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没有传统便不会有自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弱光暖微道 Author 钟 琪
发展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传统的重要性怎么提都不为过,而“土地”是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这也是哈耶克思想的他山之石。——钟琪
哈耶克:“没有传统便不会有自由”
哈耶克对传统非常重视,甚至下过“没有传统便不会有自由”的论断。在他的著作中,传统亦被多次提到,尤其是在《人类价值的三个渊源》一文中,对传统的洞见极为深邃,营造自由交换的环境进而迸发无限生机活力的扩展秩序,要充分考量传统的脉络。
当然,哈耶克的“传统”与我们良莠不齐的“传统”是有区别的,哈耶克之“传统”更倾向于欧陆带有自由基因的传统。
我们的“传统”因为历史悠久之故,需要梳耙、扬弃,尤其是思想文化一脉,许多前辈先哲做了许多有益的推进(明末清初黄宗羲,而后梁启超、陈寅恪.....当代秦晖等都是集大成者)。
中国传统是农业立国,传统文化、行为规范等等回溯都能发现农业文明的影子,就是商业交换从初始的农产品互换(相信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对玉米、麸皮等杂粮换豆腐、瓜果等副食会有印象的)到交子的出现(交子是最早的货币记录,可惜商业文明和市场契约等自发秩序因为传统的强悍和战争朝代更迭等内因并没有发展起来)都有土地农耕的影响;就是现在的大都市,透过繁华,仍处处是农业文明的印痕,重要的是人的交往、思维方式,都脱离不了“村子”影响。
也就是说,传统与土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梳理传统由土地的变迁入手,总有豁然开朗之感。
因我在长篇小说《未剪断的脐带》中,讲述的也是一个叫“故里”的村庄向城市化迈进中的人与事,故对土地之变颇为敏感。
记得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差序格局,算是对中国以农业文明为基的一次总回溯,但近代以来,尤其是78年后,工业化进程加快,由沿海到内地、由城郊向城镇慢慢辐射,传统的乡土在不同程度向城乡嬗变。
后秦晖老师由土地研究入手,从基于生存的耕地到编户齐民人口兴衰之变,在朝代更迭的历史烟云中,洞察二千年秦制之本,直触儒表法里的内核,梳理出另一条清晰的传统思想史的脉络,令人为之一震!
近读刘守英先生关于中国乡村现代化与土地问题的系列文章,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对土地、村庄、人员、农业,包括农二代等进行梳理分析,不但跨度大,没有回避一些现实问题,而且视野宽宏,带有很强的前瞻性。比如“乡村振兴”,怎么振兴,要有“业”,要有“人”,要有“地”和“村庄”这些都是振兴的关键要素,进而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农民工回村的城市化模式”,对具体路径也进行了思考。作为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读之颇受启迪。
似乎也是悄悄然间,学术有了“束之高阁”的倾向,(也就是秦晖老师所言的“真问题”和“假问题”),学术固然在理性的高处,但绝不该“提起自己的头发双脚离地”,接地气的学术研究从来都是令人尊敬的!
就象读费老的《江村经济》一样,从没觉得是在读“干巴巴的学术论述”,很轻松,能激发想象力,带来许多启发,理性的梳理对感性只是浓缩、扩展和再升华,并没有减损“现实的重要元素”,好的学术文章本应该就有浓浓的现实关怀!
实际我想表达的是:发展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传统的重要性怎么提都不为过,而“土地”是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这也是哈耶克思想的他山之石。
来源 | 弱光暖微道,作者 | 钟琪,原题《找寻我们的传统!》,版权归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