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薛兆丰:现代人是否真幸福?

薛兆丰 新少数派 2022-03-19

只有行动才是可观察的

不少调查报告——尤其是环保主义者的调查报告——指出现代人的生活素质其实并不好。例如,现在的北京,乌云罩顶,风沙滚滚,居民经常吃冰箱里的陈旧食物,住带空调的火柴盒,穿梭于水泥森林之中。过去可不同了,天青气朗,空气中的负离子特多;连黄包车夫吃的都新鲜的对虾,不含重金属;四合院的老房子东暖夏凉,根本不需要空调。请问这样的世外桃源今天还有吗?有,据说大西北一带就是。

古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佛不容易,“屠刀”就是名与利。放下自己的名与利,到符合联合国标准(联合国的工作,除了不断通过协议,就是不断制定标准)的环保地段去居住,是多数城市居民都乐意想一想,说一说,但往往做不到的。那么,聚居在喧闹都市的人们,是否缺乏理智呢?

经济分析不关心“人是否理智”的问题。我们不知道人是不是理智的。人们往往喜欢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你去调查,问他们是否快乐,他们会说表面上快乐,实际上不快乐;或者当时快乐,后来发现并不快乐,或者别人以为快乐,其实自己不快乐。这样的调查,是不能作准的。

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嘴上说什么,都是无法测量其真伪的。只有人的行动才能作数。如果说大都市的很多生活指标都不及从前,那是对的;但说大都市的生活令大多数人不如从前快乐,那就缺乏根据了。不管人们嘴上怎么说,毕竟他们的双脚还是选择了都市。他们是否理智?是否快乐?其实是否真的快乐?天知道。况且,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只有实际行动才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讨论的。

经济学不作价值判断


经济科学的目的,不是评判别人是否理智,而是解释人的行为的原因。人们选择大都市生活,理由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常被忽略的重要原因,就是都市提供了更多实现个人雄心的机会。乡村没有那样的机会。就冲着这一点,即使都市的生活环境不如乡村,很多人也还是愿意留在都市受罪,何况都市生活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算不上受罪。

我们周围的空气和水源为什么污染了?都市人为什么要住进水泥做的火柴盒?周围为什么那么喧闹?物价为什么那么贵?拿块镜子来看看,始作俑者就是你。正是你和千千万万的人一道,用行动选择了现代的生活方式,所以才导致了今天的不良后果。大家的选择是否理智?不知道。我们仅仅能断定一点,即这是多数人长期选择的结果。

据说美国的孩子平均只能说出四位总统的名字,但巧克力的名字却可以说出十多种。M&M公司每年照例都会收到很多孩子甚至大人的来信,这些信件是请求该公司破例生产“蓝色”软糖的。很无聊吧?而在一些比较动荡的国家,孩子们首先关心的,是战争英雄的故事。很充实吗?谁更幸福呢?经济学不回答这些问题。经济学只能分析不同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推测在无障碍时人们迁居的方向。

选择多比选择少更可取


可以随意挑选生活环境的人,总比别无选择的人要更自由。有人说看不起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说他们“没有文化”,“不爱说话”,“找不到两肋插刀的朋友”。其实,即使七、八十年代的人确实如此,那也是值得羡慕的事情。他们的生活是更加令人向往的。理由很简单,他们比上几代人的选择更丰富。

选择越丰富,就越有可能找到称心的生活方式。新一代的年轻人,有条件重温“上山下乡”的生活,只是他们不愿意而已;枕头般厚的《存在与虚无》和《梦的解释》,现在已经无人问津了,因为实实在在谈恋爱更过瘾;神侃中西文明的时间本来是有的,但不如多考两张职称证书的收获大;由于书刊、唱片、影碟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增加了,但这不仅没有妨碍本来就高雅的人继续高雅下去,而且它使得品味本来低俗的人,现在也找到了满意的消遣。

反过来,上一代人当时却没有机会享受现在的生活。如果不考虑几十年前的社会是多么压抑和苦闷,多么缺乏个人发展的机会,人们的时间成本是多么低廉,文娱活动多么枯燥,法制和规则多么不健全,人际关系多么举足轻重,你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要去解数学难题,要在那么晦涩的书里找点安慰,要那么隔靴搔痒地谈论“超我”和“本我”的冲突,还那么需要两肋插刀的朋友。

老一代人常常抱怨新一代人缺乏磨练。其实,以前的很多所谓“磨练”,什么大炼钢铁,上山下乡,都是迫不得已、得不偿失、甚至不堪回首的。长时间吃苦的人,对美好的生活的确格外珍惜。但是,现在还故意去吃那些苦,是不是必要呢?饿十天才吃一碗饭,的确格外香甜,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宁愿顿顿饱。

经济分析的任务,是解释人的行为,而不是解释人们的愿望和感受,更不是评判人们的价值观。人们的行为理智不理智,有没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够不够厚重,算不算真正的幸福,都是永远纠缠不清,而且不值得深究。人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环境使他们行为不一罢了。对于经济学人来说,只有“人在什么环境下会有什么行为”的问题,才是“可以摆出来”和“值得讨论”的。

原文刊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2月19日





【薛兆丰作品】


理解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 

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经济学通识》就是薛兆丰教授的一部自选集,他从自己10多年写作的文章中,精选出98篇。就像他所说的:“想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支持者,或真正的自由主义支持者,你绕不开这本书所讨论的每一个议题。”



▍延伸阅读

薛兆丰:市场从不失灵

为什么经济学爱好者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自私与利他:市场经济是否缺德?|薛兆丰

薛兆丰:“产权保护”保护什么?

薛兆丰:不要寄望于经济学者的道德

薛兆丰:未来不可预测,真正的发展会取决于未知因素

张维迎:我是如何认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

张维迎:颠覆新古典经济学,拥抱奥地利学派

张维迎:埋葬凯恩斯主义,拥抱哈耶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