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凛冬真的将至了
将「明白知识」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国内的煤,这一许多地方的民间取暖必需品,价格持续上涨。
在甘肃省,煤价同比已经翻倍,内蒙巴彦淖尔市,煤价最高已达到去年同期价格的三倍。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的任彦波表示,目前并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
或许烧秸秆、烧柴等传统取暖方式,又将于今冬各地农村地区,大量出现。
冬天很冷,中国北方的冬天今年格外冷,但在另一个正处于夏天的国家——巴西,能源问题带来的影响,并未因气候不同而减轻多少。
「我不知道我们的生活要怎么过下去。」
这句话来自罗莎·本塔(Rosa Benta),一位住在圣保罗的67岁普通老人。
她和她失业的孩子,以及尚且年幼的孙子住在一栋位于陡峭狭窄街道上的破旧混凝土房子中,依靠每月约250美元的零工和补贴收入过活。
但这并非是最艰难的。
严重的能源问题致使她和无数巴西穷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巴西遭遇了91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使得去年起,受疫情等各种原因影响,本就居高不下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加之部分水电站无法正常供电,电价变得愈发昂贵。
◎ 2020年8月28日,巴西马托格罗索州,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潘塔纳尔。一头奶牛正站在其中一片因干旱而皲裂的土地上。
图片来源:Reuters
本塔不得不经常进行两难抉择:是花费仅有的那一点钱来购买大米,还是买一点煤气以便能生火做饭。
当电力公司给她打电话,说她家已经欠费时,绝望的本塔豁出去告诉他们:
「我不可能把钱付给你们,那样我的孩子就没有饭吃。如果你们想要断电,那就断吧。」
然而,面对这样的境况,正在英国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各国领导人却很可能会达成这样一个共识:
制定一个长期计划,使得2050年全球碳净排放量下降至0。
这是一个道阻且长的目标。
目前看起来,举办地英国同样能源紧缺,因此已将政策全面转向新能源的政府迫于无奈,暂时恢复了少量火力发电,以弥补电力供应不足。
如此现实,愈发像是在跟联合国的碳排放计划开玩笑。
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正深深威胁到无数人的工作与生活。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的迅速短缺,导致了美国人「汽油恐慌」,大量民众涌向加油站去给汽车加油,甚至还有人拿着水桶或塑料袋去装汽油。
对此,历史学家梅格·雅各布斯(Meg Jacobs)曾回忆道:
「如果你有一定年龄,肯定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坐在你家的旅行车后面(当然没有安全带),为了得到一加仑的汽油会连续等待几个小时。」
现在,相似的场景又发生在了英国。
由于汽油价格飙升,「恐慌性购买」的驾车者,开始出现于英国的各个加油站,他们先给车加油,再去上班,一边说着「要是我不买这些汽油,我之后就没有燃料了」,一边排队等待加油。
当然,这种恐慌只是影响的一个侧面。
赫尔曼·格雷夫(Hermann Greif)受到的影响在另一方面。
他是一位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地区的农民。最近,当他像往年一样,去预购明年的化肥时,他被告知,现在没有化肥可以供应,这令格雷夫无比诧异:
「没有产品,没有价格,甚至没有合同。我们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情况。」
不过,在此之前,能源价格其实早已影响到了他和其他农民。
他们用来驱动农业机械的柴油,用来培育作物的各类能源,价格都在不断抬升。这令生产变得越来越艰难,极大地影响到了格雷夫的日常工作。对此,他说:
「如果我无法给作物提供它们需要的能量,那么它们也会给予相应反馈:产量降低。就这么简单。」
格雷夫种植的作物除了用作贸易外,还长期为一个生物能源的发电设施提供能量,将没有污染的电力送入电网。减产后,当地的发电毫无疑问也会受到削弱,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没有化肥供应的直接原因,是欧洲主要能源之一的天然气价格高涨。
从年初到现在,欧洲天然气价格已上升到年初的五倍,从每百万英热单位5美元上升到25美元。
一些依赖天然气进行生产的化学用品公司,如德国的BASF和SKW Piesteritz,在成本奇高的情况下,均选择减少了合成氨的产量,而合成氨是制造化肥的主要成分之一。
高价天然气还冲击到了食品供应链:谷物的各种处理必须要天然气参与其中。
于是,受此影响严重的意大利,超市中面包和面条的价格随之抬升。
根据谷物协会的预计,在截止到今年年底的几个月内,加工小麦和玉米的能源成本将提升超过600%,谷物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肉类和乳制品价格也受到影响,因为猪和牛需要以谷物作为饲料,饲养成本提升,价格自然也会涨。
再加上由高能源价格引发的运输成本和电力成本上升,最终,这些由能源问题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将全数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不少人开始囤积食物。
而依照意大利能源顾问琼波耶特罗(Giampietro Scusato)预计,食物的高位价格还将在未来一年中继续下去。
此外,即将到来的冬天里,大多数国家还面临着更高昂的水电费用。
美国已有官员预警,说冬季的家庭取暖价格可能会跃升54%,法国、西班牙等国政府,均已宣布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低收入家庭度过这个冬天。
能源危机笼罩各国,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人们在它的阴影下瑟瑟发抖。
然而,这却让人不禁想问:
这是为什么?为何能源问题短短数月间就忽然爆发了?
