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质疑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相信是最基本的信仰之道

新少数派 2022-03-19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是在尊重科学伦理基础上的百无禁忌,只要不预设立场,科学家与信仰或者神学并非冰炭不能同炉。



质疑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相信是最基本的信仰之道

文、编 | 全球善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他也是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曾经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几年前,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听取了一个俄罗斯与德国联合研究的项目报告。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研制一个以暗能量为主要研究目标的空间天文卫星。报告结束后,普京提出了两个问题:“暗能量有用吗?暗能量危险吗?”当时一个科学家是这么回答的:“我不知道。但是100年前如果你问爱因斯坦相对论是有用还是危险,爱因斯坦也一定回答不知道。但是今天我们知道相对论既有用也危险。”核能、诊断和治疗癌症的加速器、GPS等等都离不开相对论的应用,同样核武器也是相对论的应用。


暗能量的研究和相对论的研究一样,很显然都是科学研究。上面这个故事本质上是关于“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面基本上没有涉及过,因此很多人不能回答。



科学的精神,包括三个内容:质疑、独立、唯一。


 “质疑”其实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也就是对于以前的结果、结论甚至广泛得到证实和接受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以怀疑的眼光进行审视。但是“质疑”并不完全等同于“怀疑”,更不是全面否定。“质疑”实际上是评判地学习和批评地接受,其目的是揭示以前工作的漏洞、缺陷、不完善、没有经过检验,或者不能完全适用的地方。比如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的质疑的结果是发现了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只有在低速(相当于光速)和弱引力场(空间扭曲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使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独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的是科学研究所发现的规律“独立”于研究者以及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另外一方面指的是科学研究者必须具有独立的思想,科学研究工作也是独立进行的,只有独立做出的科学研究成果才有科学价值,当然这并不排斥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因为交流与合作往往是激发研究者个人的创造力的有力途径,创造力是最终产生高度原创性的独立研究成果的根本原因。

 “唯一”指的是科学规律的唯一性,勿用过多的解释。在这里仅仅引用彭桓武先生在2005年4月15日在“世界物理学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物质世界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十分真诚,“在同样条件下必然出现同样现象”。由于科学的目的就是揭示科学规律,离开了“唯一”的科学精神,也就无所谓”刨根问底”,科学的目的也就不再存在,当然科学研究也就无法进行,因为科学研究方法基本上就是通过天文学的研究围绕着科学规律的唯一性发展出来的。


网络上一段杨振宁先生关于存在“造物主”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视频中杨先生说:如果问有没有一个造物主,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这些不偶然、力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大的东西,是哪来的?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是在尊重科学伦理基础上的百无禁忌,只要不预设立场,科学家与信仰或者神学并非冰炭不能同炉。



同样流传在巴斯德先生身上有一则故事:1883年的某天,一名法国青年登上开往巴黎的火车,当他钻进车厢发现同车厢的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老头子,老人摆弄着一串玫瑰念珠念念有词,一看就是在赞颂上帝那一套。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启动,科学精神深入人心,于是这个年轻人坐到老人对面有些不屑地说道,虽然你岁数大了,但是现在都是什么时候了,还信这个,你应该相信科学。


那老人停止了祷告看着小伙子反问道,你懂科学吗?年轻人撇撇嘴调侃道,那当然,我还有很多科学类的书籍呢,要不寄两本给你看一看。老人笑着说可以啊,他也想学点科学,随手将自己口袋里的名片掏出来递了过去,说,你把书寄到这儿。小伙子拿过名片一看呆住了,上面分明写着:路易斯·巴斯德,巴黎科学研究院院长。

 实际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虔诚的信徒,比如大名鼎鼎的伽利略、牛顿等。


前面提到的杨振宁先生观点其实和爱因斯坦的信仰观非常接近了。在1929年,在回答美国犹太领袖拉比赫伯特·高德斯坦时,爱因斯坦说道:“我相信斯宾诺莎的神,一个通过存在事物的和谐有序体现自己的神。”斯宾诺莎认为神不仅必然存在,而且无处不在,不仅每个人都属于神,而且万事万物都属于神,简单来讲,万物一体,莫不归神!



科学研究注定是一个远离喧嚣、甘于寂寞的工作,科学家也是人,也需要强大的精神驱动。从外部来说,这种推动可以体现为收入、荣誉、地位;从内部来说,这种推动则多体现为兴趣、好奇心、信仰,兴趣可以转移,好奇心可以弥散,但信仰却可以长久保留。


信仰表现为对自然深层结构和隐秘秩序的敬畏与赞叹,这使得科学研究本身散发出了神圣感,从而成为科学探索的强大精神力量。


信仰的力量与理性而不预设立场的自然探索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宗教是为任何想在生活中需要它的人提供的,而科学也是如此。它们既不是根本不相容,也不是相互排斥的。科学为人类解读自然的意义,信仰则对人生选择进行指导。片面地相信某一种言论或认知方式,都是迷信。迷信科学与迷信宗教,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为此,新少数派诚荐两部科学、宗教的经典好书:《剑桥科学史》和《人的宗教》。
 
◎《剑桥科学史》:本套书探究的,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科学在世界各地诞生的前因后果和重要成果。它以科学精神为主线,将与之相关的科学家、科学理论、科技成果、社会思潮甚至文化、艺术变迁,全部串联起来。本套书直面现今国人科学概念的误区,纠正国人对科学的长期误解,回归历史深处,还原科学的本来的面貌,探寻真正的科学精神。
 
◎《人的宗教》:什么是真正的宗教?宗教与迷信有什么区别?各种宗教有什么共同性?宗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本书被誉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一本书认识世界7大宗教核心智慧,提供各大宗教的智慧索引。
 
科学与宗教本不矛盾,是人的固执观念造成两者互不相容。让我们开放思维,厘清国人误区,回归科学与宗教的本质。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信仰的关键问题

没有科学精神的地方,不太可能诞生自由和民主

一对虚构的冤家:科学与宗教

看得见的科学,看不见的信仰

文明与愚昧之间:关于信仰的三大误解

一切政治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信仰、道德问题

吴国盛:没有科学文化,科技创新就没有根基

警惕那些嘴上说“听从科学”的人

罗振宇:为何那么多科学家信仰上帝?

不允许质疑的,就不是科学

费曼:所有科学知识都是不确定的

当科学成为新“上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