊严,而继续留在高校任教,下一次解聘又会发生在何时?俗言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就业问题,确实是整个社会的大问题。
而在学术体制内,导师决定制、领导决定制、非升即走等等制度所引发的惨剧事件已然不少:
2016年,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因拖延青年教师晋升被掌掴;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因长期被导师王攀压迫,跳楼自杀……
◆ 陶崇园(左二)与王攀(左三)。因受到王攀长期的奴役、压迫,陶崇园跳楼自杀。
站在这样的学术制度和现实下,人们对这位学霸青椒(网络用语,高校青年教师的一种自嘲性称呼)的惋惜也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反思。只是,人们在分析、同情、并理解姜文华杀人行为背后的原因时,是否又对死者过于冷漠无情了?
「我们都是好人,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老天爷到底要我们学到什么?」
当被告被执行死刑、自己这个律师却未收到消息时,他怒骂道:
◆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律师王赦的台词。
是啊,一个人作恶,连带程序正义也为之陪葬,用实质正义来取代程序正义,最后的恶果,只能整个社会来承担。而那些以道德为前提,忽视程序的人,最终也不免成为作恶之人。
律师王赦在现实中也有原型,名叫黄致豪,是一位台湾地区的律师,他所辩护的死刑犯名叫郑捷,是个家境优渥的大学生。
2014年,郑捷在地铁中实行无差别杀人,在短短几分钟内造成4死24伤,其中包括儿童,因此引起众多台湾地区民众的愤怒。
在与郑捷不断的见面、交流,给他看受害者照片的过程中,黄律师逐渐感受到郑捷态度的细微转变,甚至郑捷还告诉他:
在TED的演讲中,黄律师也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愿意为死刑犯辩护,就是他想要追问:
另一方面,去追问一个犯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怎样形成今天的人格,去「建构人格发展的历史」,这是一个律师、也是一个社会该做的。
可是,在黄律师还未调查清楚一切时,郑捷却已被突然执行死刑。
◆ 黄致豪律师在TED上的演讲。
这个世界上有关于「死刑」的争论。在死刑之下,刑罚可以轻易地夺取生命,一颗子弹或是一剂药品,法院也可能在民愤之下仓促宣判、仓促处决。
可是一旦这个人死了,我们也就无从追问了。
你不知道他在那一刻为什么挥起了刀子,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刻他盛怒难却,一定要冲上街头,让一群陌生人与自己共死。
你更不知道,下一个这样的人,会在什么时刻出现?而你身边的人,又会不会成为刀下亡魂?
◆ 王赦律师的扮演者吴慷仁在接受采访。
若能有更多的追问,我们才能够追根溯源地去看一个人的童年、成长、成熟,看到所有的偏执是怎么形成的,才有可能防止更多恶性事件发生。
而不是只看到那一刻,他挥起刀子。
我们所受的教育、学识都告诉我们,杀人不对,杀人无法解决问题,只是将你和那个人的生命、未来都终结了而已。
因此,社会不仅仅有责任追问,还有责任改变。
我们看到姜文华举刀刺向书记,看到他背后的非升即走制度,看到学术市场中的内卷压力,当我们看到了,就要试图去改变。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最后,制作团队举起了一条横幅,上面写:
我们都身在局中。
因为人人都在局中,人人都可能成为姜文华,人人都有可能出现走投无路的时候,所以我们更要去追问背后的原因,更要去改善背后的制度。
问题为何出现?
问题出现了,为何选择杀人?
只有我们搞清楚每个案件背后的原因,制度也得到相应的改善,人们才会相信法律,相信有合法的途径可以实现正义,才不会有人一次次挥起刀子,让暴力的魔鬼狂妄猖獗。■
我们与恶的距离:撕下那道标签.澎湃新闻.2019-04-24.
谈一下昨天发生在复旦的悲剧.Weiliang的博士日记.2021-06-08.
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疑遭该院青年教师捅死,网友爆料更多细节.律政视点.2021-06-07.
陈昌远.我们与恶的距离 郑捷辩护律师的告白.镜周刊.2020-06-29.
姜丹.美国有效辩护标准的新发展.人民法院报.2021-02-05.
黄致豪.TED演讲.2018-11-03.
来知鸦APP
跟随国内300+位一流名师
学习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新用户注册下载
别忘了点「在看」,获取最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