事实上,问题的直接答案要追溯到去年。
2020年,主要受疫情影响,各国工业与服务业受到巨大打击,全球的年能源需求量下降了5%,创下了自二战以来的最大降幅。
能源需求的下降,引发的是能源行业的整体收缩。
因为短期看来,似乎并不需要那么多供给,于是减少产量,降低成本,清理库存,就成为了能源行业的主流。
可随着今年全球经济迅猛回升,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激增,然而各类能源的供应却因种种原因,一时难以跟上。
比如欧洲今年夏季的风力比往年都要小,使得大面积的风力发电没有发出足够的电力。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
为了节能减排,发达国家普遍减少了煤炭火电的使用,而将电力产业全面向新能源转型。比如德国经济与能源部去年就表示,202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将达到40%-45%,2030年会提至65%。
而在转型期间,比煤炭和石油更安全环保的天然气,就成了当下能源使用的主力军。
能源转型本身不是坏事,然而,对转型国家来说,日渐紧缩的天然气在告诉他们,目标没错,可计划似乎出现了一点问题。
问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地缘政治方面。
很多发达国家放弃了高污染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
那么,化石燃料的控制权自然就转移到了开采成本较低、同时储量丰富的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和俄罗斯的手中。
据估计,到2030年,欧佩克和俄罗斯的石油产出份额可能从现在的46%提升到50%以上,资源过于集中,很容易导致价格不稳。
此外,很多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本身并不产出天然气,大量的天然气供应只能依靠国外进口。譬如,欧洲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是俄罗斯,占据了41%的进口额。
对于欧盟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数字,这意味着如果哪天普京不高兴想要给欧洲断天然气,欧洲很多国家的民众就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烧柴。
在欧洲天然气缺乏的情况下,俄罗斯并没有通过穿越乌克兰的管道为欧洲输送更多额外的天然气。有人认为,俄罗斯是在希望以此来对欧洲监管审批刚刚建成的「北溪2号」管道的过程施加压力。
第二,能源投资方面。
目前,世界各国针对2050年碳排放归零这一计划的投资额,只有预计中的一半,对可再生资源的投入额度远远不足。
同时,由于政策的引导、法律方面的问题,以及市场的压力,全球的化石燃料投资自2015年以来,已下滑了40%。
这未免令人担忧:当前化石燃料尚满足83%的能源需求,如果投资下滑速度过快,需求减少的速度跟不上供应减少的速度,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能源不足。
而作为暂时的替代品,天然气是当前投资的重点。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都在使用可再生资源之前,尝试抛弃煤炭而转向天然气,大量进口管道天然气,甚至是液化天然气。
今年,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出于对电力和能源的需求,天然气进口量均猛增,大量吃下了液态天然气供应,进一步推高了全球天然气价格。
欧盟执行委员会的意见与肯弗特相同。
10月13日,该委员会敦促各成员国,加快对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审批,表示:
「清洁能源转型是应对未来价格冲击的最佳保险,需要加速进行。」
然而,「加速」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它意味着非常多的问题。
各国政府是否需要尝试重新设计或改良当前的能源市场,以阻止目前的能源危机恶化,以及防止未来再重蹈覆辙?
两种主要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的间歇性问题要怎么处理,今年夏天欧洲的风小,谁能保证明年夏天的风就大?
图片来源:Sumitomo Corporation
因此,至少在现有的这个转型期内,想要减少天然气的使用量,几乎不可能。要是不想向俄罗斯这样的天然气大国俯首称臣,那么最好的办法只有将获取天然气的途径多元化,以试图从多方抢占天然气资源。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液化天然气如今逐渐成了香饽饽。
在20年前,几乎从不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欧洲,如今液化天然气的占比已达到了20%。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洲国家,也在大量引入液化天然气,以逐步代替传统的煤炭。
除了液化天然气外,另一条能源贸易多元化的可行之路,或许是全球电力贸易。
相比起全球天然气24%,石油46%的跨境交易量,电力的跨境交易简直低得惊人,只有4%。这在未来可能会给某些遥远的多风国家或可以天天晒太阳的多阳光国家,提供出口电力的机会。
当然,还有一种缓解能源问题的方式:发展核能。
从理论上讲,核能是一种足够清洁且安全的能源,可以在不怎么污染环境的情况下,稳定地提供能源。
然而,由于三里岛、切尔诺贝利以及最近的日本福岛核事故,人们却普遍难以相信这种理论上的「安全」。特别是在欧洲国家中,反核浪潮非常普遍,德国政府更是直接宣布,会在2022年之前关闭所有核电站。
参考资料
Don’t expect big oil to fix the energy crunch. Economist. 2021-10-20.
It is tempting to blame foreigners for Europe’s gas crisis. Economist. 2021-10-20.
The booming business of knitting together the world’s electricity grids. Economist. 2021-10-20.
The first big energy shock of the green era. Economist. 2021-10-20.
David McHugh, Colleen Barry, Joe McDonald, Tatiana Pollastri. Energy crunch hits global recovery as winter approaches. AP. 202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