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王人博:中国的问题不是如何“想”,而是如何“做”

王人博 新少数派 2021-03-15

王人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法论坛》主编。在1979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后,王人博开始了法律研究的道路,尤其专注于宪政理论和宪政史的研究。王人博的著作《法治论》、《法的中国性》、《权利论》等法治书籍多次获得各方评选的“年度十大好书”和“影响中国法治图书” 。


Q:最近在读的是哪本书?


A:最近在读《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读这类书的想法有点复杂,用一两句话不好概括。这样说吧:根据自己的年纪和阅历,我对“思想”的关注度明显下降,而热情转向对“行动”的思考和阅读。中国不缺乏思想者,晚清以来便是如此,因为有个现成的老师——西方摆在那里。把西方的某种思想借取到中国,提出改造中国的方案也不稀缺。


为什么再好的思想在实践层面总是变形走样?中国的问题不是如何“想”,而是如何“做”。“做事”或者做成一件事,更需要智慧、技艺和勇气。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在中国要作为一个好的行动者,他需要动用各种知识和能力,包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智慧和技巧。与上打交道是一回事,与同事打交道以及与下打交道是另外一回事。


就拿戊戌变法这个事件来说,研究张之洞就比研究康有为重要。康有为主要是“想”,而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的封疆大吏如何“做”,更值得去研究。因为再好的思想要发挥实效就必须落实到行动层面。行动者往往有丰富的经验,有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更明了现实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点,因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比其他任何国家处理起来都要难。臣子跟皇上如何说话就是一个大学问,包括奏折。人有激进、保守、持重之分,如何与他们相处做成事情也是一门大学问。之所以转向“行动者”阅读,还是受日本学者沟口雄三的影响。他说过,张之洞的《劝学篇》是他积四十多年的官场经验的呕心之作。这句话打动了我。没有实践的经验得失,是决计写不出不温不火的《劝学篇》的。


张之洞(中)


另一个来源是重读鲁迅的《阿Q正传》。鲁迅在这个文本中,使用的每一章的标题都可以看作是“思想之名”,包括这个文本的序章。“正传”本身就是中国“思想之名”的一个反讽。然后再根据每个“思想之名”去写“阿Q”这个行动者如何行动,包括“他”的所思所做。思想是某种既定的意识形态,而阿Q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下成了一个反讽式的行动者。所有一切既定的意识形态包括革命在内,在阿Q那里都统统失效。思想真是做了孽,它许下了愿,却为了要人的命。


来源:新京报书刊周评

https://mp.weixin.qq.com/s/Y-f2_Yf-I6LYWA8HRc3QxQ





先知书店独家诚荐王人博教授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它把1840年以来的中国用“立宪构建现代国家”这一主线重新串联,勾连起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和当前现实,有别于流行的教科书近代史。本书融史学家的洞察、法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智慧于一体,极为适合闲逛式阅读。感兴趣的朋友,可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