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8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用户删除
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秩序,没有秩序,人就无法存活。因为没有秩序,任何规则都不成立,人也就不知道该怎样跟人打交道。中国人一向被认为是个讲究秩序的民族,听话、规矩,一直都是我们从小到大的信条,能遵守这样信条的孩子,家里家外,都有人夸。在一些官方场合,中国人总能按照地位高低,年龄大小的顺序安排活动。有外国人甚至说,接待中国的代表团,无需名单,就知道谁是团长,谁是副团长,团里人的地位,肯定是按照地位高低来排列的。走在最前面的,肯定是团里最大的领导。第一次鸦片战争,进入中国领土的英国军人,虽然跟当地的中国人素不相识,言语不通,却发现中国人很快就知道他们谁的官更大些,因此多给些尊敬。
但是,似乎具有秩序本能的国人,在某些场景下,却是最不讲秩序之辈。只要没有人管,脱离了熟人的范围,那么中国人就成了脱缰的野马,一点秩序也不遵守,令人侧目。历朝历代,只要政府崩解,民变蜂起,原来温顺的顺民,就会突然变成暴民,能惹出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乱子。每次朝代更迭,人口减半,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命的丧失,都是原来守秩序的顺民自己干的。
国人的秩序,本质上是一种管制的秩序。有人管,而且管制力度大的时候,肯定秩序井然,但没有人管,或者管制力度小了,就会天下大乱。有很多人作乱,其实并非图财、图色之类的欲望,而是出于要乱一下的内在需求。义和团运动期间,尽管义和团杀洋灭教,其实好些老百姓对信教的教民并无仇怨,但只要有人在乱杀人而不受惩罚,就会有人跟上。他们认为,既然现在杀人不偿命,为何不杀?管制久了,压抑时间长了,人就要释放,哪怕是伤天害理的释放,也是一种选择。
对于管制,不仅被管的人习以为常,管制者也十分热衷。也就是说,管人的和被管的,都有积极性,周瑜和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上面的统治者,没有不喜欢秩序的。但他们喜欢的秩序,却也只能是管制出来的秩序。高压、惩罚、鞭子加上屠刀,所谓的仁政,只是管制之余的点缀。道德教化的推行,也无非是期望被管制者自觉意识到管制的合理合法,少给管制添麻烦。原始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演变为三纲五常,无非是单向度的顺民道德,没有了被管制者商量的余地。这样的传统延续到今天,我们看到,每当某个地方需要整顿秩序的时候,有关单位肯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加派人手,加强管理。每个路口,如果没有了摄像头,没有了交警和协管员,那么即使有红绿灯,也一样乱成一锅粥。
我们的社会已经很现代了,在硬件方面,几乎跟发达国家没有区别。但是,我们的国民,却一直没有养成自治的习惯。没有自治,就不会有自治的秩序。没有自治,就没有民众遵守秩序的自觉。人们就永远无法意识到,秩序实际上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是他们生活的必须。所谓公民意识的养成,唯一的途径,是从自治这里经过,绕道是不可能的。真正的秩序,生于自治。
本文于2011-9-27刊于深圳特区报
推荐: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公地悲剧”是个困扰人类很久的问题,它意味着,属于所有人共有的财产,反而得不到任何人的珍惜。
如何解决?自古以来,人类找到的出路只有两个:
要么,私有化。但是,如果这个资源是水、渔场、空气等流动资源,如何建立私有产权?
要么,悲剧地把利维坦作为解决“悲剧”的手段。但是,政府能准确获取实时变动的信息吗?掌握暴力的政府,也是由一个个有欲望的人组成的,又如何保证他们不利用垄断权力牟取私利?
奥斯特罗姆的出现,让世人发现了一种超越政府与市场的解决范式——那就是公民自治。
奥斯特罗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到维持人类社会合作的深入机制。她打破了很多人们固有认识,比如产权不一定非要是单一明确的,也可以是网络状的等等;她更通过数以千计的公地案例分析,发现了公地治理、公民自治的生效条件。
正因此,奥斯特罗姆一举拿下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至今为止,唯一拿到这一殊荣的女性。
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奥斯特罗姆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本书也是20世纪美国政治学界引用率最高的经典之一。
可以说,奥斯特罗姆的解决方案,正是在这个网络时代,思考社会未来的最有力的工具。从商业领域的区块链、各种商业模式,到与利维坦博弈的社会自组织,再到国家合作与贸易等等,无不受益于此。力荐!(识码收藏)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其他
张鸣:真正的秩序生于自治
真正的秩序生于自治
文:张鸣 来源:大家谈B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